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017-02-15宋丹丹

国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者笔墨中国画

宋丹丹

浅谈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宋丹丹

在绘画创作中,写生是将提取绘画对象的信息转化为画面信息的关键过程。在现今传统中国绘画转型的过程中,写生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生活中陶冶性情、精练笔墨、积累素材、师古人,然后创新,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和理法,创造出适合于所生活时代的艺术形式,才能实现艺术的再创作,把这一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写生做活做生。

一、中国画写生的特点及与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密切关系

(一)写生的特点

中国画写生并不是如实照搬、自然再现,它是由心向外的理解和由外向心的归纳,因此理解写生并不是单纯地对客观物象写生这么简单。

“写生意”是中国画写生与一般写生的主要区别性特点。写生意的要求不仅是要在“生”上的生命力和生机,还需要有写“生”的“意”象,“生”与“意”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写生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中国绘画表达。写生的本旨在于不能写得僵死而无“生”意,而写意的本旨在于不能写得僵死而无意“生”,两者皆不可违背。然而,写生虽然是对生命具象及其生命活力的凝练,具有独特的动人之处,但一般由于在过程中使用多偏向于“生”的具象表达,而较少使用艺术加工与处理技巧,反而成为其短。而一般的写意经过长时间的打磨、雕琢、萃取与凝练,能将平凡的个体或具象经过加工变得别有滋味。

传统西方绘画的写生一般不会脱离事物的客观实体,而中国绘画的写生可谓多种多样,可以对着花、鸟、山、水、人等客观实体,可以使用现代影像等技术把客观对象定格下来然后对画,也可以脱离客观对象依靠个人的理解和经验积累来默写,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或者借用比如“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等移花接木法,在画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充满个人色彩的对绘画对象的理解,并最终完成“生意”的表达与“心意”的抒发。

体察感受生活之写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万卷书中寻找世间最质朴的真理与养分,在万里路中发掘世间万物的宏大与细微的线条变化,形成自我心中画者的素养与独特的视角。我们师从前人,所以叫师古人,在此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你的所学,更可以此为基础去创新,在写生当中创立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手去画自己心里的作品。

写生是我用我法,所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而临摹的主要目的是练习笔墨技法与基本素养,做到明画理、知结构、晓物理,为写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传承与创作中,临摹有着独特的地位。临摹可以分为完全地照临和意临,就如同书法家临帖或者戏曲演员练习传统剧目,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加深前人对对象的理解,并最终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个人的理解与独特的风格,最终达到创立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品。临摹在中国画的传承中同样也具有相同的作用,但需要在临摹中实现继承与创新,如果只是死临没有创新,而进行单纯的临摹也容易导致缺少生机的弊病——缺少生气和新意。

写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画者的生活和所处大环境密切关联,是画者生活、环境、际遇、个人素养的综合表现,所以临摹不必拘于形,在临摹中理解前人技法与意境关联,丰富绘画技巧与手段,掌握不同时代的人、事、物的特征,灵活应用于现今绘画中,完成传统方法的继承与个人时代风格的形成则是临摹的最主要意图。以人物为例,古今的差别,甚至近十年的形象差别都较大,依靠临摹难以体现出这些不同。虽然古今的中国画题材变化并不大,但是时代的变迁导致画者有巨大的不同,对意境的表达时代性差别巨大,因此笔墨变化、构图等都会有较大变化,单纯依靠临摹难以表达出这些差别,而唯有写生才是最能体现时代性、差别性的。这也是古今不矛盾的地方,临摹古人和现在的写生创作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必需的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写生与写心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主观个人色彩,画者需要缘物寄情,但同时又希望观画人在客观上能够心有戚戚焉,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因此主客观合一是中国画最显著的艺术特点之一。所以,中国画没有形成西方的那种高度抽象的流派,因此中国画的写生既写实也写心,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特点的写生方式。因此,明白写生与“心”的关系非常重要。而写生要追随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也就是抱着一种什么态度去写生?这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心境——远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具有一定审美高度的宽阔心胸

石涛认为绘画作品的高度与意境与心境高度相关,因此须摒弃“局隘人”的俗念,整个绘画创作方能有所成。现代社会喧嚣复杂,难免对画家的心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不为“外物”蒙蔽者已经寥寥。作为一个艺术家,不应为物所累,心被物蔽。“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石涛这种“心不劳”而“远尘”的精神境界理应成为绘画者的高度要求。艺术创作者,理应达到摒弃心外之事干扰,淡忘功名利禄得失,不以尘物成枷锁,方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创作上才能心意合一,水到渠成,达到自由创作的境界。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真正从自然中汲取精髓,融合自己想抒发的情感,创作活动才能有层次与意境。

2.集中精神,即要“专一”

创作者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心不劳”而“思其一”的境界,在写生中做到内心的境与外界的景交融,那么就有可能在写生过程中从自己的写生草稿中得出升华,就有可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精品,但是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超凡脱俗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而在此中又求专一,更是难上加难。

“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是一种极高的追求,只有如此方能“达则变,明则化”。秉持以这种追求去创作,秉持“无为”的境界与外界相融,心专一,才能内外交融。因此,心境对于作者在写生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从写生到创作

生活中的万物自有其本型与本性,写生与创作之间本就是相互促进,而创作则是写生的最终目的。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有灵,一人一物皆有魂。写生是对生活中的灵与魂进行沟通与总结,通过不断的素材积累、笔法精进、经验磨砺与自我升华,最终才能赋予作品独特的意境与灵魂。白石老人说:“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我绝对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白石老人对生活的依恋、对造化的渴望之情令人钦佩。难怪白石老人的作品生趣盎然,栩栩如生,这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分不开的。黄宾虹先生说:“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和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前人的所有理想都来源于生活,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建构了画理、画法,创造了规律,使后人受益匪浅。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

当今画坛拾人者多数,千人一目,总是觉得似曾相识。而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更不可能通过东拼西凑的“闭门造车”创作出来。师古人并不是照单全收,丧失掉自己的个性与新意,把握好古与新的内在联系才是正确的道路,方能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古为今用。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一步步地去发现新形势下的新规律,创作出好的、有内涵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笔墨结构”是画者对绘画对象客观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理解付诸笔墨实践后所表达出的精神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创作尤其重视“笔墨结构”,它代表着中国画的一种鲜明特点与艺术内涵。中国画创作重在借物抒情,对物象的感受力主要体现在一个“情”字上,具有真善美之品格的作品往往在“笔墨结构”中能体验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

三、写生在中国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在中国绘画创作过程中,写生是淬炼着画者的内心和笔法的重要方式。现今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绘画的生命力尤其顽强,因此写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临摹解决的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临摹的是基础的东西,是表现手段的丰富,生活是艺术取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外师造化”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必修课,当然现代的画家要表达的就是当今的题材,就是这个“材”的不同,就有了传统和现代的差异。石涛、董源、齐白石、荆浩、傅抱石、黄宾虹等艺术大家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大量对景写生的扎实基础之上的。国画艺术不能建立在“书斋”“趣味”等松软之物之上,而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以谦逊和刻苦的态度进行沉心磨砺,方能让绘画艺术真正地植根于大地,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写生是画家直接用画笔实现了内心与实物灵与魂的对话与沟通,把这种沟通变成可见的语言赋予纸上,因此,写生这种沟通方式是无法替代的。而且,投身于写生这种切身的艺术实践活动,方能体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深刻含义。因此,画家应尽量实景实物写生,而避免对现代电子设备形成过度依赖,写生是一场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写生稿则是这种沟通的结果,不能放弃心灵与自然、与火热生活的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面对一堆图片不能比拟的。从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大量写生草稿中,可以观察和体会到画家赋予绘画对象的那种灵动,感受到生活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一种仿佛来自作品的述说跃然纸上。这完全不同于对于绘画对象的层层简化,而是一种来自生活淬炼的理解和岁月磨砺的感悟,通过艰苦磨炼出的技法,应用最合适的线条和色彩,寄情于物,述于笔上,留于心上。

主要参考书目:

1.韩林德《石涛画语录研究》[Z].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Z].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于光华《放纵理性》[Z].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4.潘公凯《潘天寿画论》[Z]. 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5.张强《中西绘画比较》[Z].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中国画研究》[J].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画者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蒙马特与798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撕画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
画者的悲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