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的肖像
2017-02-15郑嘉励
郑嘉励
塑像相对于绘像,更加直观,更容易令人肃然起敬。这是许多祠庙更愿意供奉塑像的原因。
我在武义县明招山调查南宋大儒吕祖谦家族墓地期间,以读《吕祖谦文集》自娱,读着读着,就想知道吕祖谦到底长什么模样。
朋友说,吕祖谦是南宋人,距今八百年了,不会有肖像传世的,即便有,也是后人凭着想象的胡乱涂画,看或不看,有甚分别?
古人绘画,不讲究透视明暗,写人状物,终不及照相术逼真,倒是真的。但认为宋人肖像全属胡编乱造,则未免厚诬古人。庙堂之高,如景灵宫内供奉的帝后肖像;江湖之远,如民间影堂、祠堂里悬挂的祖宗小影。画工技艺虽有高下之别,但态度终归是求真、风格终归是写实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两宋帝后肖像,风格均极严谨,连坐具、衣物上的细小纹样,亦加以精心摹画。写实的功夫,都武装到牙齿了,至于音容笑貌,绝无可能马虎从事。可以确信,宋高宗、吴皇后的真实容颜,与宋画“御容”当相去不远。
宋元时期的孔庙,大成殿里供奉孔子塑像。塑像相对于绘像,更加直观,更容易令人肃然起敬。这是许多祠庙更愿意供奉塑像的原因。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内阁首辅张璁,主导孔庙改制,反对供奉塑像,主张代之以神主牌位。理由是,偶像崇拜是佛教徒的异端做法,殊非圣贤之道。何况孔子是千年前的人物,谁也不曾亲见他的容颜,长短丰瘠,老少美恶,完全凭着工匠的手艺和态度,信手造个像,说这个泥人就是孔子,即便起七十二弟子于地下,也不敢相认。假若孔子地下有灵,恐怕也不敢享用我们奉上的祭品吧。
宋代大儒程颐说,影堂里祭祀的祖宗肖像,与真人应该分毫不差,“有一毛不类则非其人”。这可不得了,多一根胡子毛发就是别人,祭品就让别人享用了。以上掌故,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史意义。在这里,只是用来说明宋人对肖像竭力写真的创作态度。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是当时受人尊崇的大学者。去世不久,就得到当时人的纪念。凡其所过之处,人们绘而祠之,严州城、武义明招山、浦江月泉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到处都有吕祖谦的祠堂,他自家当然还有祠堂、家庙、影堂等等。毫无疑问,祠堂里头通常悬挂有吕氏的“标准像”。在汗牛充栋的南宋文献中,我们至今未能发现有人抗议肖像的写实性,即便吕祖谦的家人与门生,也不例外。可以推知,当时通行的吕氏肖像大致准确。
可惜,宋画原作未能流传下来。后世翻印吕祖谦文集时,倒也会翻刻他的肖像。雕版印刷,以翻刻图像最麻烦,宋代的地方志书,本来多有插图,流传至今的版本,密密麻麻全是文字,插图通常都被怕麻烦的刊工删除了。侥幸保留下来的图像,屡经翻刻,每每失真,翻刻一次,失真一回,细节不断丧失。
我见过三四种吕祖谦肖像,多為明清雕版刊本,也有一种清殿藏本的吕祖谦彩色画像,脸庞或朝向左边,或朝向右边。朝向不同,说明肖像可能源于不同的版本。无论脸庞朝向哪一边,容貌和气质则高度接近,均作头戴儒巾、通肩长衣、略有须髯、长相敦厚、脸庞丰腴的中年人模样。形象如此趋同,知其必有所本,绝非胡编乱造。
据史籍记载,吕祖谦体态丰腴。近代史学家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说,吕祖谦“因体肥而死的时候,年纪不过四十五岁,以他这样的天才竟会这样的早死,真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件最可悲的事情”。
今日所见的旧肖像,吕祖谦均作丰腴模样。如果画匠只凭着想象虚构,是不可能做到的,出于人之常情,为贤者讳、为尊者讳,一定会将他描绘成五官端正、身材适中的形象。
如今的画家,创作古代历史文化名人,无论陶渊明、苏东坡,还是吕祖谦、刘伯温,一律作标准美男子形象,眉目清秀,须发飘飘,大家都长一个样。这才是完全凭着想象的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