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 《书断》中的“隶书”与楷书的关系辩证
2017-02-15邢学儒
■ 邢学儒
张怀瓘 《书断》中的“隶书”与楷书的关系辩证
■ 邢学儒
张怀瓘生平、交游
张怀瓘本名怀素,开元年间敕其改名为怀瓘。[1]张怀瓘是盛唐书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书学理论名垂后世。关于张怀瓘的生卒年史料甚阙,窦蒙 《述书赋及注》言: “怀瓘,海陵 (今江苏泰州)人,鄂州司马。”[2]考陈思 《书小史》讲述与窦蒙一致。[3]据目前其所著可靠文献 《书断》与 《二王等书录》可断定其大概的活动时间,《书断》中讲道: “开元甲子岁,广陵卧疾,始草创焉。”[4]考“甲子”岁,为开元十二年,即公元七二四年。又见 《二王等书录》结尾又曰: “乾元三年五月。”[5]可考证乾元三年为公元七六零年。由此断定可说明张怀瓘活动在公元七二四年到公元七六零年的三十六年中。
张怀瓘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父亲张邵宗 (也有一作邵先)以能书为名,官至邵州武岗令,其书法精善,与唐代书家高正臣关系甚密,且书迹相近。张怀瓘对于书法的兴趣可能来自于父亲对其的熏陶,对于其父的赞赏也在他的文章中有所显露。张怀瓘在 《书断》中讲述高正臣时流露出对父亲书艺的钦佩与赞美,《书断》中讲道: “先君换五纸以示高,不辨。” “先君乃与书之,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比见蓄者,多谓为褚后。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几合于古矣。”[6]可见张怀瓘对父亲的书法评价极高,对他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怀瓘传世的书论之多、影响之广可为盛唐时期书法理论家的代表。有 《书断》三卷、《书估》 《二王等书录》 《书议》 《文字论》等收录于唐代张彦远 《法书要录》中,其中 《书估》 《书议》 《二王等书录》 《书断》亦见于北宋朱长文所著 《墨池编》,又有 《评书药石论》一卷收录于北宋陈思 《书苑菁华》中,另外明初陶宗仪所编 《说郛》也收录了 《书断》。在著作中以其 《书断》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书断》内容及版本
《书断》又名 《十体书断》,分上、中、下三卷,始撰于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在 《书断》中又见:“何必备能而后为评,岁洎丁邜 (古同“卯”)荐 (《墨池篇》作为“存”),笔削焉。”[7]故可推测完篇时应该在三年后即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
《书断》上卷曰: “凡三千二百余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8]其后有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书、草书等十体的概述和其起源,概述内容详尽,大多记述的书体起源也可考。《书断》从中篇起“列举神品二十五人” “妙品九十八人” “能品一百七人”,并按照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书、草书十体分别列举书家姓名。《书断》在中篇后段至下篇卷尾,根据“神、妙、能”三品所列举书家,对他们的生平交游、书学地位、核心思想等内容进行介绍,这对唐代和后世的书法批评观甚至书法审美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张怀瓘 《书断》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除了其艺术价值之外,它对史料的取舍、使用能体现他的眼光与特色,这也是 《书断》取信于后人,成为传世佳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断》三卷由于影响大、流传广,然其又收录在 《法书要录》 《墨池编》 《书苑菁华》 《百川学海》 《渊鉴类函》 《格致丛书》和 《四库全书》等丛书或类书中,所以传世的版本甚多。主要有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本 《法书要录十卷》 (二册),现存国家图书馆,据考证此本讹误较少,因此历代的 《书断》校勘工作大多以此作为底本。另外收录在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李荷永和堂刻本 《墨池编十卷》 (《书断》收录在卷七、卷八) (图)、清弘治14年华珵刻本 《百川学海一百十二种》 (《书断》收录在庚部)、明胡氏文会堂刻本 《格致丛书》、清汪氏振绮堂刻本 《书苑菁华》、《说郛》本、《六艺之一录》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二、张怀瓘 《书断》中“隶书”的定义
张怀瓘曰: “楷、隶初制,大范几同。”[9]张怀瓘在 《书断》上篇表达楷、隶为同源关系。《书断》中提到: “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10]由此看出张怀瓘认为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产生了隶书。从书体说,隶书与大篆、小篆、楷书、行书、草书均有明显的区别界限。今天隶书的特点是横画笔道的起端如蚕的圆头,捺笔收笔处挫捻后轻挑出尖,使得笔末略现叉形如燕尾是区别于其他书体最具代表性的辨识特点。从产生隶书以来,每个时代的隶书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如秦隶、汉隶、魏隶、唐隶、清隶等等。
《书断》认为: “案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11]“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除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12]除此之外,《书断》十体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通过目前掌握的出土文物和史料来看,张怀瓘 《书断》中的顺序大致与我们现在承认的书体发源顺序一致。《书断》将“隶书” “八分”分别列出,说明张怀瓘认为“隶书”与“八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书体。
《书断》中所谓的“隶书”实为真书的依据众多,在 《书断》中所列“神、妙、能”三品书家的书法中也能得到证明。在 《书断》下卷介绍南朝书法家陶弘景时曰: “其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入能。”[13]可见张怀瓘夸赞陶弘景的真书,而在中卷“神、妙、能”三品中陶弘景之名仅出现一次,位置在“能品一百七人”中的“隶书二十三人”中,可见张怀瓘认为的“隶书”确实为真书 (今楷书),这同今日我们认定的隶书有所不同。并且在张怀瓘 《六体书论》中曾言“隶书即真书”。[14]由此史料佐证书体关系,更加断定张怀瓘笔下的“隶书”就是真书。
张怀瓘在 《书断》中写道: “楷者法也、式也、模也。”[15]可见他所认为的“楷”不是某种书体的确切称呼。总结言之,张怀瓘所说的“隶”就是楷,这同今日我们今天的隶书有所不同。如果张怀瓘笔下的“隶书”为楷书,那隶书称之为什么呢?所谓“八分书”又指什么?
自古以来对“八分书”的由来众说纷纭,许慎 《说文解字》和 《汉书》皆无对“八分书”的相关记载,如 《汉书·艺文志》曰:“六体者,古文、其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16]由此可见在汉代时并无对“八分书”的记载,而只有隶书。《书断》讲到:“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 “八分,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17]“建初中,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又肖子良云”“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18]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可以把隶和八分笼统地归于一类,统称为隶书。张怀瓘认为八分、隶书、楷书三体在历史时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他认为隶书是篆书发展的一种产物,而隶书进一步得到发展,成熟体态的隶书称之为“八分”。“八分书”的萌芽却很早,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收笔时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19]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出现,当时人们善用的隶书已经与“八分”有了明显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正规的隶书起一个新的名字。[20]初唐以来的“八分书”迎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初唐“八分书”以溯源旧法为主要学习摹本,唐玄宗: “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21]
如果我们简单认为张怀瓘 《书断》中所说的“隶书”就是真书,那么就产生了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书断》中承“程邈造隶”[22]之说,既然我们讲“隶书”为真书 (楷书),那么就变成了“程邈造楷”,考程邈为秦代人,而秦代产生楷书是没有依据的。前者的“隶书”似指今天的隶书,而后者又否定了前者的观点,这造成了自相矛盾。另外,张怀瓘云“王次仲造八分”,那么又肯定了隶书与八分同时产生,而他又说: “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这又是自相矛盾,《书断》在书体的表述上多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无从下手。
“隶书”的概念在产生之初就有很多混乱的现象,“隶书”应该是篆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之外其他书体的活称,前面讲到“隶书”又称“佐书”,在当时应该属于非正式字体,所以“隶书”之称应该可以用来称八分、隶书或者楷书等。直到南宋时期,楷书依然有正书、真书等名,但不再称隶。张怀瓘作 《书断》时正处于多种概念交杂的时期,很多今天我们所说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定性,导致张怀瓘在表述隶书、八分、正书时存在混乱。
三、唐代的“楷”与“隶”
欧阳中石先生主编的 《隶书津梁》丛书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字体、书体的名称往往是后人赋予的,后人定名又往往各取所需,因而形成一体多名的现象。[23]
篆、隶、楷、行、草中楷书的形成应该是最晚的,在楷书名称出现之初,也存在很多混乱之处。最早“楷法”二字出现于卫恒 《四体书势》当中:“隶书者,篆之捷也。上古王次仲使做楷法。”[24]这里所讲“楷法”,显然不是楷书,而是相对八分来说工整的写法,有“隶书正规化”的蕴意。清代刘熙载 《艺概·书概》提到: “楷无定名,不独正书独之。”裘锡圭所著 《文字学概要》中的观点认为: “楷书的 ‘楷’当楷模讲,‘楷书’的原意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或者有法度的字,本来并非某种字体的专名。”[25]
张怀瓘 《书断》隶书篇: “以章事繁多……以隶佐书,故名 ‘隶书’。”[26]可见隶书是隶人专用方便书写的一种书体,而当时的隶人是身份很低的职位,说明当时的“隶书”不是官方认可的最佳书体,而“隶书”名称上本就带有阶级身份象征的蕴意。南朝时期庾肩吾《书品论》提到: “寻隶书发源秦时,隶人下邽程邈所作,始皇见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 ‘隶书今时正书是也’。”[27]由此可知隶书为当时所谓“正书”,而“正书”是我们所说的今日楷书。由此可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楷书” “隶书”这样的名称不是赋予某种特定书体的,而是与时代背景、书体起源、使用人群等等诸多因素有关。例如隶书最早得名既不是根据字体基本形体特征,也不是根据文字载体的材质和器物,而是以文字的使用对象及其在当时文字中的地位而得名,隶书的名称最早与使用人群和书体地位有关。换言之,在一个年代作为辅助使用或低阶级使用的书体称之为“隶书”“隶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用来指当今楷书,直到宋代之后才用来指今天的隶书。总的来说,在真书真正成为今天的楷书之前,“楷书”这个书体不是特指某种书体或者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提到:“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28]官狱事务的繁多需要简捷的文字,从而直接导致了隶书的产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在真书成为“楷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八分”作为当时社会认可的正体,被众多书家称之为“楷”是有理可据的。张怀瓘 《书断》云:“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 “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29]由此可以看出,张怀瓘所称的“楷书”才是现在我们普遍所称的隶书。
注释:
[1]《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金石之属,籀史中: “怀瓘本名怀素,开元二十二年敕改名怀瓘。”
[2]《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书小史,卷十:“张怀瓘,海陵人,为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3]《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
[4](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卷上3页。
[5](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卷上4页。
[6](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卷下209页。
[7]《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书断,卷下。
[8](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卷七160页。
[9](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卷七上篇 八分 第54页。
[10](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卷七上篇 隶书 第56页。
[11]《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七十二。
[12]《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墨池编,卷三。
[13](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一版,下卷,第207页。
[14]《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七十二。
[15](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卷七上卷 章草 第 67页
[16]《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六十九
[17](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18](唐)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19]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本,85页。
[20]启功 《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34页。
[21]《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八,玄宗上。
[22](宋)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 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23]欧阳中石、刘守安 《隶书津梁》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4]《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六十七。
[25]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第100页。
[26](宋)张怀瓘著 石连坤评注 《书断》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54页。
[27]《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二。
[28](汉)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卷十五上,315页。
[29](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卷七上篇,八分,第53页。
[1](唐)张怀瓘著 范祥雍点校 《法书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第一版。
[3]启功 《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4]文渊阁 《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