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科学常态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7-02-15王文虎
王文虎
(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浙江杭州 311100)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结合书本内容进行自学,并完成导学案的“我预学”部分,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这种“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这不仅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案编写时的注意点
1.确立学生主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导学案编写时,要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区分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因此“学习目标”编写时应减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提高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具体、准确、通俗易懂,目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编写好我预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课前预习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问题性的预习大多只是浪费时间。要提高预习效果,我认为,编写科学合理的预学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1)预学作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教学当中,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强烈地吸引住学生,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在《汽化与液化》一课中,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时,学生可向家长了解并思考,刚洗好的衣服怎样晾晒干得更快?农田里的灌溉方式较以前有何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乐于去思考、去解决,并且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就容易集中注意力。
(2)预学作业要控制难易程度。教师在制作预学作业时要根据学情把握难易程度。难度过低,在课本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无法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难以达到预学效果;如果难度过高,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完成,这样的预习也同样失去了意义。因此,预学作业的制订要符合以下两点:
第一,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中新知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同一章内容当中。而预习当中忽略旧知的复习直接跳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完全没有过渡,学生有可能会束手无策。所以预学作业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要有复习旧知的环节,特别是与新学内容有关的旧知。
第二,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初中阶段是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预学作业中体现抽象思维能力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否则也会增加预学难度,打击学生积极性,所以预学作业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3.导学案应具备的几个作用
(1)导学案可以作为课堂笔记。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之一,课前、课中、课后学生都会用到。导学案中记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也可将课上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点记录上去,具有笔记本的功能,所以在导学案编写时要在某些环节多留一些空间,可以做随堂记录。在有些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上,也可做成表格填空形式,记忆的部分可做成空缺的空格,由学生完成,复习中可以使用。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2)导学案应对科学探究过程做出学法指导。在科学探究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更要注重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3)导学案的“课堂巩固”作用。导学案中的课堂巩固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在编写课堂巩固习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巩固习题要精选,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讲练环节控制在10分钟左右。
②通过习题的检测要反映出学生对课标的掌握情况,因此在习题编写时要紧密结合课标。
③巩固练习具有巩固与提高的作用,练习编写时要体现出分层练习。当然新知刚学练习难度也不宜过大,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笔者认为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导学案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对重难点的把握,做好及时修正和完善。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实施学案导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案导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更好地、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前预学,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怀着目的去探究知识,更具有针对性;其二,从学案中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之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经过一学年的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笔者以自己所教的九年级两个班进行对照,实验班为实行导学案教学班,对照班为普通教学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效果不同。(注:两个班在七、八年级时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实验组班级之前总平均分78分,对照组总平均分80分,前30%平均分89分、90分,后30%平均分58分、59分)
不管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该模式下学习效果都有较大的提升,同样,内容的学习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后,从多次测试可以看出实验班总分平均分、前30%平均分、后30%平均分都要高于对照班,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后30%平均分虽然也高于对照班,但差距不是很大,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导学案编排时没有过多考虑到后30%学生的基础,缺少基础训练;也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学生在自我预学环节做得不到位,缺少自觉性,没有很好地按照导学案去进行预习,这将是接下来笔者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结 语
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是有效的,在接下去的课堂教学中还应继续坚持使用。精编“导学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为促教学轻负高质做出贡献。
[1] 徐永清.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点[J].才智,2014(03).
[2] 陈亚椿.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冯玉法,庄鑫,胡贵和.对“学案导学”的一点见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Z2)
[4] 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