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
2017-02-15李红叶
李红叶
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简单的机械的接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课堂不再是双边的活动,而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活动。在新课程标指导下, “放”与“收”的互动课堂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旋律。但是随着开放式课堂的实行,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怎样恰到好处的“放”与“收”的关系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师生互动;开放式教学;课堂;“放”与“收”
1 数学教学中“放”与“收”的新认识
1.1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
学生即受教育者,对于在课堂上来说,就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孩子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不仅包括生理上,还包括心理上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上;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在班级中老师要去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要陪伴着他们一起快乐的长大,这就要求老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1.2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中,一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台上面讲,这样的教学对爱学习的孩子得到的是知识,对不太爱学习或者听不懂的孩子而言他们就觉得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一直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这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被动的、填鸭式的教育过程。
2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结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重组和育人价值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潜在状态和发展需要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将教学中的“放”与“收”转换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1 “放”的含义
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中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以高斯的故事为例进行课题导入,引发学生对后续类似问题的思考。
高斯在他10岁时,老师出了一道题“1+2+……+100=?”,当其他的小朋友都在:1+2=3,3+3=6,4+6=10,… 算的不亦乐乎的时候,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100=5050.”
同学们发现将求和的公式按照上述的“竖直”排列时,每个方框内两个数的和都相等,而横直方向的数之和也相等,这就是下面将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案例1中,老师将问题解决的方法交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是单纯的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经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2 “收”的含义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收”就是要求老师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和完整化,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 数学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
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思考,去创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呢?
教学中处理“放”与“收”的关系:
“放”的不适时,“收”的不及时;“放”的无限度,“收”的不准确;“放”的无顺序,“收”的未面向全体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1 数学教学中的“放”
数学教学中的放我们要做到:放的有方向,放的有限度,放的有顺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的的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说概念教学就是把书上的定理告诉学生就行,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习题的练习上。但是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够,不知道概念是从何得来,不知道概念中应该注意的点在哪,那么做题也不会太高效。
3.2 数学教学中的“收”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但并不是说完全的任其自流,而是要收的及时,收的准确,收的面向全体学生。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作图,但是学生选择的二次函数或许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类型,此时就要求我们去引导学生,利用以前所学习的图形平移的规律去做出所有二次函数的图形,从中还总结其知识点及规律。
4 总结
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放”与“收”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未来中学教学的主潮流。秉承着“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原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适时的放,及时的收;放的合理,收的准确。
参考文献
[1]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0-15.
[2]谢小庆.课堂在动态中推进 思维在互动中生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04),26,48.
[3]倪小利.放的精彩 收的完美[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2(01),1-3.
[4]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0.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 山西省朔州市 03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