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2017-02-14

红岩春秋 2017年1期
关键词:死亡威胁李庄傅斯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及其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也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在中国艰危的6年,先生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本书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还原了中国文化史册中不应被忘却的一页。

猜你喜欢

死亡威胁李庄傅斯年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傅斯年与俞大彩:藏在最后一笔稿费里的爱
傅斯年的善举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藏在最后一笔稿费里的爱
对话孩子的死亡“威胁”
宝莱坞电影遭“死亡威胁”
铮铮硬骨傅斯年
“李庄案”全程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