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2017-02-14

齐鲁艺苑 2017年1期
关键词:声乐形式民族

柴 玲

(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辽宁 大连 116650)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柴 玲

(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辽宁 大连 116650)

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民族声乐演唱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天地独占一席,虽然其演唱形式、技巧、风格、特色因长期的专业锤炼和民族地域关系及大众需求所致而相对固化,但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文化潮流的影响,受到来自于相同领域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门类的影响,受到同种表演形式但不同风格流派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每一时代所特有的时代流行要素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如何将流行要素吸纳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之中,使之不失本色而又兼顾时尚、充满活力?这是摆在从事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机构与专职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传统固然重要,创新更为迫切,只有顺应时代变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合理借鉴、兼收并蓄,才能变革改进、良性发展,才能创新民族声乐演唱技艺,才能拓展民族声乐演唱的全新空间,满足时代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更高文化要求。

民族声乐演唱;变革改进;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文化艺术是社会存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中自然会被烙上不同的印迹,并随着历史交替而演变更新,作为艺术范畴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自然也会兼收并蓄、不断变革、推陈出新、完善发展。民族声乐演唱也不例外,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一部分,它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天地独占一席。虽然其演唱形式、技巧、风格、特色因长期的专业锤炼和民族地域关系及大众需求所致而相对固化(比如在民歌演唱中其唱法很明显的区别开了通俗演唱、美声演唱),但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文化潮流的影响,受到来自于相同领域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门类的影响,受到同种表演形式但不同风格流派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每一时代所特有的时代流行要素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如何将流行要素吸纳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之中,使之不失本色而又兼顾时尚、充满活力?这是摆在从事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机构与专职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现代化生活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层次也日渐提高,音乐艺术理应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消费、艺术欣赏的合理需求。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演唱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否在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时,主动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靠拢?能否积极吸纳新的历史时期中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新要素,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促进民族声乐演唱的创新发展?诸多严峻的问题极其现实、无法逃避。显然,传统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迫切。笔者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多年,上述问题常有思考并留意关注,以下主要从中国民歌的角度,就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浅述小议民族声乐演唱变革创新的若干问题,梳理表达笔者的粗陋认识。

一、民族声乐演唱简述

民族声乐演唱是一个内在体系比较庞杂的系统称谓,它不单指民歌演唱,而是涵盖了中国戏曲、中国歌剧、中国民歌等在内的极其广阔的音乐艺术门类,是一个宏观的总体性范畴概括。如果对此作一通俗化的理解,顾名思义即可得知,民族声乐演唱是集中国各民族各自特色的音乐演唱、表演为一体的艺术样式,能够突出表现各民族、各地区丰富的文化性状、人文情怀,展示所属民族、地区的特定气质与风格,体现着民族自身的艺术表演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艺术广博,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影响,表现出来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是总体上依然异中趋同,“民族性”特质显而易见。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技艺上虽有地域差异、民族传统等导致的各自特色,但总体上仍不失中华民族的一般性共同特征,如女声演唱多呈清亮细腻、悠扬婉转之风,男声演唱多以高亢嘹亮、雄浑奔放示人。当然在总体风格相近的情况下,由于地域分布广泛,东西南北中各据一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各有差异、各具特色也属自然,即或汉族也不例外,如陕北地区的民歌、闽南地区的闽南语歌曲、东北地区的二人转等等,算得上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声乐演唱中特质性较强的部分,往往音乐旋律本身、曲调样式构成以及表演者在演唱技艺处理等等方面皆能立现相应的民族地方特色。此处更不用细述存在于各民族、各地方的戏曲艺术、歌剧艺术了,如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等。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时代变革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在经历来自于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的迅猛发展等现代化巨大进步的同时,文化艺术领域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巨变。不仅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与时俱进,更有在接受现代化产物带来物质生活高质量变化时引发的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可以说,科技腾飞、时代进步势必带来社会的全新变革,那些落后的、陈旧的、僵化的、残缺的阻碍社会进步、束缚人性发展的传统意识、形式、行为,必然要受到新生的、鲜活的、高端的时代产物的挑战和替代,那些脱离时代发展、不为大众接受喜爱的一些艺术形式势必会逐渐淘汰和更换。随之而来,那些更合乎时代特点、更能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系列新事物自然就应运而生了。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及诸多民间艺术、舞台表演等等早已面临了现代化时代赋予的挑战,与几十年前相比,当今大众面对着丰富多彩、眼花缭乱的艺术展示,得到的视听效果赏心悦目,那岂是一个惊喜就涵盖得了的?这其中也包含了民族声乐演唱受到的触动。毫不例外,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民族声乐演唱,历史悠久,特征鲜明,但作为传统的艺术载体,局限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让这些民族的艺术再焕发青春活力,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体,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其变革创新,势在必行。值得欣慰的是,诸如民族声乐演唱中唱法的处理、内容的扩展、伴奏的编配、形式的改变等等诸多方面变革,经数载努力已卓有成效。

1.演唱方法的创新

在人们的印象中,民族声乐植根于民间,即或是艺术的再现这些民族的精髓,演唱者也多以富于民族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原腔原调的演唱来传达它具备民族性、地域性的独特风采。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文化生活相对贫瘠,艺术形式相对单一,特别是缺少与外来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通,大众的文化视野趋于狭窄,认知多有疏漏,审美标准也比较低浅,对民声演唱者的唱法和效果习惯成自然地认可接受,绝无异议,因而在认知上基本固化了这样的演唱表达和审美感觉。但随着对外开放,外来文化艺术迅速进入大众生活,大量的影视、音乐、舞台表演等令人耳目一新。国外的艺术歌曲、港澳的流行音乐与我们传统的民族声乐相比,其表现形式、视听效果刷新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的感官。不同的表演形态、不同的演唱技巧,给大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美感,因而逐渐形成并曾风行一时的通俗唱法,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演唱方法分类也为大众所接纳。诚然,从音乐表现力及各自效果看,不同唱法汇集的歌曲称得上是各领风骚、精彩自现,但很明显,更多的听众倾向了流行音乐和国外艺术歌曲,而土生土长的民族声乐则陷入“鸡肋”之状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年轻人,喜爱流行音乐的热度远胜于民族声乐,他们对民族声乐的表演评价多半一个字概括,“土”。

平心而论,民族声乐旋律优美,行腔流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时下出现受众冷漠并拒之千里的现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其演唱方法的局囿。通常民族声乐演唱者多凭自身音色音高的原态真声演绎所唱作品,发声部位集中在胸腔以上的口咽腔,着力点靠前,以口腔为主,辅之头腔产生共鸣。此种发声方法产生的缺陷是气息运行单薄,缺少丹田肺胸各腔的通力合作,声音共鸣性不足。加之演唱者吐词咬字多以地方方言为上,发音也不标准规范,难以做到字正腔圆,同时演唱的伴奏乐器又以民乐居多,如此等等,民族声乐演唱多呈尖、高、薄的声音效果,唱者唱着累,听者听着也累,整体效果就显得“土”。

在这样的现状下,作为一个传承悠久的艺术种类,要继续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摆脱衰落凋敝、受众流失的困境,为新时代大众所热爱追捧的话,最迫切的改变即是革新演唱方法,如此,方能再现美感、重获喜爱。这方面,已经有演唱专家、先行者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多年的努力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能克服专业弱点、相对完善科学、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子。民族声乐演唱其唱法改进的大致表现为,在传统发声基础上,兼收并蓄西洋美声唱法中运气发声的优点,运用声带时调动腹胸心肺、咽喉口鼻直至整个头腔等诸多脏腑器官,让演唱时气息更通透灵活,呼吸更轻松连贯,真假声转换自如,共鸣更丰满,音域更宽广。诸如上述借鉴过来的胸腹式呼吸法、整体共鸣、混声唱法等技法原则的运用,加上演唱者注意咬字吐字的规范清晰及声情并茂处理的结合,整体上弥补了民族声乐传统唱法诸多不足,丰富了民声演唱的独到之美。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佼佼者不胜枚举,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蒋大为等等当代歌唱家也为大众所熟知并喜爱。以彭丽媛的演唱来说,她极具代表性的既具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等特点,又具有东方审美追求的“质朴、柔美、亲切、亮丽、传神”等特点,这说明她成功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而成为当代中国歌坛民族声乐演唱的领军人物。[1]由此可见,中西唱法互融后的民族声乐演唱已在传统基础上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改进,不仅大大提升了它的行业艺术价值,而且增强了它给予受众的美感体验,深受人们欢迎喜爱,这一改革成果早为业界所认同并大力推广。

同例,流行音乐特别受年轻人欢迎,民族声乐演唱的处理中也适当借鉴通俗演唱方法,改善突破了传统演唱中共有的拖腔性状,通过直接、简约的演唱,将所要表达的情感立体富有层次地展示出来,给观众一种听觉上的冲击。

所以,民族声乐演唱完全可以借鉴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既立足根本又完善进步,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尽可能达到时代赋予的新的艺术高度,展现出它完美舒畅的审美效果。

2.演唱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从内容方面看,更多的是对民族风情、地域生活、大众情感、民族英雄事迹等的艺术反映和精炼再现,对一切美好和正气的歌颂与赞扬,既能体现漫长历史中每一阶段不同阶层人们真实的生活,也能表现生活中包含的高雅特性,如同《诗经》的“风雅颂”内涵。当然,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曾有一些低级庸俗的糟粕,并且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及广度深度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所以,凡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之后,文化艺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新变化、新风气、新特点,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演唱也应该积极地展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新内容、新风情、新的民生诉求、新的时代精神。要达此目的,民族声乐演唱工作者只有深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挖掘、去创新,才能突破传统的内容局限,去除遗留的糟粕,把新鲜富有活力的素材合理地融入到民族声乐演唱的创作中。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上乘的作品,不管是恢弘大气的时代颂歌,还是贴近民众普通生活的小调,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而广为流传,如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黄河泰山》、《父老乡亲》、《爱我中华》等等,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揭示时代变迁、反映民族地域风情、展示普通百姓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丰富情感的民族声乐作品不断问世,为生机盎然的艺术天地增添一抹新绿。

3.演唱形式的创新

传统历史上,大众眼前出现的民族声乐演唱要么是民间艺人的不拘时间地点的随机表演,多半歌者清唱无伴奏,或者随行一把二胡京胡笛子等单一的民乐伴奏辅助;要么于固定场地的专门表演,演员着戏服、化妆演唱,伴奏乐器也相对丰富,舞台配置也相对完整。独唱、对唱、表演唱或戏曲场景中的随情节发展的舞台演唱形式,以及民间大众因具备能歌善舞天赋而出现的即兴歌唱等等,形式既多样又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艺术形式,这些演唱由于自身形成发展的长期历史原因,或许形式比较固化单一,大众也因封闭的文化艺术环境适应并接受了这些演唱形式并延续流传至今。但环境开放,时代巨变,各种新鲜时尚的东西迅疾而来,引领着时代潮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即使是比较规范的舞台表演,也因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持续更新对比而显呆板僵化、陈旧落后,大众对长期一成不变的民族传统声乐演唱,从形式到效果上也自然而然地有所异议、有所弃舍,有所选择、有所期待。为了能保持民族声乐事业的顺利发展,在传统固化的形式中留其精华吐故纳新,民族声乐演唱的表演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变革、要进步。可以说,一般情形下,能够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并为其所接受、欣赏、喜爱的东西,多半就是顺乎时代需求的合理要素,吸纳可借鉴的有益要素于固有形式中进行兼并糅合,就是其形式的改革创新。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来讲,积极进行形式上的变革改进,吸收合理要素,那么,兼收并蓄后的这些艺术演唱形式必将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大众面前,那种更趋完美的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的效果,势必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形成对于视听感觉的震撼冲击。

纵观数十年的尝试和改进,现已形成行业新样式的民族声乐演唱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1)“演”与“唱”并进,这是演员演唱形式的个体变化。在舞台展示中,演唱者本人除专致于“唱”的主要环节外,还加强了“演”的成分,加重肢体动作表演比重,将“唱演”有机结合,“唱”作主打,“演”为辅助。随音乐的发展,借助于表演形式的丰富变化,更好地完成了曲目须传达的内容和情感,同时又使得演员在舞台上不死板、不呆滞,增加了舞台演唱的生动性,更为自然地带动了观众情绪,让观众越发体味到演唱魅力的感染,充分体验演员演唱所带来的视听享受。

(2)“歌”与“舞”互融,这是演员演唱形式的群体变化。演唱者与舞蹈演员互助表演,舞台上不单只出现演唱者的个人表演,舞蹈演员配合的伴舞与唱者形成一个共体,要么作为背景去烘托演唱的传情达意,要么作为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舞”与共、相得益彰。

“歌”“舞”同台的形式大致有独唱加独舞、独唱加双人舞、独唱加群舞以及对唱加独舞,或加双人舞、或加群舞,还有领唱合唱加伴舞等组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全在舞台表现的需要。

“歌伴舞”形式的出现,拓展了民族声乐演唱的外延,衍生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可以更直观、更丰富地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样式,让人们领略到民族声乐演唱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感,提升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一经变革,新意魅力无穷,这就是时代更替带给受众的全新艺术之美。

(3)“唱”与“形”改变,这是歌唱形态的改编创新。民族声乐演唱以往以独唱、对唱形式居多,它们虽独具民族性、地域性艺术风情,但经久而立,也难免显得单调、单一、单薄。而今对民族声乐演唱,早已不限于固有的原生样式,改编创新越来越常见,如在原作基础上不改变其旋律曲调只做歌唱形式的改编,将独唱作品改为对唱,改为齐唱,改为合唱或改为无伴奏合唱、领唱加合唱等等丰富的表现式样。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传统民歌,如《小河淌水》、《半个月亮爬上来》、《赶牲灵》、《茉莉花》等,其独唱形式本已为大众所习惯,但一经改为合唱曲目后,那种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让很多听众如痴如醉、百听不厌,这也证明了民歌这一古老的演唱样式,只要创新得当,即会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4)“歌”与“曲”改编,这是突出特色、点缀渲染的效果美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或对原作品进行局部旋律、节奏、装饰音等的细微改编,或在原作基础上巧妙融合另一首声乐作品主旋律或特色旋律予以合理嫁接,或将不同的演唱种类借用表现,如歌曲演唱为主的作品,借用一两句京剧唱腔,听来也颇别致。

(5)“演”与“奏”加重,这是辅助演唱的形式变革。除了大多沿用的演唱在台前,伴奏在幕后(台下)的舞台演出传统外,后又陆续出现了伴奏乐队同台共演的格局。并且,民族声乐作品在伴奏编曲运用上更为大胆丰富,原本或清唱、或单一民乐伴奏的演唱,现在大多用乐队进行伴奏,既有纯粹的民乐小乐队伴奏,也有大型的民乐交响乐队伴奏,更有洋为中用,以管弦乐队交响伴奏,或者民乐与西洋乐器组合伴奏等。

乐器伴奏的变革创新大大增强了演唱的表演效果,突破了原有演唱单薄的局限,真正起到了辅助演唱、增添舞台演唱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至于演唱时演员服装更精美、妆容更精致、舞台布置更时尚、音像设备更高端等等姑且不一一细述。

总之,民族声乐演唱正是有了这些看得见、听得着的综合要素的全面改进,它们才愈来愈呈现出整体艺术美感,才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喜爱,才愈来愈在推陈出新的发展中凸显艺术青春。

三、吸纳变革的消极影响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积极有益因素的促进与消极不利条件的干扰中发展,民族声乐演唱也不例外。改革以来数十年,这些传统的艺术样式呈现的进步变化世人有目共睹,但不良的影响也难以掩盖,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现状势必成为制约民族声乐演唱健康良性循环的阻碍、桎梏。

1.低级庸俗化:民族声乐演唱在吸收借鉴变革要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因市场发展的多样化失去评判优劣的起码标准,失去选择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有某些专业人员丧失本心,一味将创作的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抛之脑后,使民族声乐作品从歌词内容到表演形式陷于低格调、低层次。而重心偏离后,个人的业务素质无心钻研提高,技艺的精雕细琢无暇顾及专一,行业水准大幅下降。

2.失去民族性:盲目选择必会丧失根本。民族声乐演唱在借鉴变革中最须保持的要务即是不失民族性,但由于某些从业人员方向不明、选择不适、法不得当、技不精准,多种因素致使一些民族声乐从作品创作到演唱展示失去了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失去了它独具一格的传统优势,失去了它打动人心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民族声乐演唱其生命自然也不会长久。

3.重形式主义:民族声乐演唱过多显现华而不实的弊端。忽略演唱表演的主题,追求舞台布置的华美,偏重表演场面的浩大,突出音响设备的功效,甚至还有削减歌唱者的基本实力,夸大伴舞的表演成分,有意强调演员服装的暴露,如此等等现象,皆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表现,于艺术的唯美纯洁高尚、于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皆是大为不利的。

四、结语

民族声乐演唱是体现民族特性、地域风貌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一块瑰宝。要在科技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保证这一艺术生命体的健康强大、稳定发展,就要让它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不断经历风雨考验,在借鉴中改进,在变革中成长。兼收并蓄方能推陈出新。

传统固然重要,创新更为迫切,只有顺应时代变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合理借鉴、兼收并蓄,才能创新民族声乐演唱技艺,拓展民族声乐演唱的全新空间,满足时代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更高文化需求。

[1]乔新建.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J].音乐研究,2008,(2).

(责任编辑:郑铁民)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1.007

2016-12-29

柴玲,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声乐系民族声乐专业教师,副教授。

J616.2

A

1002-2236(2017)01-0032-04

猜你喜欢

声乐形式民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