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师学术素养提升的途径
——论名著的阅读

2017-02-15

名师在线 2017年5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林则徐圆明园

薛 花

(江苏省泰兴中学,江苏泰兴 225400)

引 言

“历史”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二是“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是第二个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史料的发掘,新史观的建构,对同一历史现象的描述将会产生不同,因此史学家才会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提升学术素养,不能以一种学术观点统领几十年的课堂。笔者认为提升历史教学学术素养最主要的方式是阅读,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以下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向中学历史教师推荐几本专著。

一、《天朝的崩溃》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所著的有关鸦片战争的专著。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地位重要,意义不凡。只有深刻理解鸦片战争才能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中国该不该打?有无胜算?最大启示是什么?这些是研究鸦片战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明晰的回答。

对于战争该不该打,我们历来认为这场反侵略战争中国必须打,不论是从家国情怀还是从天朝上国的观念上来说,中国不打是不可能的。本书作者认为:对于列强的入侵,武力抵抗是正确的,但另做选择也是明智的。武力抵抗是从道德层面言说的,但是抵抗注定失败,不抵抗是否也可考虑呢?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前往日本,希望像英国叩开中国国门一样叩开日本国门,逼迫日本就范,开辟通商口岸等。但是当时的日本并未抵抗,而是直接就范,随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美国在日本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获得的在中国的多数权益。日本并未抵抗就签订了卖国条约,按理说比清王朝更加腐朽无能,应该沉沦得更快,甚至可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不像清王朝那般最多只是半殖民地。但历史并未按理论来推演,日本在佩里叩关后不久就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国力大大增强,于20世纪初期全部废除不平等条约,跃居为世界大国。反观中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在半殖民地的道路上却陷得越来越深,国家权益越来越多的被列强抢占。列强甚至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偌大中国,几乎被瓜分殆尽。可见面对列强的入侵,抵抗与否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并不是一个实际或政治问题,抵抗了可能损失更大,不抵抗反而可能受到较小的损失,关键是看国家的后续举措。

既然战端已开,那么清王朝有打赢的可能吗?以往有研究认为,有。因为林则徐在广州镇守之时,英国都得绕道广州,所以只要人人皆为林则徐,只要道光帝不罢免林则徐,凭着中国人的血气是一定能战胜英国人的。事实果真如此吗?该书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作者论证了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等方面来看,清朝军实力与英国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因此仅从军事实力上来说,中国必败。那么依靠千百万个林则徐式的视死如归,一心为国的爱国人士能取胜的概率会增大吗?答案仍然是不会。林则徐曾经通过对英军装束的考查得出中国能够取胜的言论,其言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多非所娴,而腿足裹缠,屈伸皆所不便。”至于说因为林则徐在虎门坚守,所以英军不敢挑衅则不符合史实。英军之所以没有进攻广东,是因为英国首相认为只有进军到清朝腹地即靠近京津地区,才能使清政府震动,进攻广东乃至攻下广东省不仅不必要而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因此英军才绕道广东,直达中国北部地区。最终的结果也证实了英方的设想,英军到达天津之后,道光帝即命中方与英方进行谈判。

这场战争中国已经失败,那么中国从这场战争中所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本书作者指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鸦片战争之后,举国上下,很少有人真正反思这场战争。以林则徐为例,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鸦片战争中也积极备战,那么在失败之后,他对战争有深刻的反思吗?很遗憾,并没有。他在战后复出中,主要精力围绕平叛地方叛乱等传统事务。至于道光帝则更是“无所作为”,只希望平平安安继续统治下去,完全不思变革。正是由于君臣按照既定方针统治下去的策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未呈现出新的气象,而只是在第二次鸦片失败之后,清朝部分统治者才真正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从而开启了洋务运动。

二、《袁氏当国》

本书为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著。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从政体上真正开始近代化的标志。说起辛亥革命,有两位人物是绕不开的,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袁世凯。孙中山历来是正面角色,以往对于这场革命的论述都认为是由孙中山及领导的同盟会发动的,袁世凯在其中所起的角色是窃国大盗。那么孙中山及

同盟会到底在辛亥革命中起什么作用?袁世凯真的是窃国大盗吗?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实是各方一致选择的结果,书中说道,交战双方“都造成了一个非袁不可的客观形势”。满清阵营自不必说,革命阵营中也是虚位以待袁。立宪派的张謇也认为大总统之位非袁不可。列强认为只有袁才能收拾中国这个烂摊子,所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绝非窃取革命果实。那么孙中山有可能继续担任临时大总统吗?仅从经济角度而言是不可能的。书中写到,安徽前线告急,亟须用钱,孙中山命令国库支出10万银元支援前线,但是国库之中只有银元十枚。如此拮据的经济情况,这个大总统是不可能坐得稳的。

三、《重读近代史》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老师所著。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观点表示质疑,以自己独有的视角,严谨的考据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重读,读后令人颇感耳目一新。

该书的第一章即让人印象深刻,标题为“挨打必因落后?”,讲的是近代中国处处挨打,是不是落后的缘故呢?作者指出并非是这样,当时中国的GDP占据世界第一。而同时有很多国家GDP在世界排名非常落后,比如瑞士等国,但是它们并未挨打。所以经济实力强大与否不是一个国家挨打与否的必要因素。

圆明园被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重大罪行之一,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浓墨重彩的一个内容,但是课本中只提及圆明园被毁,并未说明为何被毁,这其实并不利于后人从中吸取教训。本书中提及了这个问题,该事情的大致经过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签订《天津条约》,但咸丰帝旋即后悔,英法强行换约,不料中伏击,遂于1860年再次挑起战端。咸丰帝边逃边打边谈,但是命令清军扣押英法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多人。在扣押过程中,对这些人各种凌辱,并致死十八人。为了报复清政府,也为了让清政府牢牢记住教训,英国公使额尔金要求火烧圆明园。当然弄清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并不代表火烧圆明园就是合理的,我们依然要对侵略者的暴行表示强烈抗议。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深思当时清政府对外交事务的漠视与草率,正是这种将外交视同儿戏的做法才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结 语

笔者向来认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要多阅读,勤思考,这样才能有厚重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寻得历史真相、觅得历史规律,做一个学识渊博、有情有义的历史教师。

[1] 沃尔什,何兆武,等.译.历史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上海:三联书店,2005:155.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林则徐圆明园
两次鸦片战争之比较
梦回圆明园
《林则徐》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THE DRUG WAR
林则徐禁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