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中求宏
——桃核雕刻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

2017-02-14沈祝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桃核水浒纹理

沈祝华

微中求宏
——桃核雕刻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

沈祝华

1.认知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是桃文化的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品种之一。其雕刻工艺源远流长。据古典史籍记载,自宋代中期以来至明清已极为昌盛,它不仅满足人们耍玩与观赏,还具有纳福、辟邪、祝寿、吉祥等深一层的文化内涵。著名的桃核雕刻名家有明代的常熟艺人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代表作品有明天启年间刻制的“东坡泛舟”,是公认的果核雕史之珍品。还有清代的杜士元、沈君玉、宋起风等。近代核雕民间艺人有希今、田洪波、王开明、钰仁和王彩彩等。

桃核雕刻的常见题材有十二生肖、十八罗汉和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以及寿星、舟、渔家乐、桃园结义、苏州园林、中华珠和各种花鸟鱼虫等。至清中晚期和民国年间,各种品种日趋丰富。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镂雕等。人物大轮廓较象形,有的细部则精微细致到丝丝头发。主要的风格变化是:明晚期和清初期更重视核雕的文化内涵,清中晚期和民国年间则以丰富精湛和细腻见长。如明末清初江苏如皋人核雕高手乔林,雕刻的“八仙蓝采和”,核雕只有成人拇指大小,方寸间奏刀精雕巧作、游刃有余,人物细部纤毫入微、精彩至极。

桃核雕刻之所以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在于其民间艺人依托就地取材的桃核材料,运用精湛雕刻技艺的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方式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它又是“活”的文化,既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又是传统工艺中最脆弱的品种之一。由于核桃雕刻存在的认同感和历史感的价值巨大,故对其保护,继承和创新尤为重要。

2.继承桃核雕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桃核雕刻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日,作为继承者首先应尊重桃核雕刻之所以流传到现代的原由和意义,肯定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和对传统工艺的创造力。然后应下大功夫深入研究,创新并将其发扬光大。

对桃核雕刻的创新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思考。除优秀传统核雕作品外,一般作品往往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传统桃核雕塑主题仅局限于单项、个体的选题,而无较大系列文化题材的选项,如“红楼梦”“三国”“西游记”“西厢记”“水浒”等。二是传统桃核雕刻的构图较随意,缺乏适形布局的思考。三是传统桃核雕刻因桃核材料表面粗糙多纹对雕刻制作产生较大难度,缺乏适形布局的思考。三是传统桃核雕刻因桃核材料限制,其表面粗糙多纹对雕刻制作产生较大难度,民间艺人往往先将粗糙的表层材料去除打磨平整,再行雕刻,而忽视了充分利用材料本体纹理语言的意象雕刻效果。四是传统桃核雕刻艺人往往注重雕刻的逼真细腻效果,而缺乏美学意义的对比艺术的创造。五是传统桃核雕刻往往只考虑单个物象的刻划,而缺乏制造主题与环境的整体气氛。六是传统桃核雕刻只重视桃核正面的表现,而往往忽略对背面效果的思考。

由此,张国老师确定以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为主题,设计雕刻一套“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系列桃核雕刻作品。这是一项较大工程的桃核雕刻项目,也是一项难度较高的雕刻工艺制作程序,更是一项向传统学习和磨砺自己意志的过程。

制作前,首先要进一步掌握“水浒”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熟知“水浒”中108位英雄好汉独具的个性和典型动作、脸型、神态、动态、服饰和环境等。需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从大量设计草图中精选,画出108张效果图。接着按图索骥,寻找成熟的、沉水的和纹理适合的桃核材料,将纹样转印其上。最后雕刻,修改和表面保护等经几十道工序直至完成。构图则是将所雕刻内容的构成要素巧妙安排,使之形成画面最佳布局的方法。雕刻者采用的构图方法均为适形的构图形式,纹样布局好似传统图案中的适合纹样,是将人物安排在桃核的视觉中心位置,然后以与人物相关的纹样构成适合图形,而形成和谐完整的视觉美感。

在构想和选材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桃核本有的肌理效果,并运用抽象联想思维的方法,寻找核纹之形与人物形态的象形利用,从而取得巧夺天工之效。这种方法有别于民间艺人将桃核纹理铲平后再雕刻的方法,充分利用桃核的纹理而为主题服务。这需要雕刻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及造型和随形造型的能力。

人物动态的设计是桃雕工艺的难点。试想“水浒”中108位英雄,这108位人物动态不可能雷同。难就难在要赋予每个人物性格恰如其分的动作,还应将桃核纹理巧妙融入到动态中去。或坐或立、或蹲或卧、或正或侧、或俯或仰、或跳或跃、或行或攀……如宋江双手执匕首、卢俊义手拂胡须、武松挥拳、鲁智深拔柳、杨志怀刀、李逵飞奔、戴宗飞步、安道捏针、蒋静拨算珠、时迁倒挂等动作,不一一列举。这些均需要大动脑筋的。

点线面的结合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和单位,也是构成桃雕的基本造型要素。雕刻者以线面的构成而产生同种材料不同深浅的层次、节奏以及深浅色彩的变化。整体桃雕以面造型为主,而以线界形、以点提神。线的曲直、长短、粗细、穿插、疏密、方向、秩序以及面的大小凹凸、方圆而构成了画面的有序空间。

当然,更重要的是雕者如何利用工具,对桃核材料进行雕刻的技艺。“欲善其事,必利其器”,首先应选用优质的工具。常用刀具有平刀、半圆刀、角刀、修光刀、掏肉刀和特小刀等。平刀,形为单刀篆刻刀,不同规格宽的刀既可刻大形,也能作细部刻划;半圆刀常用作纹样的起伏、转折;角刀形如倒三角形,主要作细部刻划之用;修光刀,形同斜刀,用于刮削光滑的表面;掏肉刀形如钢丝,为防虫蛀清除核肉之用;特小刀,形同上述工具,是微型刀具,雕刻细部专用。雕刻者在桃核雕刻中主要运用传统的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等技法。雕刻起始,雕者应心中有全局,屏息静气,神思集中,先以平刀块面法切出几何图形,达到刀刀相符,爽而不滞。然后则运用圆刀雕琢法从方到圆直至轻微的细节描绘,最后再回到整体去修正。整个雕刻过程则是纯熟刀工的体现。这里的刀痕宛若绘画的笔触,是雕者心灵的表露,是熟能生巧的艺术语言。时而以凹凸刀痕构成形体、时而形成符合质感的肌理、时而又产生粗糙毛涩的服饰与光滑肌肤的对比效应。这种以刀代笔的力度、转折、顿挫和凹凸等轨迹所形成的韵律,体现了独有的雕琢之美。

雕刻者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中外优秀的传统纹样、雕刻民间艺术、装饰绘画、戏剧等营养,如青铜器、瓦当、画像石、画像砖、脸谱、木板年画、彩塑、剪纸、皮影和希腊瓶画等。借鉴其神态、动态、形态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以及工艺技法。

王充《论衡·命禄篇》中述:“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意为沟深是由不断挖凿,柴多是因为不停地砍伐。说明做事能够持恒,就会取得成果。张国老师自2004年初开始构想,一直到2016年底,可说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连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的系列桃核雕刻作品。此系列桃核雕刻作品,在继承传统桃核雕刻基础上推陈创新,选题难度大,耗时近三年,作品适形经营,随形变通,固形就势,刀工游刃有余,整体有序。达到微中求宏之效,实为桃核雕刻之上品。

附:桃核雕刻“水浒一百单八将”创作随笔(节选)

桃核雕刻武松的设计制作:选取武松打虎的壮观场景进行雕刻。行者一手高高举起,挥拳;一手紧按虎头,一脚抬高,紧压虎背。将武松头脸造型设计为:总体方正,其他则多用曲线,形成方圆对比,以曲直,使行者脸部特征更加突出,双目威严,炯炯有神。虎头向上拍起,张牙舞爪,试图反抗,但终不敌武松神勇。尾巴虽上翘,但末梢是卷曲的,显示力不从心。行者双拳、头、脚、虎头、大致处在同一垂直线上,增强了上下的视觉冲击力,使冲突更集中,重量、力量更稳定。虎全身刻纹,武松则重点刻画头、手脚,两者一疏一密形成对比。从中国传统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中吸取营养,在武松背后简单刻画几片松叶,寓意其处荒郊野岭:左边则保留原桃核的自然纹理,不做任何雕刻,是树是云是烟是石……留给观者一点想象空间,体现现代设计理念中的虚实对比和留白的法则。

桃核雕刻燕青的设计制作:浪子燕青的形象则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文人山水画对意境美的追求中获得灵感。燕青的形象可圈可点,为了突出他的智慧、俊美、灵巧、才艺、文雅,选取水浒中宋江指派他去京师拜会名妓李师师,刺探赵官家的情况以便安排招安。燕青奉命夜会师师的场景,选用大圆核,寓意圆圆满满。此作品表现得是花好月圆,才子佳人,此情此景,令人神往。李师师取立像,整体线条流畅,长发浓密;围裙饰以中国传统的方格纹,形成两大密处。领口与左臂线条、右臂线条、下面裙子的线条流畅呼应,具有很强的节奏美感与疏密变化。眉用平线,眼微含,口角稍翘,微笑,小酒窝等细节,使人物神态端庄其双手相抚,似倾听浪子笛声得意时。燕青则应李师师的要求,裸后背,展示荷花纹身;下蹲身子,双手拂笛为知音鸣曲。人物造型上紧下松,上精下粗,形成鲜明对比。下身则在桃核自然纹理的基础上,少挑几刀即可。上面则精刻笛子、双手、头发、五官以及背部荷花纹身图案。背景搭配花木石头,一轮圆月,一朵云彩。李师师左侧则留白,保留原纹理不刻。长长的竖纹加强了李师师身材的修长与飘逸之感,是门框,是帷帐,是树木……任君想象。反面文字,竖排“浪子燕青”顶天立地,小字三六,即是英雄位次。此作品体现了现代设计对意境美的思考。

桃核雕刻宋江的设计制作:不选取其封侯披红袍时的场景,而选取水浒中宋江最为激动,面临重大抉择的那一刻,即挥刀杀惜的情节,可谓英雄悲愤,忍无可忍。这个创意源于中国画像石画像砖《荆轲刺秦王》的启迪,选取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即图穷匕首现,匕首抛向秦王的那一刻,使人印象深刻。产品语义学重视产品与人的沟通,只有选取矛盾冲突情节去表现,才能唤起人们对水浒文化的记忆和想象。宋江造型采用侧目,转身,双手执匕,抬脚,站立向左奔状,似怒不可抑;婆惜则一手遮脸,似抵挡状,另一手拱地,闭目,似瘫坐在地;头顶精刻牡丹花一朵,寓意不言而喻。项链、手镯则为女性饰物。两个人物,一站一坐,一高一低,一动一静,一直一曲,趣在其中矣。宋江面前留白,空间充足,无面壁之感。人物主要以线造型。宋江多用方线,婆惜则以曲线为主。充分吸收现代设计理念,使线条富有秩序感。比如宋江造型,头部主要用水平线,袖子、胸部衣襟用竖直线,袖口用横线,手为竖线,匕首柄为横线,匕首刃部为竖线。横竖线交替使用,使人物造型极具节奏感。

桃核雕刻李逵的设计制作:借用传统玉雕利用巧色雕刻的技法,采用借孔造型的手法。乍看这个桃核纹理很深,又细长多孔,几无从下手。后来眼前一亮,可将中上孔设为李逵张大之口的造型,似高声呼叫,正和其性格相符合,也突出了其气势。雕刻从口始,向上完成头部,再到胸部。衣纹很难刻,只好刻一版斧挡在头下其它则灵机一加。双手执斧,赤足一跑。而背景器纹样得到运用,并加以变化,以繁托简。此雕“见色攻玉,见孔填形”。

桃核雕刻“天目将”彭玘的设计制作:想象中的“天目将”应该是气宇不凡,威风凛凛。照此思路,将彭玘设计为全身披挂铠甲,头戴金盔,长缨飘飘,倾身向前。左侧刻双手,一前一后紧握兵器,向前冲锋,身体浑圆雄壮威武,动态生动。利用纹理巧妙设计头部形象,神态表情,使人物造型上下空间层次分明。浮雕与半圆雕相结合,人物整体动态概括为四线:一斜三平行。身体为一斜线,自右上至左下倾斜三十度左右,动感十足;三平行线为:头盔长缨与头为一线,双肩为一线,双手与兵器为一线。三线并列加强了自左上而右下的动态,给人以很强的气势感。

桃核雕刻“摸着天”杜迁的设计制作:至此创作已是第八十三个,在动态设计上感觉有点山穷水尽。看到这个核桃时,创作者灵机一动,决定从“摸”字上下功夫。桃核中半部向上有两个小纹向上耸起,恰似举过头部的胳膊,手掌平向,似乎向上拖着什么。于是先把手精心刻出,细到手指的动态,顶部稍稍刻画为云朵,双臂下部宽大,恰处理为肥大的衣袖。双袖之间,纹理深陷部分刚好为头部,再向下已到桃核边缘,与人物胸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云下,袖子旁边设计为向上飞起的双脚,使人物动作得以升华,似腾空而起,双手用力向上高举,几触青天。人物造型整体飞动活泼,摸的动作醒目,随纹添形,形纹化一。

核雕刻“通臂猿”侯健的设计制作:设计时突出人物的长臂,动作似猴般敏捷,突出其灵巧迅速,身手不凡,像猿猴一般在林间飞跃。精心刻画双手,勾似猴掌,长臂突出,弯曲似攀,脸两侧有两小孔不好处理,正好设计为大耳。耳孔,耳顶有尖,突出其灵敏的特征,鼻子下部凹陷有孔,恰好设计为口。其余则轻挑几下,松涛便出。整个作品构图饱满,造型适合,动作与神态统一,给人以敏捷灵巧的深刻印象,好一个通臂猿。

桃核雕刻“母大虫”顾大嫂的设计制作。宋代文同画竹,先对着空白纸凝视良久,待眼前出现一幅画时,便一挥而就,一幅墨竹跃然纸上,即“胸有成竹”的来历。看到此核时,我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设计图稿,根据桃核具体的纹理变化,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景象,类似文同的创作体验:一个美女正歪着头,一手扶在发髻上,手指纤细灵巧优美,身体扭曲成S形,婆娑有姿。另一手从宽袖中伸出,紧握大刀。这一切皆出偶然,眼前有相而后刻出,而非刻意雕琢,强趣味而非技术。强调根据桃核具体纹理化形生情,而非专事班门弄斧。妙境所出,皆法自然。

沈祝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桃核水浒纹理
梦回水浒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借”来的成功
“借”来的成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手中的桃核
使用纹理叠加添加艺术画特效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桃核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