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语言 提升教育幸福
——读《穿越数学语言的密林》有感
2017-02-14江苏刘丽芹
⦿江苏/刘丽芹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巧用数学语言 提升教育幸福
——读《穿越数学语言的密林》有感
⦿江苏/刘丽芹
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读了很多数学专著,也写了一些数学课堂教学随笔。最近偶阅了郎宏坤主编的《穿过数学语言的森林》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用鲜活的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数学课堂,为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很好地提升教育幸福指明了方向。
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它们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同时,数学语言还可以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作为一个中年级的数学老师,我们该如何巧用数学语言呢?
追求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数学语言,挖掘实质数学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阅读《穿越数学语言的密林》这本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数学语言的运用尤其重要!教学中我们要理性把握教材内容,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让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的语言,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的发言。我们要不断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上出了一节节的充满“数学味”的数学课。
追求趣味、创新的课堂氛围,拓展数学语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具的演示以及学生在学具的使用,让多媒体课件走进农村小学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阅读《穿过数学语言的森林》一书,我知道了,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学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器官参与活动,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行程问题这个内容时,我通过多媒体对静态的教学内容作动态处理。以前常规的教学方法是画线段图分析题意,以静态的线段图出现在黑板上,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解决了行程问题中距离、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又解决了“相向而行”和“相遇”等行程问题中的某些概念。这样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演示,能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加深对运动知识的理解,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语言赋予新的生命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提还得战术,它需要我们教师智慧语言的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在准确性方面,一要正确;二要科学;三要简练。所谓正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叙述得当,推理符合逻辑;所谓科学,是指语言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日常的生活实际;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当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作为数学教师,备课时,要非常注重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力求严密、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提问,用所提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特级教师钱金铎在《倍的认识》的应用环节教学片段:
师:刚才小朋友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小明与妈妈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那么你们知道钱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来猜猜钱老师的年龄?
生1:我猜钱老师42岁。(教师板书:42)
生2:我猜是38岁。(教师板书:38)
生3:我猜有45岁。(教师板书:45)
生4:我也猜38岁。(教师板书:38)
师:这样猜,要猜准不太容易。现在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猜起来可能就比较准了——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
生5:我猜钱老师有40岁。
生6:45岁。
生7:35岁。
师:为什么这样猜呢?
生:因为40、45、35都是5的倍数。
师:那么刚才哪些肯定是猜错了呢?为什么?
生:38、42错了,因为它们都不是5的倍数。
师:那么35岁,45岁,40岁到底有没有猜准呢?老师再说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了,你们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你们说老师几岁?
生:45岁。……
此环节教师运用对话形式,“三猜”教师的年龄,使“生活化”中的问题“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急于用语言表达的欲望。
数学是一个广博的字眼,它给了我欢乐,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无尽的遐想……读着《穿越数学语言的密林》回首数学教学的日子,我心潮起伏:数学教师,只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探求穿越“数学语言的密林”的方法,才能享受并提升教育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