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乐器学”词源看相关学科融合

2017-02-14武汉音乐学院黄钟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60

关键词:音乐学乐器学科

刘 莎(武汉音乐学院《黄钟》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0)

词初生时多为单义,随着不同事物、现象之间联系的建立,多义词随即产生。作为广泛运用于动植物领域的专业术语“organology”,器官学,增加了“乐器学”的释义,两意是否有共性存在?随着乐器学的不断发展,“organology”是否有悖于使用的初衷?乐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是否还受制于最初的观点?文章为此做了较为翔实的研讨。

一、乐器学与器官学的共通

“乐器学”,音乐学界通用英语术语是“organology”,该词由尼古拉斯·贝萨拉勃夫(Nicholas Bessaraboff,1894-1973)1941 年“引入(introduce)[1]”,此举表明了词汇“外来”身份。的确,“organology”在《远东英汉大辞典》①《远东英汉大辞典》梁实秋(主编)。1977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原名《最新实用英汉辞典》,1960年出版,收词4万左右;1963年进行修订后,收词达8万左右。之后每年加印新版,均有修补增订。1977年修订再版时改名)。收字16万多,成语及例句40万多条。本辞典除一般习用词外,还收有有关现代科技、国际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政治、军事、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专门术语以及古语、方言、俗语,理语、谐语、鄙语、外来语等,亦收入古今名人名和新兴国家、重要城市、山脉、河湖、海洋、岛屿、呷角名等。[2]、《英汉辞海》②《英汉辞海》是以英语世界中的两部权威巨著《韦氏第三版国际大辞典》及其补遗和《牛津大词典》为蓝本,根据其他200多部外国有名词典,并约请我国各学科六百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担任与各自专长学科有关的词条编译、增订工作。该辞书增加新词、难词7万多条,是一部融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百科英语工具书。、《英华大词典》③《英华大词典》自1950年第一版出版到1984年修订第二版问世,是中国销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词典。它曾作为国礼送给时任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也说明了它所拥有的高品质。[3]中都被翻译为“器官学”[4],是“对动植物器官的研究,特指splanchnology,即内脏学,与内脏有关的解剖学分支。[5]”作为跨界词汇,“乐器学”的释义无疑打破了专业藩篱,这也说明“organology”并不是专属于乐器学学科的词汇,它同样适用于医学、植物学领域。正是因为被不同的学科使用,“organology”的语义逐渐变化而走向多义。

“器官学”作为“organology”最初之义,因学科发展需要而衍生出“乐器学”的释义,这是语言交流、发展的结果。“器官学”与“乐器学”就各自的研究对象而言,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共通之处,更无联系可言。但是,笔者以为“乐器学”的引申译法并不是对原词义“器官学”的任意发挥,而是与本义有着一定的关联。

(一)乐器部件相当于动植物体的“器官”

“器官学”是以“器官①器官是动物体或植物体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器官一起组成各个系统(动物体)或整个个体(植物体)。(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0813/9176645.htm?fr=aladdin)”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制造物的乐器②此处的乐器指的是用于音乐艺术表演的狭义乐器,利用天然物发声的响器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器具均不包含在内。,虽然不是生物体,但也是由不同部件组合而成。这些部件如同动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拥有各自的名称、形态结构、安放位置以及功用。

(二)两者均可以采用结构图示加以呈现

动植物体器官的介绍多以结构图示的形式向观者展示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及整体协作性;乐器的生产制造也需要依靠图解说明。乐器的各个部件有着大小、比例的区分,有其固定的安放位置。乐器的制作就是乐器各部件选材、生产、安装和调试的过程。譬如,圆号上有大帽螺丝、键杆上的螺丝、键架上的螺丝、弹簧上的螺丝、键子定位螺丝等不同类型的螺丝,它们大小形状有别、安装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相异。再如,钢琴由七千多个乐器部件组合而成,工艺复杂。因此,钢琴生产离不开三视图、立体图、剖面图以及每个零件的加工图等不同类型的图纸,否则工人无法生产、安装。因此,乐器制作仅仅凭借文字的表达不仅乏味而且难以说得清楚。以图为主,配以简要的文字,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制作者了解、熟悉、掌握乐器各组件的名称、大小及安装的顺序、步骤。

(三)两者均有指导实践之功用

动植物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通过解剖得以清晰地显现。解剖的目的不止于此,它更多的是将观察结果运用于实践。作为物质材料的木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已不局限于简单地使用,研究者也尝试着利用解剖及计算机技术,提炼木材花纹图案,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时装设计、服饰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等领域,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6]。

贝萨拉勃夫将“organology”引入音乐学界,并称其为“乐器学”,其初衷是为了倡导乐器的制作③他认为“如果一个好的音乐学家能演奏他特别感兴趣的乐器,那么一个好的乐器学家出于对乐器声学设计和技巧的关心也应该能制造出样品来。”(见:文·杜克利斯.音乐学的方法.[J].管建华,译.乔晓冬,校.中国音乐,1989(2):27. ),这与“器官学”强调的指导实践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势。贝氏意欲“将乐器的‘科学与工艺方面’从更大范围的音乐研究中区分出来[7]”,尽管贝氏的学科理解被评价为“在狭义的认识上用了‘乐器学’这一术语”[8],但是却“从音乐研究的较宏观的角度建立了有关乐器的科学与工程学范畴”[8]。

二、当下的乐器学阐释

物质对象的认识,首先应该直面事物本身,贝氏从乐器的科学与工艺入手,强调乐器制造,体现了乐器学对乐器本源、本体的关注及重视。现如今,乐器学研究依然注重于此,但是研究的广度却是昔日所不能比照的。

(一)乐器科学与工艺范围的扩大

当今研究者对乐器科学与工艺的理解不再仅仅专注于乐器的制作,还会触及乐器材料、乐器装饰、乐器改良等多层面问题。“音乐技术学”“乐器工艺学”等新术语就此产生。学科名称虽然是新兴的,但是,学科包含的内容却是早已有之、令人熟悉,只是更具概括性、综合性、科学性。

例如,“音乐技术学是研究音乐中能产生声音的物质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保养和所用材料的科学,其中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作业程序与方法以及制造物质设备所用的机械工具和使用方法等,是音乐与乐器声学、材料学、生产工艺学和物理学的交缘学科。由于乐器是产生音乐的重要物质手段,因此,对与其相关的乐器制作、制作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与技巧,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研究就成为影响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9]63”“其研究方向包括乐器发声和制作原理、乐器生产工艺、乐器材料、乐器结构、乐器生产标准化研究、乐器生产机械化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乐器领域的运用等等。[10]66”

“乐器工艺学”的学科名称虽然有别于上述,却依然注意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研究乐器的工艺化过程和工艺形态规律[10]444,“尽可能地采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在材料的选择、配方或化学处理等方面变经验性为科学性,在不影响传统工艺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机器来减轻手工劳动的繁重程度,以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分工协作,在流水作业或多工序的专人操作下综合完成。另外,也要注重产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以体现产品的价值和生命力,使传统的乐器工艺折射出时代的气息和风采。[11]453”词条的撰写者凸显了乐器工艺的科技含量,也不忘表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特色。

(二)乐器本体研究的扩充

乐器本体即乐器本身,它,因人而生,用之于人。聚焦于此,乐器不仅仅关乎于制造,也会产生诸如生理、审美、创造、表演、接受、学习等行为方式。理解角度不同势必造成内容的相异。单就乐器演奏、作品创作而论,每个方式的行为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

1.乐器演奏者角度

就乐器演奏而言,演奏者所具备的专业乐器演奏能力和技巧,不仅涵盖了音色、力度、速度、技法及其呼吸、运指、口型、舌奏等技术层面的细化研究,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演奏者要注意作品的处理。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如何根据写作者意图,既能表达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又能发挥出演奏者个人特色及风格。此外,演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还包含作品版本的研究与运用、新作品的介绍与评析、演奏者对乐曲风格和演奏难点的解读、各时期演奏技能及演奏素质的要求介绍等。

如何训练、培养各种专业乐器演奏人才的方法、课程设置,教材中曲目的编排分类、练习要点等内容的演奏教学也包含其中。此外,演奏者心理调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小觑,诸多文论驻足于此,譬如《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调控》[4]探讨了如何提高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以及演奏者自我调控的方法。尽管作者分析研究的对象是钢琴演奏者,但是,同为演奏艺术,文中所论给其他不同类型的演奏艺术也提供了很好地参考、借鉴作用。也有研究者结合实例,分析了演奏者紧张焦虑的原因,并采取接受式音乐治疗对演奏者进行干预[5]。无论选择何种选题,研究者旨在帮助演奏者克服心理障碍,使得演奏技巧得到正常发挥。

易言之,乐器的演奏性研究不再仅仅停留于技艺层面,而是上升为多重角度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总结。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论性探索为乐器的演奏技术研究积累了多方成果和经验,有利于选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开拓。

2.作品创作者角度

乐器个性化展示需要借助作品予以表达。作曲者在作品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乐器特有的技巧手段、丰富的表现力在作品中充分显现。这需要作曲者对乐器的特点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熟悉,这不是依靠配器法则或者听觉感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作曲者与演奏者之间积极而有效的交流。单簧管演奏家黄远涪先生曾就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第一乐章华彩乐段的演奏技法及音响效果,与作曲者沟通后,才有了以g1为轴心,以e1为根音,结合高音大跳旋律音程进行的华彩段[13]。

创作者深入了解乐器的发音、音色、性能与演奏技术,便于在音乐作品的写作中,将创作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法国作曲家兼理论家维多尔编著的《现代乐器学》[14]即着力于对乐器的发音原理、演奏法、吹奏技巧、记谱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若对其内容做严格限定,则当属乐器法教程①梁广程、潘永璋编写的《乐器法手册》对我国合奏、独奏中常用乐器及不常用乐器的音域、音区、演奏技巧做了简要介绍(梁广程,潘永璋.乐器法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其内容与维多尔改写的《现代乐器学》有相同之处。。而编著者以“乐器学”称之,笔者以为不是欠缺考虑,而是为了突显该领域乐器学学科的性质,强调作曲者与乐器、乐器学之间的交融、关联;创作者只有通过对乐器音色、演奏技术的熟悉,才能确保准确地选择乐器,以致达到完美音效。

维多尔对乐器学的学科诠释得到了台湾音乐学者郑德渊的认同。郑氏在其著作《中国乐器学——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15]中就有对乐器的演奏法、发音原理、音响特性予以介绍的内容,而且该书对乐器的材料与制作、设计与改革也有涉猎。简言之,郑氏综合了贝萨拉勃夫、维多尔对乐器学的理解,亦体现出他对乐器学学科的限定:乐器既是演奏音乐、进行艺术表演的工具,也因生产属性隶属于手工业或者工业范畴而具备了科技含量。乐器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特性,此观点在其撰著的副标题中得以明示。

(三)多学科、跨学科之必然

当下的乐器学已经显现出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的发展趋势,无论是《音乐大事典》②“不仅对作为物质或物体的构造、制作状况进行考察,而且需把考察范围扩展开来。例如还需对乐器与乐器产生的音现象及音艺术(音乐)的相关关系,人所具有的对于乐器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关系,在人的社会结构或者文化形成中乐器所具有的意义等,从尽可能多的侧面进行考察。如此广泛多方面的考察,一方面需要在对过去、现在、将来,在历时性的展望中进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对各民族、各种文化,这种空间性的乃至共时性的展望中进行。唯有这样做,才有可能进行超越时间、空间的综合性把握。”(见:杉田佳千,山口修.乐器学[J].应有勤,译.罗传开,校.乐器,1994(4):11—13.)《新格鲁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第二版)①“一门研究乐器历史和社会功能、设计、建制和演奏方面的学科。”(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18.2nd edition[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1:657.)《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②“研究乐器的起源、发展、演变、流传、派生及其结构、特性、制造工艺和材料等,广泛涉及考古学、史学、文化人类学、音乐学、分类学、声学、力学(物理、固体、流体、结构)、电子学、工艺学,材料学等学科。”(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835.)等专业性、综合性音乐百科全书、音乐辞典的宏观定义,还是如音乐学者吉纳维夫·杜尔农一般的微观理解③“乐器学应主要研究为满足实际功能的乐器(编目、术语、分类、对结构、形状和演奏技巧的描述),但研究不能忽视音乐表演(声学现象和音阶等的分析)或乐器使用、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决定其用途的信仰,还有演奏者的地位和训练情况。甚至象征主义和乐器美学的研究均与乐器学相关,这里所谓的乐器既是艺术客体,也是音乐‘工具’”。((美)海伦·迈尔斯.民族音乐学概论[M].秦展闻,汤亚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317.),都呈现出较为深入的理论性探究。

尽管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对乐器学的诠释,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空下,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学者对学科的认知水准。刘勇教授曾评价这些词条尽管词句不同,提出的外延学科也不尽相同,但都说明了乐器学是音乐学的一个领域,其任务是将乐器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音乐学的研究④“虽然这些词条所用的词句各有不同,提出的外延学科也不尽相同,但都基本说明了‘乐器学’是音乐学的一个领域,其任务是将乐器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音乐学的研究。这样做,就要涉及到音乐学的许多方面。通过研究,最后达到既了解乐器本身,又了解与乐器相关的音乐、文化、人。”刘教授所言的“这些词条”即本文列举的宏观定义。[6]。此处刘教授所言的“音乐学”指代的应该是研究音乐所有理论学科总称的“广义的音乐学⑤作为多门类音乐知识系统的音乐学,其学科体系由诸多子学科构成:有涵盖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音乐物质材料特点的音乐声学、律学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旋律学、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还有从表演方面来考虑的表演理论、指挥法等。[7]”。

乐器学“是对乐器领域的总体性研究[18]316”,因此,乐器广泛地出现在不同的音乐品类、时空和专业之中。就音乐品类而论,它涵盖了“‘古典’或‘艺术’音乐、‘民间’或“民族”音乐、‘西方’和‘非西方’音乐[19]316”等类别。历时的研究与共时的探讨是理解、探索任何事物的基本坐标体系,乐器也不例外,“无论是属于自己文化的、还是从属于某种异国文化的,无论是在现存文化中流传的、还是已成为‘历史’的(即在现存文化中已不使用)[19]”都是乐器学的研究对象。乐器的时空特性决定了它必然会被放置于过去、现在、将来做历时性的考察,在各民族、各区域文化中进行空间性乃至共时性的展望。并且,乐器是“作为音响手段,作为文化历史或者美学所制约的形式,作为技术发展的阶段”[20]而存在的,它“尽量将乐器对各种人(乐器制作者、演奏者、作曲者及物理学家)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和处理方法当作音乐学研究的原始资料。[20]”比如,“分类对于收藏者、乐器学家、音乐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和人类学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自己修订、甚至设计新的体系[19]319”。

乐器学研究对象的宽广使多样性学科分析方法成为一种必然。当今的乐器学研究除了运用音乐学的学科手段,也出现了音乐学与它学科间的方法碰撞。学者杜尔农曾把乐器学比喻成万花筒[19]317,旨在表明这个时代的乐器学研究不得不尝试改变,如万花筒一般容纳这个多元的世界。基于研究对象的变化、扩大,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阐释在所难免,但凡涉及到的学科思维方式、学科研究方法都会被使用人员运用,借此分析、探究乐器的相关问题,自然、人文、社会等学科的融合由此而产生。

1.数理性解读

乐器学研究蕴含自然科学思维因素并不鲜见,例如,研究者会选择自然科学理论分析乐器的构造,影响乐器的制作。乐器的制作并非部件的简单组合,成品的诞生需要机械原理学、设计原理学、制造工艺学、制造材料学等相关制造理论体系为依托,同时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检测、评价机制来保证乐器不仅拥有精美的外观造型,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声学品质,即独特的音色及规定的音准。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乐器的制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业操作,而是更加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量、分析,多渠道、多领域探明它在结构、材料、工艺及音响性能等各方面的特点。2015年,麻省理工声学与流体力学专家组成的团队,与波士顿小提琴制造商合作,使用X射线和CAT扫描,对数百把制作于“黄金时代”的小提琴参数[20]进行分析,探查设计特点,以帮助现代乐器制造商生产出声场更加强劲的小提琴。

重现遗存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中的乐器形态是继承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这些古乐器能够真实地接近原物,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2014年,康涅狄格大学研究人员利用CT扫描技术绘制乐器影像,并通过3D打印技术精确复制古代乐器[21];意大利科学家则利用声音仿真虚拟技术①声音的仿真虚拟技术是人们对于乐器声音的模拟与合成,并在其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奏响了千年古希腊乐器萨基拉琴[22]。

计算机技术除了用于模拟乐器音色,还在乐器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者采用数字化录音及处理的方式,建设乐器音色库;或者基于多媒体技术,将乐器数字化博物馆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交互式、链接式的方式呈现,令观者耳目一新。乐器音色及展示予以数字化处理,不单单有助于保护民族音乐文化,也为音乐创作者开拓了思路,帮助创作者熟练、准确地运用乐器音色,以致更好地把握音乐风格;同时,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2.人文社会化解析

乐器作为音乐符号外化的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也会受到社会政治、思想信仰、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数理方式并非解读乐器的唯一途径,乐器因研究主旨也会接受人文社会化解析。

譬如,“乐悬”作为中国古代悬挂乐器的物件,其上不乏装饰。为了使乐器音响声如其物,物近其声,“梓人”详尽研究了鸟兽虫鱼诸如形态、习性、动作、鸣叫等方面的特征,将乐器的声形与动物的声音、体貌一一对应,实现音响与视觉、触觉的关联。动物雕刻为悬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显现了中国古代装饰的艺术成就,也在传达乐音方面起到辅助作用。这是中国古代早期设计和造物理念的体现,也是乐器制造和装饰艺术融合的早期探索。

乐器内部蕴藏的文化特质、社会功能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23]不仅关注手风琴在器形、表演方式、民族原创音乐等外在变化,更注意手风琴艺术活动中与“人”相关的因素,譬如手风琴演奏者的职业化研究、手风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以及受众群体的划分等,多视角地诠释了手风琴在我国自1900年以来的社会发展轨迹。显然,研究者眼中的手风琴已不再是单独存在的物质个体,而是与音乐、文化、经济等多种元素的融合。该类选题的尝试拓宽了手风琴的研讨主题,并且在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手风琴探究主旨迥然有别的方式。作者通过各个时期音乐事件的串联,勾勒出手风琴在物质、审美、教育、娱乐以及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以及功能实现的外在因素,使读者理解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见证了文化的复杂性。

乐器是演奏的工具,同时也具备商品的属性,研究者没有忽略乐器的经济价值。传统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销售融入现代消费环境之中,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对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也关系到我国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维护,是中华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文化素材宝库和源泉。《环》[24]文以小见大的个案研究形式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不具有更大范围的普遍性,但是在保留民族乐器本真性、探讨民族乐器创造性、延续性而体现出的跨学科思维模式值得研究者借鉴、学习。

乐器学研究的主线离不开变化与延续,将乐器置于周遭之中考察,有助于看清乐器的发展特点以及乐器与它事物间的联系。在时空片段之中,研究者找寻“变与不变”,以此分析该时期、该地域乐器的特点,其间,涵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对乐器的影响。这不仅体现了学者研究的学术意义,也表露出乐器学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的学科属性,促进研究者思考乐器相对于它学科存在的意义,有利于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

学科分立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有研究者在各个向度上的充分研究,才有效而深入地推动了学科的建设,促使研究领域更为宽泛。学科强调分化,但也不否认学科融合。随着不同学科联系的日益密切,出现了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和共融。它需要研究者在各自领域中具备明确的学科意图,整合研究对象和范围,从而最终系统地汇聚各方面的理论资源。

学科融合不是追求时髦,而是学术发展的需要。毕竟,学术问题中的很多自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的话题,仅凭某一向度的单一型学科研究是无法完成的。再者,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它有可能深入影响到或者移植到乐器学学科,届时,乐器学将会产生更多新的研究论题;而且,囿于学者个体知识结构、研究偏好、欲探讨问题的性质等方面的缘由,也需要学科的融合。由此可见,乐器学学科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乐器学研究范围、深度及层次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音乐学学科的成熟和完善,因此更需要借鉴、融合它学科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organology [EB/OL]. Grove Music Online ,[2015-06-2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0441?q=organology&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

[2]储品良.编辑常用工具书举要(九)[J].编辑之友,1988(6):20.

[3]蓝正.郑易里和《英华大词典》[J].辞书研究,2002(6):115.

[4]梁实秋.远东英汉大辞典[M].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77:1464.王同亿.英汉辞海·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3675.郑易里.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75.

[5]王同亿.英汉辞海·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5066.

[6]罗建举.开展木材美学研究拓宽木材解剖学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25-26.

[7]吉纳维芙·杜尔农.乐器学[M]//海伦·迈尔斯.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316.

[8]日内维·杜尔农.乐器学[M]//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250.

[9]王耀华.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20世纪新兴学科卷(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0]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赖天舒.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于飞.音乐治疗对演奏者舞台紧张焦虑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13]黄远涪.取之不尽的民族之音拓而未尽的创作之路—试论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艺术特色[J].人民音乐,1992(3):14.

[14](法)柏辽兹.现代乐器学(上、下册)[M].(法)维多尔,改.(苏)罗加尔-列维茨基,编译补充.金文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15]郑德渊.中国乐器学——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M].台北:生韵出版社,1984.

[16]刘勇.中国乐器学发展的回顾[J].中国音乐,2012(3):6.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817.

[18](美)海伦·迈尔斯.民族音乐学概论[M].秦展闻,汤亚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19](德)汉斯·海因茨·德雷格尔.古今乐典·乐器学[M]//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03.

[20]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为你揭开“黄金时代小提琴”背后的秘密[EB/OL]. 网易,(2015-02-12)[2016-09-21].http://news.163.com/15/0212/09/AI8CCL3R00014U9R.html.

[21]美联社.3D打印技术让古代乐器“复活” [EB/OL]. 参考消息网,(2014-07-30)[2016-05-17].http://life.xinhua08.com/a/20140730/1363233.shtml。

[22]意大利科学家利用电脑技术再现千年古希腊音乐[EB/OL]. 新华网,(2009-03-10)[2016-01-30].http://it.sohu.com/20090310/n262706197.shtml.

[23]刘健婷.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15.

[24]罗静.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民族乐器生产性保护效果分析——以新和县为例[D]. 塔里木大学学位论文,2016.

猜你喜欢

音乐学乐器学科
学乐器
【学科新书导览】
音乐学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乐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