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审美大众化的困境、机遇与突围
——以水墨动画为例
2017-02-14吴浚
吴浚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台湾艺术大学访问学者
当代中国画审美大众化的困境、机遇与突围
——以水墨动画为例
吴浚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台湾艺术大学访问学者
全球数字化日甚一日,阅读碎片化、信息全网化、文化差异化已成常态。如何承续中国画审美成为重要研究议题:对外,有效传播中华文明;对内,提高国民艺术审美水平,固化民族文化的美育功用。将中国画与水墨动画进行联姻,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
中国画;审美;大众化;水墨动画
当下中国画艺术审美迎来了前所未见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地文化不断涌入国内,纷繁复杂的文化样态给人们新的审美感知,亦使本土传统文化的承续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中国传统文化须在本土不断承续和深耕,并力求在国外有效推广。然而中国画因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在数字化的当下已然“曲高和寡”,普通大众陷入不懂国画的窘境。欲推广传播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画审美,让人熟知并喜爱是其首要任务。
一、困境
(一)独特的创作方式。
中国画创作追求在自然中感悟、体味生命哲学。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大至山川景物、烟云变灭、斗转星移、晴雨寒暑、阴阳晦暝、朝昏昼夜,小至繁花硕果、鱼跃虫鸣、禽飞栖止,均彰显了自然规律。艺术家将现实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通过感悟体会,目识心记,再进行重组、加工、转换,外化为可状貌的形态。然而,艺术家并不满足机械式的纯客观摹写,而是追求境界层次的表达,以心灵映射万象,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去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南齐谢赫将“气韵”作为品评中国画艺术的最高准则,“气韵”妙在“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骨法用笔”妙在虚实之间。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有塑造“形”的功用,同时亦承载“势”“形”“气”“力”“韵”诸要素,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曲直相间、方圆交叠、浓淡互理。运笔的点、染、皴、擦、轻、重、疾、徐,运墨的浓、淡、干、湿,以及造型的大、小、方、圆,色调的冷暖变化,构图的繁简不一,营造出不同的节奏韵律,意象万千。“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色彩的和谐,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的交织结构。为了集中地提高和深入地反映现实的形象及心情诸感,使人在摇曳荡漾的律动与谐和中窥见真理,引人发无穷的意趣、绵邈的思想。”[1]正是由于中国画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而呈现出千人千貌、万人万相,让人意味无穷又难以心领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画审美大众化的难度。
(二)高雅的审美体系。
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经历不同朝代的更迭,在文人逸士、宫廷贵族等推动下演化发展,或为精神引领的宗教服务,或为宫廷贵族的审美愉悦,或为文人墨客的畅情抒怀,或为精英上层的生活点缀。中国画表现的意境特征,根基于我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宗白华有言:“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以禅宗思想也不外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2]中国画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形貌神态,内表人格心灵,色彩附于笔墨骨法之下,虽简淡而神韵骨气具足;在造型刻画上,舍写实,求神韵,逸笔洒脱,超然于物。同时艺术家在创作时于笔墨中、形状处寄托自己的品格体悟,借物抒情,借景言志,或豁达开朗,或静观自在,或孤傲独往,或簇拥而立,或高风亮节等,不一而足。《文心雕龙》载:“窥意境而运斤。”“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作品背后巧妙置入艺术家自身的人格及生命经验,希望观众亦能感同身受,有所悟,有所得。然而,这份所得需要观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还需一定的阅历支撑。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难以从中领悟到如此丰富细腻的审美层次空间。
(三)单一的传播路径。
当下中国画的传播交流多以展览、书报、电视、网络等形式为世人所见。展览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城市及各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及更偏远的县镇机会则少之又少。整体而言,通过展览得以现场近观其美的仅有少数。伴随数字化潮流的到来,书籍电子化的时代已然来临,通过书报阅读欣赏中国画的群体日渐减少。笔者在各大报刊亭实地查阅得知,现有报纸多为时下新闻及铺天盖地的各类促销广告,鲜有关于中国画的文章。电视网络因其信息内容琳琅满目,中国画较难在浩如烟海的纷繁嘈杂中引得大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成长于读图时代的青年一代,从小沉浸于欧美日韩动漫,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对国外其他受众而言,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接触机会稀少,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如何让中国画审美的传播形式更显生动、传播方式更为便捷、传播样态愈加现代是其突破口,借由水墨动画与中国画相结合,可为中国画审美的传播推广助力加值。
二、机遇
(一)文化战略的必备。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3]“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4]可见推广中国画审美的大众化是当下文化战略所需。
(二)全民美学的诉求。
如今国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从温饱型渐入小康型,提高生活品质成为时下人们广泛关注的议题。艺术是人们审美感知、美学素养的源泉,作为最具中华文明的书画艺术,是人们感知我国独特美学意蕴的重要载体。所幸书法在政府的倡导下已通过中小学进课堂等方式逐渐得到有效传播推广,而中国画美学却未获契机。作为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形态,中国画应为大众领悟山川壮丽之美,体悟自然多样的诗意之境提供审美依据。借由对国画的解读、感知,领悟承载其上的文脉传承及历史渊源,为人们审美精神营造可栖、可居、可游、可语的场域空间,是重塑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发展的必需。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现有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环境污染、后劲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保留现有经济优势的同时,应建立更能适应“后福特”时期的生产组织形态。逐渐深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力,推进创意加值。英国、日本等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产业生态。中国画作为最具历史文脉的艺术形态,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可借由多领域合作互通,实现产业加值,当下除各大博物院及部分旅游景区将中国画与文创商品进行结合外,少有更具深度的挖掘探索,中国画创意产业价值空间巨大。
三、突围
(一)辉煌一时的水墨动画。
20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分层渲染着色技法,背景手工绘制,角色用赛璐璐片分层上色,于1961年拍出首部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此作使齐白石的鱼虾等形象活化于优美抒情的动态水墨影像中,诗意与画意完美融合,引来世界各地的赞誉,前后获得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数十项国际大奖。1963年,由特伟、钱家骏导演的《牧笛》应运而生,通过牧童“失牛、寻牛、得牛”的情节将李可染笔墨酣畅、气宇轩昂的水牛与江南水乡、田野风光共同构成别具特色的田园诗,意境悠远。“文化大革命”迫使水墨动画创作被搁置二十年,直到1982年第三部水墨动画《鹿铃》制作完成,因摄影技术的革新,水墨动画团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水墨动画再现风华。1988年水墨动画力作《山水情》诞生,影片讲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知音,与渔家少年结为师徒的故事。少年在琴师的用心指教下终成大器,老琴师于高山流水间将爱琴赠予少年后独自走向茫茫山野。为了水墨效果最佳化,团队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在师徒离别桥段,邀请艺术家现场作画,然后再合成,酣畅润泽的笔墨意境跃然于前,水墨的层次感极为丰富。影片对人物线条做了简化处理,追求神韵的气度,山水风景的浓淡相宜、干枯互生、曲直相随、线面互用、虚实相生、浑然天成,将中国画的悠远意境呈现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故事的延展铺陈中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让观者在情节叙事的轴心中领悟山川自然、艺术人生。影片一经推出即轰动世界,在国际国内荣获多项大奖。至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推出水墨动画4部,不仅让国内观众感知到中国画审美展现的全新视角,更是让世界各地观者通过水墨动画对中国画审美有了全新的认知。因水墨动画摄制工序复杂,极其耗工费时,最终导致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背离,在商业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洪流中再度停滞,着实让人惋惜。
(二)重塑水墨动画的风华。
现今数字电脑动画技术日臻成熟,创作日益便捷,制作流程更加简化,绘制修改愈发便捷,部分动画艺术家力图通过数字技术让水墨动画重现生机,将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学派之后失语的东方审美运用于动画创作,涌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水墨动画作品,如《潘天寿》《对花》《雨·荷花》《美丽的森林》《小鸡想飞》《夏虫国》等。2003年,常虹导演的《潘天寿》应用了水墨动画效果,运用三维maya数字技术拓展水墨画的层次空间。2013年的《雨·荷花》以荷花和雨为载体,在诗意的画卷中讲述一段人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当代中国画名家何水法的作品为原型,笔墨苍劲浑厚,传统手绘与现代数字技术完美融合。2013年杨春的《美丽的森林》将宋代工笔花鸟画与动画结合,笔法精微、古韵悠然,影片结尾处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唯美宁静,画面上的焦糊弹洞让观者惊愕。影片一经上传网络便引来上千万的点击量。水墨动画以故事为轴线,画面为依托,笔墨为展现,文化为依归,掀起了普通市民对中国画审美再度关注的热潮。生态已悄然改变,由人机单向传播改为朋友圈的热关系传播,从单一到多维传播模式的转变为中国画审美的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应紧随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抢占传播高地。如上海世博会推出立体宽屏大型数字水墨动画《清明上河图》,一经播出就广受世界各地观者好评。台湾“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将部分古代山水用“卷轴”LED屏呈现,观者络绎不绝;2016台湾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用立轴LED屏展示数字水墨山水引来如潮好评。巧妙利用数字水墨动画技术不仅拓展了中国画的展示维度,为中国画审美大众化提供空间场域,更是为中国画审美的有效推广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水墨动画从本土文化萃取营养,结合全新创作技术及展示平台、视听形态,使内容更生动,传播更便捷,为中国画审美大众化开启了新的契机和场域。由此,在世界数字化潮流中重塑中华特色艺术文化成为可能,中国画审美大众化步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三)新媒体语境下多维联动共筑发展。
当下数字化日益普及,文化艺术的传播
[1][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10,118.
[3][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SK2015A047)、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