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绘画色彩变迁之路
2017-02-14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张 婷(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探寻绘画色彩变迁之路
张 婷(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形与色是物象和美术形象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色的基础理论来自光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以及艺术理论。全文回顾了色彩发展和色彩奥秘探索的漫长历史,指出艺术汲取科学的新发现,反过来又推动科学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探索的脚步永无止境。
艺术;科学;色彩;绘画;探索
人类的绘画史先于文字的演绎发展,她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史一样悠长。最早的绘画,是壁画、穴画与岩画,大概出现在2万年前,色彩上已经用红色、褐色和黑色来渲染出动物的体态和结构。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所谓黑绘,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绘上黑色的纹饰图案,到公元前4世纪,又出现了红绘,在黑底色的陶瓶上用红色描绘人物及动物等图案。这个阶段的色彩采用固定模式,比如男子皮肤用褐色,女子皮肤用浅褐色淡黄色,头发用蓝黑,眼圈用黑色描绘。至于为什么人的眼睛可以看到蓝天白云黑土,青山绿水红花,色彩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个时代的人类并不知道,但这并没有妨碍人类努力从大自然中寻找原始的颜料,例如红土和炭黑,模仿所见所闻,创造精美的图案和色彩,描绘世俗的生活。
古代埃及人进一步发明了用赭土和白土做壁画的底子,用孔雀石研磨绿色,用雄黄制成红色,还用硅酸盐铜和方解石合成蓝色,从而发明了最早的人工合成颜料。希腊人则首先使用铅白作画。但那时颜料制造处于初级阶段,一些稀有的颜料很难得到,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染料往往成了贵族阶层专有的奢侈品。
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当时间的长河流淌到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成为最早思考色彩理论、给出色彩定义的人。这位总是漫步于花园边走边思考的哲学家认为白色是一种纯光,而其他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之光。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前都为人们所坚信不疑。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这个时期的绘画充满了宗教色彩,那些镶嵌画、浮雕,穹顶壁画,描绘了宗教的教义和故事。特别是哥特式教堂的窗格装饰着彩色玻璃图案,使得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跳动的彩光,营造出天堂胜景般的氛围。这些彩染玻璃画由数百块小彩色玻璃组合,而小块玻璃则通过在玻璃熔炼炉内添加锰或钴等化学剂而形成,根据添加的材料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于是玻璃画就成为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文艺复兴初期及之前,画家们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单调。而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研究光影学,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由他首创的空气透视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色彩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饱和、冷暖及明暗。艺术史家普遍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运用空气透视法使二维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代表了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1666年,近代物理学之父英国人牛顿做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色彩实验。他让一束阳光由一个小洞射入,射到一个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阳光透过三棱镜后竟然形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按序排列的光带,牛顿还让其中的红光再次通过三棱镜,结果红光只是改变了方向,并没有分离出新的颜色。牛顿由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到了新的结论: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单色光组成的混合光,这七种单色光才是纯净的,且单色光并不能分解。
油画起源于欧洲,欧洲中世纪绘画中的蛋彩画是其前身。早期画师用蛋清作为混合剂搅拌在颜料中绘图,既能防止颜料干后开裂,又能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光泽,完成后再用薄而透明的油色罩在画面上。但是由于蛋清的干燥速度太快,不便多次衔接描绘,使得画面不易表现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因此,许多画家不断在寻找更为理想的绘画材料。油画颜料是从矿物和植物中提炼并研磨后取得的极细小颗粒,再用植物油按比例搅拌而成,具有半透明、略透明和不透明的效果,且覆盖力强,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画面产生逼真的立体感。15世纪荷兰画家杨•凡•艾克与哥哥胡伯特•凡•艾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亚麻油和核桃油是较理想的调和剂,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画面具有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视觉效果。凡•艾克兄弟运用新的油画材料作画,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此后,油画技术很快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美术种类。
17-18世纪,这期间一直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探索颜色的奥秘。牛顿提出的七种原色被纠正为三原色。到了19世纪,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现在我们知道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红色的波长范围770-622nm,橙色为622-597nm等等,依次递减直到紫色的波长为455-350nm,随后就是紫外光了。麦克斯韦第一次测量了三色光谱响应曲线,求得了用基色混合配出各谱色所需的混合分量。
然而19世纪初期,大文豪歌德写下了《颜色论》,提出了色彩的主观分析法,又一次引爆了科学艺术界。歌德不同意牛顿对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颜色的解释。他坚持认为,光只当黑-白边界原型出现时才产生,所有的颜色都是在黑与白的对立中显现出来的,为此他还著书《色彩论》加以诠释自己的思想。歌德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黄色和蓝色是有着对立性质的色彩。黄色明亮,强烈,是一种暖色;而蓝色昏暗,强度较弱,是一种冷色调。事实上,歌德和牛顿关注的不是同样一回事,牛顿探索光的本质,而歌德寻求物体固有色在人的眼睛观察中的现象和心灵感受。歌德是最早注意到并且表达出色彩与情感的关系的,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在19世纪后期,关于色彩的物理学基础得到奠定,印象派画家将新的科学理论运用在绘画上,追求生动再现自然的奇特光影,捕获和定格瞬间即逝的美景。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到瞬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梵高深受同时期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但和而不同。不知道梵高是不是读过歌德的著作,总之梵高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要用颜色表达情怀。梵高早期对色彩的理解来自他在布鲁塞尔高等艺术学校和安特卫普绘画学校的学习,使用那些传统和老派的土黄色油画颜料作画,我们可以从他的早期画作中感受到。1886年来到巴黎后,最大的变化是梵高的画中出现了明亮的色彩。那些以实际的窗户为透视框架的铁路、桥梁小山、咖啡屋,那些朋友的肖像和自画像,似乎已经从“阴暗的北方”中解脱出来。1888年,他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此时的画作又添加了日本浮世绘的平面风格。他对颜色的把握似乎更为准确和大胆。他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抱怨夏日强烈的阳光漂白和褪除了外部景物的颜色,他决定描绘夜晚。在《夜晚的咖啡屋-外景》里,咖啡馆外门廊巨大的吊灯闪耀着柔和的黄色灯光,照在坐着啜饮的人们身上,照在台阶、房前和人行道上,在鹅卵石上反射出粉紫色。蓝色的天空布满星星,街上绿色的树木,置于深蓝和紫色的房子之前。这是怎样的奇妙,描写夜色却不曾使用黑色仅仅是美丽的蓝、紫、绿,烘托出咖啡屋略显苍白的硫黄和柠檬色。于梵高自身而言,一定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只是苦于我们没有找到梵高自己对该画的描述九月,他画了《夜晚的咖啡屋-内景》,人们看到房间墙壁是血红的,地板是深黄的,天花板是绿色的4盏气灯发出橙绿色的光,正中一张绿色的台球桌上放着寂寞的球杆,醉汉和妓女散坐在屋内两侧,咖啡屋主人呆站在台球桌旁无所事事,到处都是红色和绿色的视觉冲击,使这个不祥之地弥漫着凄凉和孤寂的气氛。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是这么说的:我尝试用红色和绿色来表达人性中某种可怕的情感。……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黑夜的强大,表现底层咖啡馆是一个使人堕落,丧失理智甚至犯罪的地方。……”[1]。十月梵高以极大的热情装饰他的黄房子,以迎接朋友高更的到来。《阿尔勒的卧室》就是黄房子内部的真实写照下面的信仍然是写给提奥的:“这是我的卧室,在这张画里,颜色做了所有的事情,许多内涵都被颜色简化了,一看就知道此处是休息或是睡觉的地方。总之看着这幅画就应该让头脑休息,或者确切地说,是个可以天马行空尽情想象的地方。墙壁是淡紫罗兰色地板是红瓷砖。床和椅子的木材是新鲜的黄油色,床单和枕头带有非常淡的香木缘绿的黄色。被单鲜红色窗子绿色,梳妆台橘红色,台盆蓝色,门是紫丁香色除了墙上的肖像、镜子、毛巾以及一些衣服,除此房间里没有其他东西。家具的宽线条再次表达这不可侵犯的休息,不过是强迫的。……”[1]这幅画与夜间咖啡馆形成鲜明对照。
显然,阿尔勒的这个夏天,从八月到十月,仅仅几个月,梵高把对光和色的研究和领悟做到了极致。
科学探究还在继续,直到20世纪,色彩学才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2006年,行为生态学家Chittka和装置艺术家Walker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4幅绘画复制品布置在一间展厅内,分别是梵高的《向日葵》,高更的《插在瓶里的花》,考尔菲德的《陶器》和勒戈的《静物啤酒杯》,其中2幅作品上有花,2幅没有花。然后将实验室人工饲养的从来没有接触过大自然、也没有见过真花的三个大黄蜂种群分别放进展厅,全程录像来自不同种群的黄蜂对每幅画的响应,并记录有多少蜂落在画的某个部位。结果梵高的向日葵吸引的黄蜂最多,而高更的插在瓶里的花(蓝色的花,在自然界较少见)吸引的黄蜂最少。落在梵高画上的15只蜂,有13只落在向日葵花上。考尔菲德的《陶器》上最吸引黄蜂的是画作底部的黄色花瓶,勒戈的《静物啤酒杯》上吸引黄蜂的是淡蓝色的方格和键盘形图案,虽然高更的画对蜂的吸引最少,但被吸引的蜂也是落在花上的。研究者研究了蜜蜂视觉接受可见光的峰值在紫外(350nm)蓝(440nm)和绿(540nm)上,而这正是梵高绘画中向日葵的颜色,梵高的蓝色签名出现在黄色的背景上,强烈的色彩对比也吸引了黄蜂的聚集。因为这些实验室饲养的蜂从来没有见过真花,因此科学家们猜测这是进化的结果。数亿年来,黄蜂为了生存进化了对花的识别,而植物为了传宗接代,需要开出更能取悦于昆虫传播花粉的颜色的花朵。原始人以植物的果实果腹,而成熟的果实通常是红色或紫色的,原始人在大片绿色为主的森林中寻找果实,因此锻炼了视觉锥体细胞对红色的特别敏感。导致现代人广泛使用红色作为禁止符号色。研究者得出结论:颜色既不是纯物理的,也不是仅仅属于艺术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学意义上的。
到了当代,色彩心理学获得长足发展。人们意识到,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的一种刺激和体验;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从视觉开始,到知觉、感情,进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是色彩心理学所要探讨的内容。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提升到对色彩的心理规范。颜色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色彩心理学的兴起,色彩与人的心理的关系,色彩对情绪的影响,色彩与性格,都在探讨之列。例如每一种颜色有其独特的作用,令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如果在精神疾病治疗、工业设计、产品包装、广告营销、装饰化妆、纺织服装诸方面合理和创造性地使用色彩,加强用户体验,可以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毋庸置疑,色彩心理学也给绘画的创作题材,挖掘出更多的源泉;给绘画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对自身和自身所处环境的探究史,也是不断发现美,追求美的创造史。科学与美学虽分属两大学科,但古往今来,互相影响,艺术汲取科学的新发现,反过来又推动科学的发展,甚至在每个历史转折点,都会出现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家,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像树和藤一样彼此缠绕,努力向上生长,一直在路上。而绘画色彩的变迁,虽仅是冰山之一角,却也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1](荷)文森特·梵高.亲爱的提奥[M].平野,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梁 田)
J206.3
A
1008-9675(2017)03-0178-03
2017-01-10
张 婷(1983-),女,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