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钢琴学习中的重要节点
2017-02-15詹艺虹陈芬
詹艺虹+陈芬
摘要:钢琴学习是一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过程,是需要结合基础科学且多方面学与练的过程。一方面,既包括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也包括从音乐知识结构上全面培养学生;另一方面,持之以恒的练习能锻炼学生耐心、坚韧和智慧的多元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源于此,从弹奏的起始即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抓住学习中的重要节点,不断地认识基础、关键与症结。
关键词:钢琴 基础 关键 症结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挑战,教育战线亦是如此。现代人用21世纪的社会需求来衡量传统的钢琴教育教学,来看待音乐表现中的技与艺。“学什么”、“教什么”,以及“怎么学”、“怎么教”等相关教学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由此,抓住钢琴学习中的重要节点,关注基础、关键与症结等相关主题词,从钢琴弹奏的起始即建立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远意义。
一、基础——弹奏技术的前提
钢琴基础训练包含一系列基本功及手指教程的训练,是钢琴弹奏技术的前提,也是钢琴技术学习面临的主要训练功课。钢琴的基础训练是长期、严谨且辛苦的。只有经过这些长期的、持久的、科学的基础训练,钢琴演奏才会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音乐审美标准所衡量的艺术性,这其间点滴的进步均倾注了习琴者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反之如果难以持之以恒,仅“小打小闹”、“自爽自满”、“沙上建屋”,则难以跨越这一系列技术高墙,也就难以在艺术上得到发展、提高与进步。
纵览今日中国,钢琴“学习热”一年复一年有增无减,学习钢琴已经成为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步入音乐殿堂的首选乐器。但环视周边习琴者,大多数对弹奏系列基础训练没有兴趣,感觉枯燥的基础训练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不如弹奏一首乐曲来得快、且还能够立竿见影得到部分人的赞赏,就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一心只想弹奏悦耳且通俗的乐曲,忽视对基本功的持久训练,这是急功近利的“近视”观点,不利于习琴者在打好基本功中获得全面的钢琴演奏技艺,今后如果想弹奏更多、更难的作品,也必将导致因其基本功的薄弱,而无法胜任及完成高水平作品的演奏。
基于分析,我们不难看见基础训练的夯实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遵循一套科学、正确的且有效的方法进行基础训练?本文认为,紧扣各类技术训练要领,有意识、有目以及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方能见成效。当然,训练核心首先应该落实到对选材上的仔细斟酌与精选,因为选材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习琴者的练琴方式、方法尤其是学习效果。以下本文总结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依据训练目的,列举与基础训练相关的教材及训练方法,以便相互参考与借鉴。
1. 关于系列基础训练教材——以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0p. 16为例
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0p. 16是一本非常具有训练价值的五指练习教材,曲集从No. 34到No. 169条,均是带有保留音的练习,从保留1个音到保留4个音。这类训练课题是练习手指头的独立、稳固及灵活。建议练习时多采用先慢后快、先分后合的训练模式。通过坚持練习后最大的收益是,弱指4指、5指得以更加强,练习后的手指比以前没有练过这类训练更加主动、灵活与稳固。当然要想获得更多进步,没有任何捷径必须是“持之以恒”进行天天练习,长期、严谨及辛苦的训练才是进步的基础与前提。
2. 关于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
在对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0p. 16进行系列基础训练时,可采取(1)变节奏;(2)变奏法;(3)变调性等全方位的训练模式。例如,基本练习除各类五指的专门训练外,音阶、琶音、和弦是必不可少的训练课题。有关这方面如何练习的文论数不胜数,本文在此无需赘论。建议选择由浅入深、课题明确、循序渐进,既选择有很强针对性及目的性的作品进行练习,也选择熟悉键盘地理位置又巩固调性概念的作品进行练习;同时不同类型的作品在训练时,均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模式,这些训练模式能快速且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音阶、琶音、和弦等全面的基本功,是钢琴技术学习“点对点”的重点训练课题。
必须强调的是,钢琴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周日复始地有目的、有规律、有要求的训练过程。忌把钢琴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其他音乐知识的学习孤立分开。钢琴教育家郑曙星曾再三强调:“把哈农练烂了也不可能解决乐曲中千变万化的技巧,我想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琴者对音乐表现有追求,让他们注意”音乐、音乐、音乐,而不只是手指、手指、手指”1说的正是这个理。
二、关键一深入解析作品
钢琴弹奏的关键是深入解析作品的思想及内核,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真实完美的反映作品内容、再现作品内容。“乐圣”贝多芬曾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内,就很好的论证了内容的表达必须建构在对声音、内心、想象及多声部的各种长期训练所获得。那么如何对上述各因素进行开掘与训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找寻方法,具体有三:
其一,大家都知道在钢琴任何音区上弹出的声音,都应该是美好的乐音,即使在训练最基本的五指、音阶、琶音以及和弦这些枯燥练习时,也要符合这一基本原则。那么,必须把锁定声音的正确概念作为对声音追求的前提;然后通过演奏、感受、想象、表现使自己投情到乐音中,融入到“琴人合一”的美妙意境里……基于大家都有的共同体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一定要使奏出的声音同作品的内容、风格相互关联与吻合。例如,学习莫扎特、海顿奏鸣曲,就需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包括触键、音色、句法、结构、强弱对比、幅度、抑扬顿挫语气及内涵等,从中分析出总的原则和基本规律,并为今后弹奏类似作品奠定基础;再如,演奏印象主义时期作品,乐曲中运用的全音阶及色彩是印象主义风格所特有。所以演奏者奏出的声音要既带朦胧、飘逸、清晰,同时还带不同调色板调出的绘画色效,仿佛首首作品都是画家在绘制着色彩斑斓的图画……
其二,古往今来,人们在各种乐器上演奏出美妙音乐,绘制美好的未来。而在众多乐器中,乐器之王——钢琴是最具有立体化和乐队般震撼效果的乐器。正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喜爱且最爱学的一门乐器。但要想掌握这门乐器并演奏好每首作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必须建构在扎实的技能技巧基础上,同时在弹奏每首作品时,要深入分析结构、和声、配器等创作手法;运用听觉、感受、想象对载谱文献正确演绎,抓住弹奏的关键节点读懂与吃透作品。
其三,由于中国人从小到大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养成我们单维思维的生活方式,造成我们对多声部音乐学习的“负力”。然而钢琴又是一门多声部的乐器,音响犹如一个大型的乐队般。因此突破手脚协调、身体平衡合作等多方面的束缚,培养理性分析多声部钢琴作品,是促使我们理解与弹好多声部音乐的重要铺垫与抓手。那么,多声部作品又将如何进行训练呢?例如巴赫的《#C大调赋格曲》,首先要分析作品。弄清主题、对题、答题、过渡等不同乐句在不同声部的位置;其次清晰声部。弹好每个声部的进行、声部间的平衡及声部间的衔接;再次明辩主次。突出声部的立体构思,明辩最重要的声部要突出,声音力求丰厚并沿着自己的线条运动;同时弹奏中还要注意,声部不是处在同等的地位,而是有时虽在平行进行时,也有主题、对题的呼应,不同素材、经过句的连接;最后区别音色。根据不同乐句的性质、地位、各声部在音色上要有差异。一般是低声部音色较沉稳,中声部音色较柔和,高声部音色较明亮。但在和声进行中和有起伏的运动时,低、中声部应能衬托出明亮的旋律声部。
三、症结——找寻对症方法
从基础——弹奏技术的前提一关键——深入解析作品一症结——找寻对症方法,这是一个科学有序地进行钢琴学习的渐进过程;与此同时,通过本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论证,我们对钢琴学习中各重要节点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从中折射出了解音乐作品的完美构思和艺术形象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不管弹奏什么类型的作品,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症结,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因材施教的“诊断”,并在有的放矢中找寻“对症”方略。例如,如何解决读谱问题?读譜是迈入钢琴学习的第一步。学琴若没有谱那只能叫乱弹琴,但若有谱不读,或者读谱不认真、不准确,则不仅会弹出大量的错误且难于纠正,更甚还会养成马虎成性的坏毛病。
本文强调读谱必须注意:(1)看清曲名;(2)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3)看匿乐谱上的所有标记;(4)对谱面信息能进行内心听觉训练的加工与合成。只有通过上述训练,我们才能够了解乐谱及解读乐谱背后的深层寓意,才能具备提取乐谱中的各种信息,并将存入脑中的乐谱信息转换成对音乐的综合感知能力,达到完全胜任并准确拿捏作品、深入作品和再现作品。
再例,如何进行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必须是对一度创作中乐谱进行复现,并完成独创性的表达和阐释。通俗点讲就是演奏者根据自身体验,再遵循其不同作曲家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等诸因素,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音型、节奏和旋律的再度创作。当今社会,具备这种能力的不仅仅是天才儿童或者是作曲家所能做到,而是每个想拥有获得这种能力的人都能做得到。当然,不同的演奏者甚至演奏家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文化阐释空间背景下,对作品二度创作进行的理解与演绎各有差异,感受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演奏者在诠释与演奏作品时,一定要认识并表达出某种深藏于人类心灵中带有普遍性的音乐审美,真正用心去感受音乐、品鉴音乐、聆听音乐及创造音乐。
诚然,钢琴学习是一个全方位学与练的过程,要想正确解析作品,必须深入吃透作品、研析作品、再现作品。这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过程,体现了在关键节点上把握基础→了解关键→掌握症结的重要。它不仅为我们找到辩证看待教与学问矛盾的对立统一,更为我们找到要用心灵去感知音乐的流动、渲泄与表述,以期获得在创造音乐美的恒新恒异过程中得到新的构建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