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古代绘画史论专题)综述

2017-02-14李晨辉

艺术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画绘画艺术

李晨辉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22)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古代绘画史论专题)综述

李晨辉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22)

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古代绘画史论专题)2016年10月22~23日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演出厅举办,来自全国多所艺术院校、科研院所的26位知名专家、学者莅临研讨会,提交论文18篇。就研究内容,本次研讨会论文大致可分为:古代画家研究,古代绘画作品研究,古代绘画传播、鉴藏和消费研究,古代绘画理论研究,以及史料梳理五个方面。

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古代绘画史论;古代画家研究;古代绘画作品研究;史料

2016年10月22~23日,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学报《艺术探索》编辑部承办的首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演出厅举办。来自全国多所艺术院校、科研院所的26位知名专家、学者莅临研讨会,提交论文18篇。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古代绘画史论”,会上共有18位学者作主题发言(按发言顺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长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付阳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邵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施錡,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李林,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菡薇,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万新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李万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执行主编李若晴,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叶康宁,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韦秀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韩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艺术博物馆研究员谈晟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讲师张荣国,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韦宾,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倪志云,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张小庄。研讨会共六场,主持人依场次顺序分别由刘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王菡薇、倪志云、朱万章、韦宾、张长虹担任,评议人依场次顺序分别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尹吉男,四川大学教授林木,青海美术馆副馆长、朱乃正艺术中心主任曹星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余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池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樊波担任。

为便于叙述,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对以上学者所提交论文做一大致分类。

一、古代画家研究

艺术家研究一直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构成,从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著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始,中国学者就形成了通过对艺术家分类、艺术家个案的评点等梳理绘画史的传统。艺术家的身份向来是艺术家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宋邓椿《画继》即明确按照“侯王贵戚、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缙绅韦布、道人衲子、世胄妇女”等类别进行绘画史的书写,后世则代有承继。而明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家的身份变得更为复杂。韦宾《治生与近世画士职业伦理》一文,从“治生”的角度,阐述了职业画家和士流画家在近世(15、16世纪)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向“画士”身份的转变。文章认为:“近世以来画工与儒士合流的现象,是画士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其职业伦理的形成,则是这一群体基本形成的关键”①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引文均出自所述学者提交论文。,“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普遍的现象,那么‘画士’则可视为‘弃儒就工’,是这一大潮流的补充。‘画工’(工)与‘士’互动的结果,便是“画士”阶层的形成”。通过对史料的引征,文章详尽地阐述了不同时期——明代、明末清初、清代画士职业伦理的变迁,认为:“画士的职业伦理从明中后期以来,经历了‘内儒外商’‘内商外儒’的演变,治生成为这种演变的直接原因”。

艺术家个案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有六位学者发表了相关言论。谈晟广《李思训新证之一·生平》、韩刚《李成官职考略》两文通过对史料的考察、甄别和辨析,力求探寻两位艺术家更真实的绘画史形象。谈晟广《李思训新证之一·生平》由传唐人《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名说起,认为此作“与唐玄宗‘幸蜀’的史实完全无关,但仍是一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面貌的古代画作”,文章以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残缺的碑文为基础,回归到李思训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生涯中去,还原了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即:“武则天‘革命’,任职江都宰的李思训涉嫌卷入‘扬州叛乱’而‘去官’‘潜匿’;中宗复位后,李思训任职宗正卿,担负起恢复宗室的重任;在睿宗到玄宗朝的权力更替中,‘忧缠家国、志在佐翼皇道’的李思训,又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是李隆基发动政变的智囊团核心成员之一”。文章认为:“对于李思训生平的还原,方是理解所谓《明皇幸蜀图》之真正内涵的基础。”韩刚《李成官职考略》一文对李成北宋以来即有争议的官职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李成作为“个性鲜明、志向高蹈、情感丰富之山水画巨匠”,却经李成之子觉、宋白、王辟之、王明清,以至现当代,逐渐“被后世枯槁干瘪为扁平画史符号”。文章“立足回归原境之方法论原则,在反思学术史之同时,试图还原五代宋初李成官职”,认为:“当今已几成学术定论的李成‘赴春官较艺’‘举进士’‘官至尚书郎’等皆为‘误传’尚不能定论”,“北宋史料所载李成官职难以证伪,是可信的”。

朱万章《傅山画艺暨鉴藏简论》、付阳华《“前生”与“余生”之际:戴本孝北游始末及其遗民志向的传播》,则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身上。傅山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医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朱万章《傅山画艺暨鉴藏简论》认为,傅山“在各方面所展现出的超凡才能,客观上助推其绘画的传播与底蕴的加深,却消减了人们对其绘画的深入认识,甚至有画名为他名所湮的史实”,故文章通过对史料文献及傅山传世画迹的梳理,对傅山在山水画、花鸟画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及其作品在历史上的著录、鉴藏和传播情况作了细致分析,并概括了傅山在绘画史上地位。文章认为,傅山“不以绘画见长,但其绘画中表现出的独特风貌与鲜活气息,成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坛的另类”,其“绘画的精髓在山水,而其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在于其在画中显现出的荒寂意境与心无旁骛的遗民心境”,其“绘画所表现出的非主流画风与野逸之境,因其画迹罕传且影响力局限而无法进入清初画坛的大家之列,但作为书法成就的延伸与遗民画家的代表,其画中所体现出的意象反映出明末清初遗民画家的普遍心态”。付阳华《“前生”与“余生”之际:戴本孝北游始末及其遗民志向的传播》,针对遗民画家戴本孝的北游活动展开论述,文章认为:“戴本孝‘前生’与‘余生’之分,并非像很多明遗民更名易字那样以甲申为界,而是以1666年45周岁为界”,而北游正是其“余生”的开端。戴本孝的“北游之行是他在甲申之国变后重新真正接触社会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次包含着一系列诗、画创作的传播活动”,“包含着投诗、赠画、怀古、写生等文化活动,而他在这些活动中无不将自身的遗民志向或明或暗地进行了表达,构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故国追忆模式”。

张荣国《宋代王诜的艺术成就及其价值》,全面地分析了宋代驸马都尉王诜的艺术创作情况和在山水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及其在鉴藏与交游等方面的情况。为了改观当前学术界对王诜研究“或偏重于典籍整理而少甄别,笼统而不乏讹误,或研究方法单一而存偏颇、断章取义之嫌”,文章“把王诜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整体解读’,把其艺术、艺术观、鉴藏观、交游圈等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展开研究”,认为,这或将“有助于对王诜及其艺术的重新评判,也有利于中国美术史、鉴藏史与文化史等研究领域的推进”。

罗浮山,是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境内的道教名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方士僧道游览修行的胜地”,而旅行自然“也催生了游记和相关诗文的产生”。李若晴《罗浮之行:嘉道年间谢兰生的罗浮山旅行及其相关创作》一文通过对前代的罗浮游记、山志与绘画等文献,首先探讨了宋代至清初罗浮山旅行的情况,并指出前人旅行中“重罗山而轻浮山”的特点;其次,文章对罗浮山旅游资源(尤其是浮山)在嘉道年间的开发问题进行了阐述;再次,“以谢兰生《游罗浮日记》为中心,探讨嘉道年间广东籍文人书画家谢兰生的罗浮山旅行及其相关创作的问题”,如交通工具、路线,清代文人如何品味山水——“看山”“观瀑”“赏石”“赏花”“访胜”“赏珍”“思古”,等等,并兼及谢兰生罗浮山诗画创作情况的探讨。

二、古代绘画作品研究

古代绘画作品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也占据较大比例,有个案研究,也有类型绘画的研究。张长虹《山川草木尽玲珑:〈石涛花卉册〉研究》选择上海龙美术馆所藏《石涛花卉册》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一开作品的题材内容、题跋落款、流传与出版、风格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作品格法、功力俱备。面貌多样,既有水墨,也有设色;技法丰富,既有水墨大写意的荷叶,也有白描双钩的水仙。画中题识书法包括隶书、行草书、小楷等,且题字位置随时而变,每见匠心”,从而判定“该作品为石涛真迹,作品创作时间约在1687~1689年之间”。为揭示《石涛花卉册》的特定创作情境,文章还对1680年代后期石涛长住扬州静慧寺的原因及此时的心态和思想,做了一定的探讨,认为:“《石涛花卉册》与其他‘广陵树下’时期的作品一起,见证了画僧石涛中年时期追求入世的积极心态”。韦秀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中的〈辋川图〉意象》,采用田野考察、艺术形式分析与相关文献考索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与前代王维名作《辋川图》进行了比较,认为文徵明创作此图册,“以当时社会所崇尚的文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图》作为经典模式,创制古雅、诗性、理想的园林景图”,借鉴其“绘画题材、诗画结合、‘平远’取景和幽篁成屏等元素”,以及“水墨为主、略敷淡色手法”,同时“对王维的园林景图典范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从册页形式、墨色语言、诗画关系以及线条笔意等方面”,尝试“园林绘画的创新表现方式,并作了个性化的阐释与表达”。故这种借鉴,更确切地说“是意象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图像摹写”。

三位学者从图像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某种类型绘画进行了研究。王菡薇《“细看”与“隐喻”:“观画图”的两个层面——从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中〈画遇〉插图谈起》,首先梳理了文献记载中的“观”与“观画”,认为:“‘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接着,从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中描绘董其昌、陈继儒等在古董店前观画场景的《画遇》插图出发,探讨观画图中的“细看”和“隐喻”,认为:“‘细看’与‘隐喻’是观画的两个核心问题”,“‘细看’是‘观画’最为核心的步骤,而图像往往又有着弦外之音和隐喻意义,观者由此进入观画的另一层次”,“观画图中之‘观画’图像与文献中‘观画’的记载互相契合”。邵彦《香冷金猊被翻红浪:春宫画里的香具陈设》,首先明确了春宫画研究的初步工作——分类,认为:“一般卷轴画所使用的‘文化类型’(宗教、宫廷、文人、民间)区分法对春宫画基本上也是有效的,但在功用上春宫画更接近于手工艺品,按照社会等级或消费主体的不同层次来区分会更加清晰”。由此,“依据材料质量、绘画水平、制作工艺”及“消费主体”,文章将春宫画分为“宫廷专用、民用高端、民用普通”等若干级别。在这种基础上,文章对古代和20世纪春宫画里的香具陈设展开了研究,通过对一系列作品如《春机和畅》、《及时行乐》、《清宫珍藏皕美图》、《佚乐之园》册、《金瓶梅秘戏图》等的分析,论述不同等级、不同时代春宫画创作手法和表达意图的异同。施錡《似真似幻“倒影月”:古画中的一类独特物象》注意到中国古代绘画中时常出现的“倒影月”图像,尤其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文章将“倒影月”图像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学‘互文’(包括抒情文学中的经典意象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并“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出于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通过对中西方绘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文章认为,中西方“倒影月”共通的内涵是“映月抒情”。

三、古代绘画传播、鉴藏和消费研究

古代绘画传播、鉴藏和消费研究是近年艺术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研讨会有四篇文章重点涉及此类问题。李万康《中国古代书画中的半字编号与明代勘合制》,对存世传唐王维《伏生授经图》卷、宋人《溪风图》卷、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北宋赵昌《蛱蝶图》卷、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卷、南宋谢元《折枝碧桃图》卷、传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高宗《洛神赋》卷、元鲜于枢《晚秋杂兴诗帖》页及见于记载而疑佚的南朝张僧繇《五星十八宿真形图》卷十件作品的半字编号进行考察,认为:“半字编号是中国古代书画上的一种特殊编号,其书写位置与笔迹相对统一,通常被认为是明代内府编号。但据明初朱檀墓出土的随葬绘画有‘日字一四八号’和‘日字一百十九号’字样的编号题签看,明代内府书画编号是以题签形式帖于裱件外表,方便清检索查,物件内别无半字编号。现存传世书画中的半字编号很可能是仿圣旨中的半字勘合编号,这些编号不符合明代半印勘合制,不具有判断递藏链的鉴定学意义”。

万新华《吴荣光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依据吴荣光《辛丑销夏记》记载,并参阅其他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交游对吴荣光鉴藏的作用、吴荣光书画鉴藏态度与趣味、吴荣光书画收藏来源与去向、吴荣光对藏品的阅玩、吴荣光鉴定书画的经验”等问题。文章认为,吴荣光书画鉴藏活动得益于其所交游的文化圈,亦反作用于这个文化圈。其书画收藏理念,一方面是“大力搜集宋元书画珍品”,另一方面“较为重视吴门画派以来的明代南宗文人画体系的书画作品”,收藏趣味“基本以传统的文人绘画为依归”,其对藏品的阅玩也呈现出传统文人的优雅格调和闲适的生活趣味。文章还总结了吴荣光鉴定书画的经验,即“分析书画风格”“辨析印章、题跋、纸绢、装裱等”“利用前代书画著录文献”及“综合性鉴定”等。

叶康宁《从世风与需求看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的考察,认为:“明代嘉万时期的世风主要是崇奢黜俭,与奢靡之风紧密相联的是有闲阶层的长物之好。受世风影响,书画的礼品功能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极致。在人事红尘的交际应酬中,书画不仅是中介物,更是代价品。它们在宴饮雅集时装点气氛,在人际关系中扮演角色。正德以降,随着官吏铨选的变化,吏治日偷,导致苞苴公行……名家书画成为交通上官的利器,‘雅贿’蔚然成风。有闲阶层还喜欢‘夸示文物’、以书画‘角胜负’。于是,庋藏书画成为有闲阶层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夸示书画藏品也成为展示成功与地位的手段。世风影响需求,需求带动消费,书画消费如火如荼”。

李林《经典作品的观看与消费:对〈韩熙载夜宴图〉的三副面孔的讨论》,鉴于《韩熙载夜宴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延展”,尤其在某一特定时期“其图像资源被反复观看、利用与再消费的现象”,对现存《韩熙载夜宴图》的“前生今世”进行了检讨,并通过对其多个版本的分析和比较,“指出这一艺术母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语境下呈现了三种被观看角度与图像资源消费情况”:“五代时期其创作缘起与原本意图”,“两宋之交艺术母题被再次重视与消费利用”,以及“明代中晚期对这一图像资源与绘画母题的再利用”和再消费。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在其历史传承中的三副不同面孔,以及其背后承载的不同时代的文化隐喻”,文章又论及图像在“当代语境下的再利用与再消费”的问题。

四、古代绘画理论研究

本次研讨会关于古代绘画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仅有一篇。倪志云《书法与画法同异论的历史观察——兼论从艺术家的实践层面来看书法与画法同异论问题》,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书法与画法的关系上。文章认为,虽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书画用笔同法”后,宋元明清时期对书画关系的讨论多有延续,但基本上是“‘书画同法论’占主流,‘书画相异论’不太为人所关注”。为了廓清这一公案,需从“‘书画同法论’的历史观察”和“‘书画相异论’的不断提出”等方面进行阐释。书画关系论不仅是古代绘画理论十分重要的论题,更“与当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历代论者的理论认识和语境意义,以及书法与绘画的笔法同异与历代书画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不仅是对于书画理论史层面这一重要论题研究的推进,更对“廓清当代书画创新中存在的理论困惑与实践难题,推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五、史料梳理

史料的收集、整理是艺术史论研究的重要前提。清代传世大量笔记、日记,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艺术家的文献。“笔记、日记的内容虽丰富,但亦因系随笔所记而杂、散,有的还是潦草的稿本,直接使用较为不便,因此要想利用好它们,整理的工作又需先行”,基于此,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中的艺术家传记史料》便对清代散见于各类笔记、日记中的艺术家传记类史料作了搜集和整理,将其中的“书家传记类史料”分为“亲历亲闻的传记史料”“遗闻轶事类传记史料”与“转录前人的传记史料”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均有总述,并每对所录资料作以评述和辨析。他认为:“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史中相关书家传记类史料的记载。研究书法史(尤其是清代书法史)者,必须得重视这些史料的文献价值”。

小结:研讨会特点评述

首先,从学者的身份看,本次研讨会的作者多为活跃在当前美术史论界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他们训练有素,师承渊源,目光敏锐,视角独特,方法新颖,在承继国内外前辈学者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对当前艺术史论研究的新方法多有采择,他们对史料的再梳理,对史实的再考索,对艺术理论的再认知,使得本次研讨会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批判性。

其次,从研讨的内容看,本次研讨会以“古代绘画史论”为专题,但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古代绘画史方面,包含了所谓的图像史、风格史、传播史、政治史、文化史等,而古代绘画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则数量较少(仅有一篇)。在研究的断代方面,又尤以明清时期绘画史论研究为多,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研究,显示出对于史料的重视,如史料的收集、整理,史料文献的考索、辨析,史实的考证,以及对艺术传播、鉴藏和消费的兴趣,这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者在主题方面的研究动向。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Review ofThe1stSymposium on ArtsHistory&Folk Arts(TheoriesofAncientPaintingHistory)

LiChenhui

The 1stSymposium on Arts History&Folk Arts(Theories ofAncientPainting History)was held in GuangxiArts University from October22 to October23 in the year2016,w ith 26 renowned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variou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institutions ofhigher learning for the arts attend ing and 18 p ieces of theses contributed which dealw ith the five aspects concerning fine arts developmentin ancientChina,namely painters and paintings,the inheritance,app reciation and collection aswellas consump tion ofpaintings,painting theories aswellas literature review.

Arts History and Ethnic Arts,Theories ofAncientPainting History,Research on Painters in AncientChina,Research on AncientChinese Paintings,HistoricalLiterature

J05

A

1003-3653(2017)03-0064-05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3.006

2017-03-27

李晨辉(1983~),男,河南永城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书画绘画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书画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