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做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名师讲坛”
2017-02-14白宁
白 宁
传承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做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名师讲坛”
白 宁[1]
刘辉教授在“中国乐派名师讲坛”伊始说到:中国乐派的成立与发展,是对中国音乐未来发展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能够参与其中觉得非常有意义。刘辉教授曾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这也是他对母校的一次回馈,刘辉教授真诚感谢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院长、声歌系师生,也向参加中国乐派名师讲坛的各位专家表示敬意。
刘辉教授在“中国乐派名师讲坛”中,结合多年演唱实践与教学实践,提出了中国声乐关于“传承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的基本认识和重要意义,对民族声乐文化属性进行学术界定,将其与美声唱法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声乐在今后发展中关于演唱理论和创作等问题的若干思考,并结合学生的演唱,进行民族声乐教学展示。作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在肩负繁忙行政事务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一位教育家、歌唱家弘扬民族声乐的责任和激情。他的学术思想、教学展示和对民族声乐的热爱充溢着中国乐派名师讲坛,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中国乐派的命题
刘辉教授指出,中国乐派这样一个命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继承、创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刘辉教授指出,发展中国乐派,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推动中国乐派未来发展建设非常重要的原则。中国乐派不仅要向中国观众,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骨、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音乐。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中国乐派应该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在这点上,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诸多成绩,去年又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这对发展完善中国乐派都会具有推动意义。中国音乐学院在推动中国乐派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刘辉教授认为有这样“五大”特点:
大胸怀——具有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大胸怀;
大目标——树立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大目标;
大舞台——为作曲家、歌唱家、理论家、教育家提供展示的大舞台;
2.5 各相对地参数不平衡,加上合闸瞬间相位角的即性原因,导致一相至两相,甚至三相同时出现谐振现象。如果发生的是分频谐振,因其频率较低,电压表会有周期性振动,但由于此时的感抗小,电压互感器的激磁电流很大,往往会将电压互感器烧毁。
大视野——具有中国音乐学派为世界做贡献的大视野;
大发展——中国乐派的发展,是促进、提升、推动中国音乐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二、音乐对“美”的传承、表现、创造、传播与引领
刘辉教授为什么要以“美”为题?他指出,民族声乐近些年的发展中,研究歌唱方法的多,研究文化的少,从美学角度研究就更少。对歌唱方法进行研究固然极为重要,但也要从大的角度着眼,从文化、美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声乐。
音乐是一面镜子,一面是历史的,一面是现实的;艺术有两个功能,一是歌唱自然,赞美人性;二是针砭时弊,鞭挞丑恶。
“美”在每个人心里,“美”由心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阅历不同,对“美”的认识也不同。“美”是人的本质对象自然化的文化,是快乐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是守正的源泉,是对社会“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是对“真”、“善”的创造和弘扬。在生活里,“美”无处不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声音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老子《道德经》曾经说到:“大音希声”。《礼记·乐记》等许多史料,都论及到了声音的“美”。儒、道、释三家即使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对于“美”亦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美”的追求是共同的。“美”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存在于人们的骨髓里,如影随形。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歌如其人”,听每个人的歌声,也能听出他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族声乐的文化属性
刘辉教授指出,中国民族声乐的根是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境界是神韵。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相比,有着诸多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的不同。
美声唱法,即belcanto,是欧洲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文化源头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文化,是宗教文化。从荷马史诗、格里高利圣咏、阉人歌手到文艺复兴,是美声唱法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声唱法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而经过漫长的发展,又形成了相对统一完善的音乐审美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传承的是中华优秀文化,从《礼记·乐记》篇开始,就有关于演唱方法、美学的内容在其中。“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既有歌唱方法的阐释,也有美学的要求。中国传统演唱中有很多对歌唱的著述,这些都是需要继承的。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
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例,只有五个元音;而中国的语言就要复杂的多,有音节、有四声、有辙口、有韵脚等。这些诸多不同,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有人说,民族声乐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刘辉教授在讲座中梳理了中国近代音乐史,并结合沈阳音乐学院历史,讲解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史。
沈阳音乐学院前身是1938年创办的延安鲁艺,1945年迁到东北,1958年改称为沈阳音乐学院,到现在已有79年的办学历史。刘辉教授指出,延安鲁艺在上世纪30年末、40年代前期,先后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1943年和1945年又成功创作演出了歌剧《白毛女》,这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起始阶段。音乐史学界通常认为歌剧《白毛女》首演于1945年,刘辉教授查阅沈阳音乐学院校史时,发现有1943年首演《白毛女》时的剧照。刘辉院长建议音乐史学界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歌剧《白毛女》不仅于中国音乐史意义重大,对民族声乐更是具有奠基意义,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发端。民族声乐始终与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紧密相连,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前行的脚步。
沈阳音乐学院一直秉承着“植根民族,融入时代,服务社会,突出特色,引领先进文化”的办学理念,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音乐院校。沈阳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沈阳音乐学院一直秉承把小鲁艺办成大鲁艺的思想,因此一方面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为使命,创作、演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沈阳音乐学院1956年便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率先建立民族声乐专业,1985年时率先成立民族声乐系,是全国最早设立民族声乐专业、建立系级建制的专业音乐学院,为全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刘辉教授指出,民族声乐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戏曲、曲艺、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演唱艺术。
对于如何发展民族声乐?刘辉教授指出,要明晰和处理好其中最为重要的三对关系:即继承与借鉴、提高与发展、创新与建设这三对关系;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借它为用”,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刘辉教授引用声乐教育家、沈音老院长、他的老师王瑞江教授的话:“继承传统而不土,借鉴外国而不洋”。民族声乐要在不断的发展提高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的积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创新与提高。刘辉教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演唱实践、理论科研中,对传统演唱中“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腔关系提出补充,创造性地提出了“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声带字,声韵同出,腔圆字正”的24字诀。24字诀自提出后,得到音乐界广泛推崇,用于教学成效显著。刘辉教授呼请民族声乐界同仁梳理清继承与借鉴、提高与发展、创新与建设这三对关系,为民族声乐发展多尽精诚之力。
四、中国乐派的未来发展
前些年,金铁霖教授提出了“中国声乐学派”这个提法。刘辉教授认为,中国声乐学派目前已初步形成,这源于形成学派的几个要素全都具备:一是有着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二是有着大量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脍炙人口、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民族声乐作品;三是有着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四是有着一批从事教学、科研的教育家和理论家;五是有几百部经典的歌剧作品,受到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喜爱,并有佳作流传于世。因而可以说,中国声乐学派已初步成为实力强大、触角广裹、欣赏者众多的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气质和神韵的演唱艺术体系。
刘辉教授认为,对于民族声乐未来如何发展,应该加强相关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刘辉教授认为应该加强专业基础课建设,如视唱练耳基础课、民族音乐学、形体课、合唱课。沈阳音乐学院准备在原有形体课基础上加开戏曲身韵课。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开设合唱课,并于2009年成立“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已经两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今年十月还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实践证明,合唱课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提高视唱练耳能力、演唱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舞台适应性。再如,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歌剧《星星之火》,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当时便演出近四百场;2015年复排后,成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最近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沈阳音乐学院准备将其打造成为国家舞台精品,其中需要演员有很好的演唱能力、合唱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这些都需要课程的支撑。反观歌剧《星星之火》复排的成功,离不开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
刘辉教授针对声乐界一些争论进行理论梳理与辨析。他说,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在称谓上可能不够严谨,但是已经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称呼了。三种唱法都是中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美声唱法取代不了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取代不了流行唱法。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应该百花齐放。
针对“原生态”提法,刘辉教授指出,这种称谓不够准确。原生,应该是指没有受到现代社会影响和文化熏染的。所谓“原生态”演唱,其实就是“民族民间演唱”,建国后文化部组织过多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刘辉教授详细地为现场师生讲解“原生态”提法的由来,并指出,民族民间演唱是民族声乐形成的主要母体之一,但不等同于今天的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作品的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民族声乐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有血有肉、反映时代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喜怒哀乐的声乐作品,有了这些作品,民族声乐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科学合理的曲目建设对丰富演唱风格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历练演唱技术技巧并促进其有效提高的基础。比如,歌剧《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独唱唱段音域并不是很宽,音域跨度为十一度。相比之下,建国后声乐演唱的技法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民族声乐创作有了很大发展,作品的风格体裁、题材、难度都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有些作品不仅音域宽而且篇幅长,如歌剧《党的女儿》、《木兰诗篇》、《木兰从军》、《兰花花》、《万里春色满家园》、《沂蒙山我的娘亲亲》等;有些作品出现了花腔技法的运用,如《七月的草原》、《春江花月夜》等;有些作品注重高音弱起,如《枫桥夜泊》等;有些作品强化高音弱起渐强,如《啊!我的虎子哥》等;还有高音强起,高音强起渐弱等类型,都具有较高难度的技术要求。这些声乐作品对民族声乐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刘辉教授的学生们进行了演唱,流行唱法男低音王晰演唱了《再见,我的爱人》、《亲密爱人》,本科大四学生赵晨宇、曹芷铭演唱了《海恋》,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优、沈德鹏演唱了歌剧《雷雨》片段,武警文工团歌唱演员司红军演唱了《草原之夜》、《为共和国默默行军》,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志昕、空政文工团歌唱演员伊泓远、杨勇、王东超演唱了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片段。刘辉教授结合学生们的演唱,在发声方法、音乐风格、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详尽地讲授指导,并对“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声带字,声韵同出,腔圆字正”24字诀进行讲解,引起现场阵阵掌声与喝彩。
刘辉教授最后指出,中国声乐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是一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展之路,是一条歌颂祖国、歌唱共产党、歌唱人民群众快乐生活之路,是一条“继承传统而不土、借鉴外国而不洋”之路,是一条发展建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貌、中国风骨之路。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一定会越走越光明。“生活就像音乐,音乐既是生活”。
(责任编辑 姜 楠)
[1]作者简介:白 宁(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