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导入的思考

2017-02-13叶长春

考试周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笔尖椭圆课题

叶长春

前几天,参加了某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来自三所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在聆听三位老师的课后,大家对三位老师精彩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的评价,我从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但对于这节课的导入部分,三位老师的处理似乎还不够完美,还有改善的空间。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版选修2—1第二章的内容,教材是从探究活动导入的,活动内容是:“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由此得到椭圆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三位上课老师对导入的处理大体是这样的:从我国神舟飞船或人造卫星的运行轨迹,或生活中常见的椭圆轮廓物品引出椭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问椭圆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带着问题把学生引入书本探究活动,得到椭圆定义。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进行了一番爱国教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教学流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认同大家的评价,但觉得还不够完美。细细品味这几位老师的导入部分,老师一上课就出示课题,甚至前一天就让学生预习并完成了该课的导学案,那么在探究活动中问“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就有点明知故问(课堂实录:学生还没动手实验操作,就齐刷刷回答“是椭圆”),失去探究的意义。是不是每节课都有必要让学生预习呢?我觉得不尽然,如这节探究性课大可不必,学生预习了,就像猜谜语时事先知道答案,就失去兴趣。为此,在三位老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同年级备课组经过探讨研究,重新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导入,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仅供探讨。

一、研读教材,设计课题书写时机

重新研读教材,教材设计的教学过程条理十分清晰。教材因为章节排版需要,课题出现在章节的最优先位置是理所当然的。在教学过程中大可不必先写课题,等探究结果出来后,再书写本节课题——“椭圆”,点出本节学习内容后,自然会想知道它的方程是什么,再接着写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样课题的书写不会有突兀感,也让学生有自己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二、类比导入,做好知识铺垫

分析教材“探究活动”内容,椭圆与圆的知识关联度最高,采用类比导入比较恰当。由圆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导入新课,不仅复习旧知识,而且在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联系思维,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新知识理解和掌握,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为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重新创设问题情境,以“牛吃草”为例,先得出圆的图形、定义,指出由定义发明的画圆工具——圆规,复习“曲线方程得出的步骤”,进而得出圆的方程。这一系列环节为椭圆的图形、定义、方程得出,诱导学生思考、探究设计画椭圆的工具等做充足的准备。

三、完成设计,课堂实践

教学设计完成后,在自己任教班级进行实践:

课堂开始,课题先不写,也不要求学生预习,讲授新课时不让学生翻看课本(也可避免听课分心)。先创设问题情境(幻灯片展示):“有位放牛娃,一大早牵只小牛犊去放牛,到了一块平整的草地,在地上打个木桩,套上牵牛绳就忙其他事去了。等到他回来时,发现小牛把它能够得着的草都吃光了,请问:被小牛吃光的草的草地的轮廓是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圆”,接着复习如何归纳圆的定义,得出圆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常数)的点的轨迹。提问学生:“根据圆的定义,我们如何设计画圆的工具?”得出圆规的工作原理。接着复习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建系设点—写出点集—列出方程—化简方程—检验,求出圆的方程。这样设计是借助已有知识准备获取新知。

接下来提问学生(幻灯片展示):“这位放牛娃,第二天一大早又牵这只小牛犊去放牛,到了一块新的平整的草地,这回他觉得一个木桩栓不牢,在地上打两木桩(有间距,幻灯片图示),套上绳(绳呈圈状把两木桩都套圈内)就忙其他事去了。等到他回来时,发现小牛把它能够得着的草也都吃光了,请问:这回被小牛吃光的草的草地的轮廓是什么图形?”学生由于没事先准备,没有出现齐刷刷回答“是椭圆”的一幕,而是沉浸在思考中。这时,让学生动手进行课本探究试验活动,得出椭圆图形,引导归纳移动的笔尖满足的几何条件,类比圆的定义,引导学生归纳说出椭圆的定义(此时,绳长的情况与教材有所不同,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适时提问:“你能根据定义制作出画椭圆的工具么?”并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动手制作。接着,类比圆的方程得出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此时,写上本节课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创造知识的成就感,而且对相关知识及运算印象深刻。

四、教后反思,整理总结

改进后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牢牢牵引,从圆的图形形成直到椭圆方程得出,各环节紧密相扣,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反思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部分教师营造一种贴切实际的探究背景,使探究学习呈现趣味性,找准思维引导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创造出良好的探究环境。学生通过类比,自主得出椭圆的定义和推导出椭圆的方程,是教学的最大亮点,效果大大好于预期,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示,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个案例,提醒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改进,相信学生的潜能,坚持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琢磨教育教学方法,走素质教育之路,并努力完善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笔尖椭圆课题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寻找笔尖上的少年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深情笔尖下的西部惊叹曲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笔尖上的“京味儿”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