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政权,还是内亚帝国?

2017-02-15

文化纵横 2017年1期
关键词:清史中国史汉文

“新清史”的争论在学界和思想界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围绕满清政权性质的讨论更是在不同媒体平台上扩散,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实则是中国史观的危机,如何书写历史、认识历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在新清史的论述中,明清两代的历史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异性和断裂性,前者是一个典型的汉族政权;后者则是一个内亚帝国。近期,史学家钟焓撰文指出了上述论断的误导性,为我们重新理解“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演进勾勒出了一条重要线索:第一,明清两代的君主都具有某种“共主”的特征,清帝国君主是内地汉人所尊奉的信仰儒家之道的中国天子,也是满蒙联盟推崇的可汗,还是藏传佛教信众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和推动政教二道并行的转轮王,甚至是能够得到穆斯林阶层拥护的伊斯兰教庇护者。这些特征同样可见于明代君主的身上;第二,明清两代都存在以汉文和非汉文彼此对照的多语种文献的“合璧”现象;第三,明代的“以教促政”也与清帝国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宗教政策具有相似性。作者认为,明帝国“内亚性”的出现和延续,与该王朝对蒙元时代留下的庞大政治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变通处理分不开。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以“内亚性”来概括清帝国在中国史上的独特位置,内亚与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早在清帝国建立之前就已具备深厚的历史背景。

钟焓:《简析明帝国的内亞性:以与清朝的类比为中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清史中国史汉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王锺翰教授与清史研究
美国“新清史”的集成之作——评罗威廉《中国的最后帝国:大清》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