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陈继儒对苏轼书法的研究与继承

2017-02-14王晓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坡苏东坡苏轼

王晓晨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浅析陈继儒对苏轼书法的研究与继承

王晓晨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苏轼作为一代文艺大家,其影响不论对于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是巨大的。从古至今,学习与研究苏轼书法的学者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隐逸读书的一生,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可明显看出其对苏轼书法研究之深及学习所下的功夫之多。他对苏书的研究与继承,为后世学苏之人提供了学习之便,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人格;研究;继承;发展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二十九时参加乡试不第后,便自此绝意科举。隐居小昆山之南,后又居于东佘山,从此潜心学问,虽屡被征诏,却都不为所动。绘画方面善画梅花、山水等,风格萧散自然、随意恬淡,传世作品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他还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即与董其昌一样提倡文人画,支持南北宗论,著有《妮古录》《眉公书画史》等。陈继儒亦颇擅诗文,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著作。作为收藏家的他,收藏品颇丰,有赵孟頫的《高逸图》等。书法方面善行草书,法苏、米,传世作品大部分是较为自然的随笔及轶事,多未见署年,代表作品有《跋宋拓黄庭经》《跋赵孟頫书苏轼烟江叠嶂图诗卷》《薛文清语轴》等。

一、人格层次与苏轼的共鸣

陈继儒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却又是平淡自然的一生,他是中国学者的典范。在二十九岁那年便归隐山林,从此不再踏上仕途。世人都猜测他是因为两次乡试不第,对科举失去信心,才绝意于仕途,但这样的猜测是不充分且不可信的。如果仅仅是因为科举失利灰心而放弃做官,那之后的几次征诏,他是有机会进入朝廷做官的,最终他都断然拒绝,很显然这不是他归隐的根本原因,只是其归隐的导火线而已。归根究底,还是由于在人格层次上,他坚持追求自我的性情所致。

他不慕名利,曾有言“生序如流,功名何物”,只有像他这样真正潜心治学的人,才能道出如此淡泊的话语。此话使人不禁联想起苏东坡曾说过的 “吾生如寄耳”,细品这两句话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道出了生命的本质、自然变迁的规律。人类只是生命的载体,并不是生命的主宰,要做到淡看功名与得失。对生命体悟所产生的共鸣,也许才是陈眉公在众书家中尤其喜东坡书法的原因之一吧。

黄道周曾夸眉公“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他的夸赞很中肯,陈眉公自二十九岁隐居之后便一心读书,潜心治学,致使他在文艺方面均有较大的成就。他是一位精神主义者,一生只专注治学,一生只喜梅花,一生只守护一位女子。在人格层次上,“性”与“情”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所谓“性情”,“性”在“情”之前,“性”的层次更高,属于理性的范畴,多是较为稳定的;“情”则属于感性的范畴,是较易受到感染而多变的、不稳定的。陈继儒在人格层次上追求的不仅是“情”,也不只是 “性”,他崇尚两者的结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真正融合的“性”与“情”。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位颇具性情的文艺大家,他能缠绵悱恻,亦能豪情万丈;能潇洒纵逸,亦能端庄典雅;能绚烂姿媚,亦能平淡自然。即使知道自己反对王安石变法不会有任何好处,但为了国家与百姓依然坚守自我,他的气节令世人感动。也许正是东坡的这份气节,才使崇尚精神主义的陈眉公深受其吸引。眉公做到了不为名利所动,终身归隐林间,尤尚梅、竹之品行并一生躬行,像墙角之梅一般,在山林间的一隅,保持高洁而独自盛开。

二、对苏轼书法的研究

一位学者喜欢前人之书,必会仔细研究,陈继儒便是这样的学者。正如他在苏轼书法的研究上可谓下了很大功夫。《续书史会要》中评价陈继儒:“书法苏长公,故于苏书,虽断简残碑,必极搜采,手自摹刻之,曰《晚香堂帖》。”他认为苏轼的书法及其珍贵,即使是“断简残碑”也要收集到手,还摹刻成《晚香堂帖》,以供后人临摹及研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

他对苏书的研究不止体现在摹刻《晚香堂帖》上,在《妮古录》中也有体现。《妮古录》是陈继儒的书作,它杂记书画、碑帖、古玩及遗闻轶事等。此书中屡次提及苏轼,并对其书法涉及范围较广,如包括陈眉公本人及他人对东坡书法的题跋,东坡的用砚、用笔、用墨,东坡对他人书画的品评等。又体现在作为收藏家的眉公,他藏有苏轼的苏东坡雪堂印及苏轼好友陈季常之印。在他东佘山居中,还树立有苏轼的《风雨竹碑》等。

陈继儒对苏轼的书法题跋及品评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答谢民师论文帖》后的跋语:“东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牍天真浪漫。”这句跋语反映了他看过很多东坡的书法碑刻及书帖之后,觉得东坡尺牍最为天真浪漫。还从侧面提醒后人在临习或鉴赏苏书时,不要只着眼于他的几个较为著名的书迹,要更多地注意其尺牍书法的艺术及美学价值。苏轼尺牍书法较不具名气,却随性自然、安适恬淡,如落在水底的遗珠。而眉公却能敏感且深刻地体会到其魅力,足见他对苏轼书法的喜爱及研究之透彻。

三、对苏轼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陈继儒跟董其昌交好且都持南北宗论,所谓南北宗论,即中国画风格体系分为文人画家及职业画家,他们认为“北宗”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青绿山水,南宗则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这种论述延伸到书法上为文人书法与匠人书法。从南北宗论中可看出,陈继儒是推崇文人画的,在书法上应该也是欣赏文人书法的。东坡是文学巨匠,其书必然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他的学识及修养不是常人可及的,还曾说过“书如其人”。他所谓的“书如其人”并不是世人理解的那样,仅指表面上观一个人的书法便可知其为人,而是指可知其性情。这也许是陈眉公欣赏苏东坡并喜其书的另一原因吧。

董其昌学赵,是把赵孟頫当作对手,想要与之一比高下;而陈继儒是把苏轼作为学书的典范来学习,对东坡怀有浓浓的钦佩与仰慕之情。眉公自少年便临习苏书,从他的早期作品中便可看出,其学苏意味较为明显。但陈继儒晚年的作品已有自己的风格,加入个人的理解与笔意,形成了独特的面貌。还受友人董其昌的影响,加入米芾的一些用笔,字形由扁方变得较为瘦长。如图一,此幅与苏书多有相似之处,字形呈扁方状,用墨较为丰腴厚重,作字随性自然且不拘小节。其字势亦是呈向右上的斜势,捺笔较大较长,收笔出锋显得颇为夸张。

图一 陈继儒早期书迹

陈继儒书法比之东坡书法来看,在继承的基础上是有变化发展的。陈眉公在书写时尖笔较多,显得锋芒毕露,而苏东坡则一派含蓄内敛;他的粗细变化较为明显,经常在作品中有几个字过分粗大,似是在调节篇章的墨色,而苏东坡则以重笔浓墨为主;他在字中加入米元章的用笔后,有些字会瘦劲欹侧,而苏东坡却是饱满圆润,端庄典雅。

四、结语

陈继儒是一位真正的隐者,《明史》将他的传记列入《隐逸》部。而作为一位学者,他终生不辍地沉醉在作学问当中,值得人佩服与学习。他亦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其身上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到“宁耐岁寒,不以盛衰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只有他这样的品格才能与此话相配。他气节高迈、率真孤傲,他坚贞独立,不流于世俗,一直在乱世中坚守自我。他的品格之高,非常人可比。

[1]王应奎.柳南绩笔.中华书局,1983(3):183.

[2]朱谋垔.续书史会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67.

J292

A

猜你喜欢

东坡苏东坡苏轼
从善如流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