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2017-02-14孟显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孟显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浅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孟显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走向多元共生、开放共赢的大趋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要烙上时代的印记,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上,如何自觉担当起民族文化价值精髓的坚守与传承的历史重责,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艺术教育;文化担当
艺术是一种很纯粹的心灵享受,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说:“艺术本身独特的意义在于语言停滞的地方,它能做到语言所无法做到的东西,这恰恰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滋养。”而这些,也是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培养人具有对美的概念和对美的追求,它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更承载了提升全民族素质的职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给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新常态,艺术教育在立足于专业化基础,逐渐走向多元、广博、开放的同时,应不忘回归教育的根本,牢记自身的社会职责与文化担当。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互联网+”排第二。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有六大特征,即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的战略层面,将互联网时代现有行业的改革与转型,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全面、深度融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互联网+”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领域对“互联网+”还在做论证与探索,特别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具体到“互联网+教育”,业界的普遍共识是“互联+”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在这个大的加好的前提下,高等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二、我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溯源与发展现状
我国历来重视艺术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教育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即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培养人才要通过“礼”来规范道德观与行为规范,然后通过“乐”(即艺术教育)来完善其自身。这就是孔子的“礼乐相济”人才培养理念,“乐教”是儒家教育理念的最髙目标 。事实上,中国的艺术教育一直注重人文传统。中国古典艺术以琴、棋、书、画为一体,形成综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系统化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引进西方的美育思想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提出了“艺术陶养”对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之理念。其中,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为首。蔡元培在倡导美育之初,就突出了艺术教育。1921年,蔡元培先生在向北平政府提议创建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中,说道:“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3]
中国真正的高等艺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的艰苦探索,“大跃进”“文革”的挫折及动荡,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和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变革频率与变革强度都不断增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高等艺术教育迅速扩容,体量与规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业艺术院校着力于专业内涵教育的挖掘与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校则注重建设应用型艺术学科,以规模效应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也随之转换,即由单一教育转向多元化格局,由纯艺术向应用型艺术并存转换,多学科交叉渗透,新技术广泛应用。2011年,艺术学门类建立,标志着艺术学科发展进入文化建构的新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在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彰显出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推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中,并且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范围主要包括:专业艺术技能院校艺术教育;综合高校艺术专业教育;非艺术类专业艺术文化教育的不同类型。根据性质的不同,具体的学校艺术教育类型又包含: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建设,这是衡量一个大学综合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艺术专业技能技巧教育,这主要以培养专业演奏、表演、操作艺术人才为主的专门化教育,点的深入和技巧的专业分工是教育的要点。综合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艺术讲座为代表的艺术教育等。今天的中国,无论是专业的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高等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技艺传授和艺术知识学习本身,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艺术教育作为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其自身所担负的历史文化使命也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可以说,它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强国梦想。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发
在传统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藉由传统方式开展,师生面对面传授,利用课本教材等实物载体,通过定期考试进行测评学生成绩,以促进教育教学目标达成。高等艺术教育在艺术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尤其偏向重视技巧的师徒相授与以创作能力的高低来衡量教学成绩。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便捷的接入网络,以前系统化的体系学习被拆分成了碎片、动态前沿的学习过程,师生“你教我听”[4]的模式被打破大量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源的网络传输已经成为常态。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例如, 2012年,MOOCs的兴起(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全世界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声中,MOOCS平台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宽知识面,集优秀教师资源,灵活而全程性的学习和评价方式,都对传统授课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还有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以其开放性、参与性、平等性、无际性等特点无不深刻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各个行业间处于交互、共融的环境之中,互联网成为推动各个领域变革的强劲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网民数量的激增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互联网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发展热潮。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最终要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5年,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具体到高等艺术教育来说,随着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的传授方式,同时也为艺术教育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庞大的资源储备与多向度的合作交流,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不断拓宽,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就像一直在助推“互联网+”艺术教育的人士所言:“网络时代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成为终端,艺术就有N种表现形式,尤其是在‘艺’的表现方式上更为独立和多元化。”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也为高等艺术教育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尤其体现在人文内涵的中西碰撞与传统现代观念的对峙。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让不同文化教育之间、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进行即时对话、深层交流、相互探讨甚至研修培训。许多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大大超过教师,他们愿意开放、合作、共享、讨论、平等式地学习;他们学习具有创新性和主动性,不愿意受控于教师的说教式教育,愿意通过沙龙、对话、交流合作、留学、游学、游戏、科研活动、社团等形式来加强教学互促。在这样的态势中,担负代言主流文化职责的教师与浸染多元化价值的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隔阂乃至矛盾,使得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认知有所消解。
以MOOCs和微博为例, “慕课”搭建了一个高端文化在开放中交流、博弈的新舞台。在“慕课”中,世界名校在展示课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课程背后隐含的教育文化、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同时输出。“慕课”所隐含的最重大价值,“是引发了世界名牌大学之间一场极其深刻、激烈的文化教育博弈。”[4]而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中,传统形式上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早已不是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重心。其中不乏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消极认知,对大学生群体行为以及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在艺术领域尤不鲜见,应该引起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普遍重视。
“互联网+时代”,如何在全球各种文化交融的语境下,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不断挖掘丰富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建构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体现高等艺术教育应有的文化担当,是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
四、互联网+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人、作用人、塑造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的艺术素养。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对艺术的社会功效作过精辟的诠释:“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5]。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的独特智性模式进行创造的场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其本质是对人的创造性施教,这其中包含有强烈的人文倾向与精神属性。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普遍“重技轻艺”,人文精神缺失,国民艺术文化素养偏低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审美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国家高等艺术院校不仅应承担培养“高精尖”专业艺术人才的任务,同时也应承担面向大众的国民艺术素质的普及和提升的重责。近几年,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已成为高等艺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与普遍共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文艺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立了基本遵循。习主席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清晰阐释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是党和国家从文化建设层面,对艺术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新的起点上,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艺术创作的重镇,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高等艺术教育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储备、内容生产与知识要素更新、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以及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传递与保存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作为能够超越地域、国别、种族、宗教和语言文字的一门特殊语言,其载体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艺术文化呈现前所未见的景观,迅疾传播和依赖网络影响艺术,构成了新的文化现象。艺术教育作为传承艺术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等艺术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的融合,在世界艺术发展格局中选择自己发展的策略和道路。尊重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回归情感的相通与艺术的本质,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性培养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才,充分展现高等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在全球化视野范围内建构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体意识,这是高等艺术教育真正应有的文化担当。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593.
[3]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60.
[4]吴绍芬,论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五大冲突[J].南京: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2): 27-33.
[5]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杨身源)
J022
A
1008-9675(2017)03-0142-03
2017-03-06
孟显波(1962-),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