APP下载

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对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

2017-02-15杨智赵倩颖王婧婧

经济与管理 2017年1期

杨智+赵倩颖+王婧婧

摘 要:基于认知一致性理论对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对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2(诉求方式:绿色/利益)×3(环境态度:利己/利他/生态)的被试间实验发现,对于持利己环境态度的消费者,采用利益(VS.绿色)诉求方式能够使他们产生更积极的广告态度和更高的购买意愿;而对于持利他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态度的消费者,采用绿色(VS.利益)诉求方式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广告诉求;绿色诉求;利益诉求;环境态度;绿色广告;广告心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1-0065-07

一、引言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两款环保涂料的广告:A款的广告訴求强调此涂料“环保健康,能让资源循环利用,创造更洁净的世界”;B款的广告诉求强调此涂料“能释放负离子,净化甲醛,防霉抗菌”。作为营销人员,你认为正选购环保涂料的消费者对哪种产品更感兴趣呢?你会首先向他推荐哪种产品?假如面对的消费者持有不同的环境态度,你所作出的选择是否有所不同呢?

已有研究表明,广告诉求与消费者特征匹配可以提高广告效果[1]。在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认为环境态度是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2]。环境态度是个体对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或问题所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图的集合(Schultz et al.,2004)[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Kim et al.(2005)[4]、王国猛 等(2010)认为环境态度是消费者实施绿色购买行为的必要思想和心理条件[5]。这引发了新的研究问题:环境态度是否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广告的态度和购买意愿?绿色产品广告诉求与环境态度是否也存在匹配效应?上文提到的两种不同的广告诉求——绿色诉求和利益诉求方式是否会因环境态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此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现有关于绿色广告的文献从产品、消费者特征、购买情境等角度研究了广告诉求的匹配效应(黎建新 等,2014[6];Schuhwerk et al.,1995[7];熊小明 等,2015[8])。这些研究大多忽略了绿色产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因此鲜有学者研究环境态度与广告诉求的匹配效应。

其次,对于绿色广告诉求的文献大多从理性/感性诉求[6]、利己/利他诉求[9-10]、抽象/具体诉求[11]、损失/获得诉求[12]等角度研究,少有从绿色诉求和利益诉求的视角展开讨论。绿色诉求指在广告中着重描述产品的环境友好属性;利益诉求也称为非绿色诉求,指在广告中着重描述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的健康、节能等利益(Banerjee et al.,1993)[13]。在涉及绿色诉求与利益诉求的少数研究中,Schuhwerk et al.(1995)研究发现绿色诉求仅对低环境卷入度低的消费者比利益诉求具有更高的说服力[7]。Ku et al.(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广告诉求内容与产品本身是否相关,绿色诉求比非绿色诉求对防御导向型自我调节焦点的人都更具说服力[14]。这些研究结论并不足以说明绿色诉求和利益诉求的影响,对此两种诉求方式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最后,现有的关于环境态度的文献主要研究了环境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Hines et al.,1987[15];Sivek et al.,1990[16];Tanner et al.,2003[17];Bamberg et al.,2007[18];王国猛 等,2010[5];宗计川 等,2014[19];赵群 等,2015[20]),鲜有研究关注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广告诉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探讨广告诉求与环境态度的匹配效应将对环境态度相关研究作出重要补充。

为此,本文将探讨对于不同消费者而言,绿色诉求和利益诉求对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影响的差异。具体而言,我们引入环境态度这一概念,并根据Stern et al.(1994)的价值观基础理论[21]以及Schultz(2000)的包含理论[22],将环境态度分为利己环境态度、利他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态度[23]。本研究根据Homer et al.(1992)的综合层次模型[24],选取了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这两个指标测量广告心理效果,从认知一致性的角度对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对于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解释。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利己环境态度与广告诉求

利己环境态度与利己主义价值观有密切联系,是指人们从自身以及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员的利益出发考虑环境问题。Stern et al.(1994)曾提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是基于他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者对动植物所持有的价值观[21]。持利己取向价值观的人将自己的价值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在对待环境问题时更关心个人利益得失。基于包含理论(Schultz,2000),持有利己环境态度的人认为自己与他人、自然环境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这为持利己环境态度的人关心环境问题的动机提供了解释——他们为了自己得到回报或避免对自己有害的结果,会更关注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或生物圈整体的利益[22]。值得注意的是,利己价值观并非如表面上那样与环保动机相冲突[25]。利己主义者对保护环境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动机是维护和提高个人利益[26],当环境破坏会威胁到自己时,利己价值观的人就会关心环境保护问题和做出相应的行为。总的来说,持有利己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社会或生态圈的利益。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为避免不一致引起的不安与紧张,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信念和态度一致的信息”[27],因而,态度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影响着人们的注意。据此,本研究认为环境态度影响消费者对不同诉求广告的注意。当绿色产品广告采用利益诉求时,充分且直白地展示了产品可以给消费者自身带来的现实利益,传递了与利己环境态度更一致的信息。持有利己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因而他们更关注利益诉求广告,更易产生积极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针对持有利己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相较于采用绿色诉求方式,绿色产品采用利益诉求方式会产生更积极的广告态度(H1a)和更高的购买意愿(H1b)。

(二)利他环境态度与广告诉求

利他环境态度与利他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是指人们从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问题。人们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对同一环境问题表现出同样程度的关心,比如为何大家都关心空气污染,有的人是因为空气污染危害自己的健康,有的人是因为空气污染危害儿童的健康,而有的人是因为空气污染危害大自然(Stern et al.,1994)[21]。利他主义价值观就体现在以上第二种情况中。基于Batson(1994)的观点,人们保护环境的这种亲社会行为背后的各种原因实际上反应了人们采取行为来实现最终目的的动机,利他主义者的动机就是维护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大多数人的利益[26]。因而,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人愿意为保护环境牺牲自身的利益和承担一定的成本。另外,根据包含理论,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人认为自己与他人是相互关联的,他们对于环境的关心是基于获得对人(包括特定的人和整体人类)的回报或避免对其他人造成不良后果[22]。总体而言,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更关注他人和社会整体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

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绿色诉求突出了产品对他人和整个社会有利的环保属性,相比于利益诉求,绿色诉求传递了与利他环境态度更一致的信息。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更在意环境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更期望看到强调有利于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广告信息。绿色诉求广告更符合这类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因而,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更关注与认同绿色诉求广告,从而产生更积极的广告态度和更强的购买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针对持有利他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相较于采用利益诉求方式,绿色产品采用绿色诉求方式,会产生更积极的广告态度(H2a)和更高的购买意愿(H2b)。

(三)生态环境态度与广告诉求

生态环境态度与生态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是指人们从整个生态圈利益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根据包含理论,人们感知到某对象与自我之间存在着联系,从而能够对某个对象形成某种价值观。“与环境关心有直接联系的价值观对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自己、他人和其他生物,相对应地环境关心可以划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生态型”[22]。生态型环境关心体现了“人与整个生态圈都存在着联系”这种生态主义价值观,因而持有生态型环境态度的人更关心整体生态环境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持有生态环境态度的人更关心环境问题,而利己态度的人对环境漠不关心,只是每一种环境态度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基础或动机[22]。生态价值观为持生态环境态度的人的行为提供了更广范的动机,不论是对于更抽象的全球环境问题还是对于更具体的、直接影响自身的环境问题,为了获得对所有生物的回报或避免对生态圈造成不良后果,生态主义者都会给予关注[22]。总之,持有生态环境态度的消费者,关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乃至整个生态圈的利益。

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强调绿色产品环境友好属性的绿色诉求广告,相比于利益诉求广告,传递了与生态环境态度更一致的信息。持有生态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动机是维护整个生态圈的利益,更期望广告中的有利于整个生态圈的信息。采用绿色诉求的绿色产品广告更符合持有生态环境态度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因而,持有生态环境态度消费者更加关注和肯定绿色诉求广告,从而产生积极的广告态度和更高的购买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针对持有生态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相较于采用利益诉求方式,绿色产品采用绿色诉求方式,会产生更积极的广告态度(H3a)和更高的购买意愿(H3b)。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诉求方式:绿色诉求/利益诉求)×3(环境态度:利己/利他/生态)的被试间实验研究方法。共358名大学生参与实验,获得有效样本314份,其中男性占41.1%。本实验通过广告语操纵诉求方式,实验材料为无磷洗衣粉。绿色诉求广告语为“当你洗衣时,你能顺便拯救地球。它不含任何让水体富营养化的磷酸盐,一样让你的衣服洁净如新”。利益诉求广告语为“当你洗衣时,你能轻松节省金钱。每次使用即可立省20%的用量,一样让你的衣服洁净如新”。为检验广告诉求方式操纵的有效性,在预实验中,请20名被试对两条广告语进行判断:“该广告主要展现了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还是成本节约性?”结果显示100%的被试认为第一条广告语主要展现了产品的环境友好性,第二条广告语主要展现了产品的成本节约特性,说明本实验对诉求方式的操纵有效。

实验流程:将被试随机分为A、B两组。首先让两组被试阅读一段描述购物情境的文字:“你打算去超市购买一袋洗衣粉,看到下面一则关于无磷洗衣粉的广告,请您仔细浏览广告并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向被试展示无磷洗衣粉广告,A组被试浏览绿色诉求广告,B组浏览利益诉求广告。看完广告后,请被试对广告心理效果作出评价。广告心理效果量表借鉴王沛(2008)的《广告心理后测问卷》,修正后包括7个广告态度问项(α=0.876)和3个购买意愿问项(α=0.791),采用7级Likert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测量。然后让被试完成环境态度量表,环境态度的测量借鉴学者Schultz(2001)开发的《环境态度量表》。根据本研究情境,参与实验的被试均为大学生,因此删除题项“我很关心环境破坏对我子女的影响”。最终环境态度量表(α=0.889)包括4项利己、3项利他和4项生态环境态度问项,采用7级Likert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最后让被试完成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问项。实验结束后剔除掉答题时间过短和不完整的无效样本44份。

(二)实验结果

1. 对广告态度的影响。根据2×3方差分析,即广告诉求方式(绿色诉求/利益诉求)×环境态度(利己态度/利他态度/生态态度),结果如表1所示。广告诉求方式对广告态度有显著影响(F(1,308)=21.560,P=0.000<0.05),环境态度对广告态度没有显著影响(F(2,308)=0.082,P=0.922>0.05),诉求方式与环境态度对广告态度有显著的交互效应(F(2,308)=47.409,P=0.000<0.05)。具体来讲,对于持利己环境态度的被试,利益诉求组(M=4.708)的广告态度显著高于绿色诉求组(M=4.209),F(1,173)=23.844,P=0.000<0.05,支持假设H1a;对于持利他环境态度的被试,绿色诉求组的广告态度(M=4.522)显著高于利益诉求组(M=3.838),F(1,74)=17.519,P=0.000<0.05,支持假設H2a;对于持生态环境态度的被试,绿色诉求组的广告态度(M=4.955)显著高于利益诉求组(M=3.804),F(1,61)=62.603,P=0.000<0.05,支持假设H3a。详见图1。

2. 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同上,根据2×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诉求方式对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F(1,308)=14.371,P=0.000<0.05),环境态度对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F(2,308)=1.704,P=0.184>0.05),诉求方式与环境态度对购买意愿的交互效应显著(F(2,308)=33.583,P=0.000<0.05)。具体来讲,对于持利己环境态度的被试,利益诉求组(M=4.602)的购买意愿显著高于绿色诉求组(M=4.033),F(1,173)=19.230,P=0.000<0.05,支持假设H2b;对于持利他环境态度的被试,绿色诉求组的购买意愿(M=4.390)显著高于利益诉求组(M=4.195),F(1,74)=11.785,P=0.000<0.05,支持假设H2b;对于持生态环境态度的被试,绿色诉求组的购买意愿(M=4.882)显著高于利益诉求组(M=3.713),F(1,61)=45.006,P=0.000<0.05,支持假设H3b。详见图2。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探讨了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对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一个2×3的组间实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H1、H2和H3,显示广告诉求与环境态度对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有显著的交互效应,说明绿色产品广告采用不同的诉求方式对于持不同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来讲,对于持利己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相比于绿色诉求方式,采用利益诉求方式时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更好,消费者产生了更积极的广告态度和更高的购买意愿。对于持利他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态度的消费者,相比于利益诉求,采用绿色诉求方式时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更好,消费者的广告态度更积极,购买意愿更高。本研究从认知一致性的角度为广告诉求与环境态度的匹配提供了解释,即环境态度影响消费者对广告诉求内容的注意与理解,持利己环境态度的人更注重自身利益,因而利益诉求方式比绿色诉求方式对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更显著;而持利他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态度的人更关心他人、社会或生态圈整体的利益,因而绿色诉求方式比利益诉求方式对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更显著。

(二)理论贡献及启示

1. 理论贡献。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以往文献较少探讨绿色诉求和利益诉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绿色诉求与利益诉求对绿色产品广告心理效果影响,丰富了绿色广告研究领域中有关广告诉求的研究主题。第二,过去的一些研究将绿色广告信息简单地划分为利己和利他,而本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角度划分出产品的利己和利他信号,并且进一步将“利他”划分为对人类社会的利他和对整个生态圈的利他,为研究广告诉求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以往关于绿色广告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消费者环境态度的关注较少,而本文将环境态度引入绿色广告的研究中,检验了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的匹配效应,说明了在绿色产品广告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消费者环境态度的重要性,丰富了有关绿色广告诉求和环境态度的研究内容。第四,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环境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态度对绿色购买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Kim et al.,2005[4];王国猛 等,2010[5]),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大(Hines et al.,1987[15];Bamberg et al.,2007[18])。本文通过实验证明消费者的环境态度对绿色广告态度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说明了环境态度可能是影响绿色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 实践启示。绿色广告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中为树立环保形象、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28]。本研究为企业制定绿色产品广告策略提供了管理启示。根据本文的研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受到广告诉求方式和环境态度的共同影响。企业需要采用与消费者的环境态度相匹配的广告诉求方式进行绿色营销。具体而言,对于持利己环境态度的顾客,广告中应采用利益诉求方式,重点强调节能、节约等有利于顾客自身利益的产品属性;而对于持利他、生态环境态度的顾客,广告中应采用绿色诉求方式,重点强调环保无污染等有利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品属性。结合本研究以及大多数消费者由于价格因素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不高的现实情况,企业应采用利己诉求广告打动消费者,直观地向他们传递绿色产品的健康、节能、安全等利己信息。另外,绿色诉求广告能够帮助企业塑造环保健康的品牌形象,企业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源集中在绿色诉求广告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细分出持有利他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态度的目标消费群体,利用他们的口碑传播打造品牌的绿色形象。

本研究还为促进我国居民进行绿色消费提供了启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需要鼓励和提倡更多愿意付出成本且不以自身利益为首要前提的利他主义者和生态主义者进行绿色消费。而本研究结果显示,55.7%的被试持有利己环境态度,这说明为促进绿色消费行为,人们的环境态度还有待转变。研究表明,环境态度与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问题认知等有关[29]。这为转变人们的环境态度和消费行为提供了启示:政府应加强对人们生态知识、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从而转变公众的环境态度,促进公众消费绿色产品。

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第一,样本的局限。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教育背景、经济状况对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环境态度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意识越高;且居民的教育、经济水平等都会影响绿色消费行为[29]。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选择有关,本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对研究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抽样范围,对比不同教育背景、年龄层次、经济状况的消费者,使研究更深入。第二,本研究以洗衣粉这种低卷入度的产品为实验材料,并未考虑其他类型的产品,对研究的拓展存在不足。未来可以将奢侈品、汽车等高卷入度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三,本研究中對于广告效果的测量主要采用量表评价的主观测评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为客观的测评方法(如眼动仪),获取消费者最真实的反应数据,对绿色产品广告的诉求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首选,许多绿色广告中既有绿色诉求又有利益诉求,本研究将两者分开对比研究,没有比较单一诉求与两种诉求的广告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次,以往关于广告诉求的研究中对消费者的环境态度关注较少,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其他诉求方式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与环境态度的匹配。再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常受社会群体的影响,未来研究中可以探讨在面对与自己持有不同环境态度的群体时,个体消费者对不同诉求绿色广告的反应。最后,本文对环境态度的分类采用了Stern et al.(1994)[21]等学者的方式,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其他学者如Grob(1995)[30]、Kaiser et al.(1999)[31]、孙岩 等(2006)[32]、祁秋寅 等(2009)[33]等学者们对环境态度维度的划分,讨论环境态度对不同诉求的广告效果的影响。另外,本研究的实验以静态形式的广告(语言文字描述和图片)操控广告诉求方式,而现在企业发布的广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将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结合在一起使用,未来研究中可以对多种形式的广告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庞隽,郭贤达,彭泗清.广告策略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一项基于消费者品牌喜爱度的研究[J].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工商管理研究,2007,3(4):599-620.

[2]BARR S.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citizens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J].Area,2003,35(3):227-240.

[3]SCHULTZ P W,SHRIVER C,TABANICO J J,et al.Implicit connections with na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1):31-42.

[4]KIM Y,CHOI S M.Antecedents of green purchase behavior:an examination of collectivism,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PCE[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005,32(1):592-599.

[5]王國猛,黎建新,廖水香.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4):135-140.

[6]黎建新,刘洪深,宋明菁.绿色产品与广告诉求匹配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5(1):127-131.

[7]SCHUHWERK M E,LEFKOFF-HAGIUS R.Green or non-green? does type of appeal matter when advertising a green product?[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5,24(2):45-54.

[8]熊小明,黄静,郭昱琅.“利他”还是“利己”?绿色产品的诉求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6):103-107.

[9]LANGER A."I" lose,"others" gain–message framing and beneficial appeals in ads promoting green consumption[M].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2013.

[10]GREEN T,PELOZA J.Finding the right shade of green:the effect of advertising appeal type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sump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14,43(2):128-141.

[11]YANG D,LU Y,ZHU W,et al.Going green:how different advertising appeals impact green consumption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12):2663-2675.

[12]江霞.绿色诉求方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13]BANERJEE B,IYER E.Anatomy of green advertising[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0(1):494-501.

[14]KU H,KUO C,WU C,et al.Communicating green marketing appeals effectively[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12,41(4):41-50.

[15]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7,18(2):1-8.

[16]SIVEK D J,HUNGERFORD H.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members of three Wiscons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0,21(2):35-40.

[17]TANNER C,KAST S W.Promo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green purchases by Swiss consumer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03,20(10):883-902.

[18]BAMBERG S,M?魻SER G.Twenty years after Hines,Hungerford,and Tomera: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7,27(1):14-25.

[19]宗计川,吕源,唐方方.环境态度、支付意愿与产品环境溢价——实验室研究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2):153-160.

[20]赵群,曹丽丽,严强.城市居民的环境态度对其环保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5(8):159-162.

[21]STERN P C,DIETZ T.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3):65-84.

[22]SCHULTZ P W.New environmental theories:empathizing with nature:the effects of perspective taking on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issue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391-406.

[23]SPASH C L.Non-economic motivation for contingent values:rights and attitudinal beliefs i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J]. Land economics,2006,82(4):602-622.

[24]HOMER P M,YOON S G.Message framing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d-based feelings,affect,and cogni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2,21(1):19-33.

[25]MARY E C.Changes in Euro-American values needed for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5,51(4):63-82.

[26]BATSON C D.Why act for the public good? four answers[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4,20(5):603-610.

[27]符國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8]GRILLO N,TOKARCZYK J,HANSEN E.Green advertising developments in the U. S. forest sector:a follow-up[J].Forest products society,2008:58(5):40-46.

[29]曹世雄,陈军,陈莉,等.关于我国国民环境的态度调查[J].生态学报,2008,28(2):735-741.

[30]GROB A.A structural model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u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5,15(3):209-220.

[31]KAISER F G,W?觟LFING S,FUHRER U.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cological behaviou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9,19(1):1-19.

[32]孙岩,武春友.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7,28(3):108-113.

[33]祁秋寅,张捷,杨旸,等.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11):41-46.

责任编辑:曹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