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异化问题解析

2017-02-14徐慧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24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

【摘要】网络在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网络异化的扬弃必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并不是提倡限制甚至摒弃网络技术,而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双重性,从而采取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扬弃网络异化,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环境 网络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1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屡见不鲜,“手机低头族”也已成为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严重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由此突显。

网络异化的基本内核:控制和否定

什么是网络异化?网络异化是指人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形成的高度依赖现象,即网络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并与人对立,使人受控于网络而不自觉并伤害到人自身。”①意即马克思所讲的“主客易位现象”,主体在网络中是不断地被弱化直至消失不见的状态。网络对主体的蚕食和控制,意味着个体的自我确定感和存在感在网络中的逐步丧失,网络异化就是网络对人的入侵和奴役。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人“不能真实地看待别人和自己,而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所扭曲。”②同时“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丰富性的载体,而看成是一个贫乏的‘事物,依赖于某种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义投射到这种力量的身上。”③

网络异化的三个层面:人际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发现的异化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人与他们的工作、与他所消费的物品、与他的国家、与他的同胞,以及与他自身的关系中。”④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异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三个层面的全面困扰和危机。

人际交往困扰。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来往,即人们用语言、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当面对面的交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时,大学生大都会选择网络作为替代。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承载物是文字,这种交流方式抹掉的是人的声音和面对面交流时带来的存在感,并且缺乏情感的传递。它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现实生活中却与他人越来越疏远;我们享受网络中的亲密无间,却在现实中承受孤独。我们试图通过网络加强联系,但是实质上这种联系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随时连接彼此,也可以隐身从此不见。人们想通过网络连接来建立亲密感,回避、逃离孤独的情绪感受,却注定要在网络世界中无处可逃。网络“科技本身并没有创造这种联系我们的感情和别人的方式”⑤,我们似乎一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但实际上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气泡”中。

道德情感危机。大学生是最追求真善美的年龄群体,而网络异化恰恰消解的是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都发生了裂变,人人都变得焦躁不安、唯利是图,都想要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变得急功近利,通过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占有来获得幸福感。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与他们具有的惟一的联系就是,我们知道如何操作和享用它们。”⑥

另一方面,网络上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个体在面对选择时会逐步放弃对真假的分辨而变得漫不经心,仅仅以一种在线或浏览的方式存在。人在网络世界中往往“只知道不想要的东西,而不知道想要的东西。”⑦这种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的不确定感的扩张,会进一步削弱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遵守道德伦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最终在网络世界难分真假、善恶和美丑,进而对网络世界的事、物、人产生无所适从感,最终投射到个体精神层面就是道德情感危机和信念危机。

自我异化。现代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和其功能的发展强大造就了网络世界的无处不在,人的永远在线状态,使得个体的存在状态出现异化,从而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在认知层面上也出现异化,即自我异化。因为“异化不仅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而且存在于自己的关系中。”⑧一个在自我层面上被异化的人,他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他同别人一样,像物一样地被认识;他虽然有各种感觉和常识,但是同时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正是通过反思思维本身确定自我的存在,确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在网络世界中我“在”哪里?何为“我”?当每个人通过移动设备时刻与他人保持联系时,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已经被完全模糊化。这种通过移动设备将自己与网络紧密相连,永远在线的状态,使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了网络自我的两种新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双重在场状态即个体是既在现实中又在网络中,身体在现实场所中而注意力在别处。第二种状态:双重自我即“非我”出现。网络世界里的我好像是以真实的自我出现的,而实际上我们却常常在网络上美化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即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所以,网络“异化就是一种认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作一个陌生人。”⑩

结语

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们都应该承认,如今网络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人要成为自主的人,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既然现代人不可能摆脱技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被异化是种必然。海德格尔曾说过:“盲目抵制技术世界是愚蠢的。欲将技术世界诅咒为魔鬼是缺少远见的。……我们可以在使用中这样对待技术对象,就像它们必须被如此对待那样。我们同时也可以让这些对象本息于自身,作为某种无关乎我们内心和本真的东西。”?这一观点清楚地表明,我们今天对待网络技术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合理地运用它。就像辩证法所启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只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网络异化的扬弃也必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今天的讨论与反思,并不是提倡限制甚至摒弃网络技术,而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双重性,从而采取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扬弃网络异化,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KS03)

注释

徐慧:《网络异化问题研究》,《新西部》,2009年第24期,第49页。

④[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第107、108、108、116、107、104、104页。

[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0页。

[法]让·博得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2页。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年,第1239页。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