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戏曲描写的艺术功能与文献价值
2017-02-13李成常世荣
李成 常世荣
摘 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生活场景之中的戏曲习俗与资料,描绘了当时戏曲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与表现主旨均有重要的文学作用;对戏曲的描述是清代戏曲发展的重要佐证材料,又具有戏曲文献价值,对研究当时戏曲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 戏曲描写 文学价值 文献价值 民俗功能
《儒林外史》共56回,若不论第37回泰伯祠大祭中戏班子司乐的情节,涉及戏曲的篇目共26回,近半篇章都有戏曲描写。
一、小说中戏曲描写的文学价值
小说中有7回点出具体的戏曲名称,加上《加官》《张仙送子》之类的短剧,共有13个剧目。具体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一)代替语言 第2回周进点梁灏戏,梁灏八十岁中状元,他的学生却是十七八岁中的状元;周进在顾老相公家教书,顾老相公听到戏文便知周进在“替他儿子发兆”。周进借用戏文代替语言上的祝福,委婉含蓄又不落窠臼,比直白的话语更令人欣喜,耐人寻味。
(二)暗示内心 第20回匡超人提及《琵琶记》中蔡伯喈得状元后抛妻入赘牛相府,暗示他想弃妻娶给谏的外甥女。第30回莫愁湖盛会,杜慎卿等人点评六七十个唱旦角的戏子,列出剧目有5种:《请宴》写孙飞虎退兵后,红娘请张生赴宴;《窥醉》写谢素秋窥视赵汝州醉态;《借茶》写张文远借吃茶来挑逗阎婆惜;《刺虎》写宫人费贞娥假扮公主,被李自成赐予部下“一只虎”,新婚当夜费贞娥将“一只虎”灌醉杀害后自刎;《思凡》写小尼姑色空耐不住佛门孤寂,私自逃出尼姑庵。以上均与女色有关,作者以戏中人与事作比拟,内涵丰富,从侧面反映杜慎卿的品性和趣味。
(三)烘托气氛 第10回遽公孙入赘鲁编修家,婚庆当天唱堂会,提及《加官》《张仙送子》和《丰赠》。这些是婚庆时常有的戏曲,如《加官》和《张仙送子》分别表达了“加官进禄”“增加男丁”的愿望。《丰赠》出自《百顺记》,讲王曾中状元、其子中武状元、因功封三代,清代“凡宾筵吉席,无不演此剧”。这些剧目是对新人的祝福,烘托了喜庆气氛。
二、小说中塑造的戏曲从业者形象及文献价值
王国维考证上古及五代之戏曲:“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历朝历代都十分看低演员的身份,视其为下贱之人,在律法上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限制。元代“禁倡优盛服,许男子裹青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规定官员为妻子请封,若再醮的妻子为倡优则不许申请;官员频繁出入倡优之家还会获罪甚至罢职。明代规定倡优不得用貂裘,明清均规定倡优不得参加科举。《儒林外史》多角度描述了当时演员地位低下的生存状态。
作者通过直接与间接描写塑造演员形象,表现其社会地位低下。如通过描写演员衣着服饰与言行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清代服饰沿袭前代制式,《明史·舆服志》严格界定了皇室官员士子庶民的衣着服饰、室屋制度、器用。体现在《儒林外史》中主要有以下几次描述:第23回戏子行头经纪救了牛浦,给他瓦楞帽与布衣,是庶民衣着;第24回鲍文卿着“青衣小帽”见向知县,之后见唱老生的钱麻子“头戴高帽,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
鲍文卿道:“我方才远远看见你,只疑惑是那一位翰林、科、道老爷……像这衣服、靴子,不是我们行事的人可以穿得的。你穿这样衣裳,叫那读书的人穿甚么?”钱麻子道:“……南京这些乡绅人家寿诞或是喜事,我们只拿一副蜡烛去,他就要留我们坐着一桌吃饭。凭他甚么大官,他也只坐在下面。若遇同席有几个学里酸子,我眼角里,还不曾看见他哩!”鲍文卿道:“兄弟你说这样不安本分的话,岂但来生还做戏子,连变驴变马都是该的!”
二人的对话透露出不同等级的不同穿着,他们只能着青衣小帽,那些绸缎皂靴不是他们可以穿的;言行更需恭敬,否则便是不安本分。第27回鲍老太等人称管戏班子的鲍廷玺是武举人,骗王太太与他成亲。后来她发现鲍廷玺平日所戴的是瓦楞帽子,不是纱帽,心中存疑。由此可见演员装束与士子装束有很大差别。
小说还描述了他们的言行,如鲍文卿拜见向知县:
鲍文卿青衣小帽,走进宅门,双膝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跪在地下请老爷的安。向知县双手来扶,要同他叙礼。他道:“小的何等人,敢与老爷施礼!”……向知县拉他坐,他断然不敢坐。……鲍文卿道:“虽是老爷要格外抬举小的,但这个关系朝廷体统,小的断然不敢。”立着垂手回了几句话,退到廊下去了。向知县托家里亲戚出来陪,他也断不敢当。落座后,叫管家出来陪,他才欢喜了……次日,向知县备了席,摆在书房里,自己出来陪,斟酒来奉。他跪在地下,断不敢接酒;叫他坐,也到底不坐。向知县没奈何,只得把酒席发了下去,叫管家陪他吃了,他还上来谢赏……(向知县)封了五百两银子谢他。他一厘也不敢受,说道:“这是朝廷颁与老爷们的俸银,小的乃是贱人,怎敢用朝廷的银子?小的若领了这项银子去养家口,一定折死小的。大老爷天恩,留小的一条狗命。”
反映出当时礼法森严,等级分明。鲍文卿自比管家之类的奴仆,与知县同坐便是与朝廷体统相悖。也无怪鲍文卿自称“小的乃是贱人”。他过继落魄秀才之子,改名鲍廷玺,因鲍廷玺出身“正经人家”,不让学戏;第53回写明朝“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学戏的要么是继承祖业(鲍文卿),要么是出身贫贱的穷苦人,要么是罪人(前朝功臣)后代。对元代功臣之后的惩罚方式是没入乐籍,说明演员地位之卑微低贱。
除直接描写演员的服饰、言行,小说还通过他人言行侧面反映演员的生存状态:
第27回王太太得知鲍廷玺身份真相,怒气攻心而昏迷,醒后便神志不清。她所期望的武举人丈夫与实是管戏班子的丈夫落差太大,被刺激成了失心疯。
第32回杜少卿称鲍廷玺孝敬双亲:“这就可敬得很了。”娄太爷提鲍廷玺:“他做戏的,有甚么好人?”第46回众人得知莫愁湖盛会,笑称若杜慎卿为主考官会“目迷五色”;第47回描写纨绔子弟玩弄戏子之风。
从侧面映射出演员地位之低下,甚至在普通人心中无礼义廉耻的观念。《儒林外史》刻画了戏曲从业者卑微低贱而屈辱的生存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了解当时戏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生存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三、小说中戏曲的民俗功能
小说中对戏曲的详细描写较少,大多几笔带过,这些描述体现的是古代戏曲民俗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贯穿戏曲发展的各阶段。王国维提元代剧作家“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武林旧事》载宋孝宗于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观潮归来时:“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技艺。”是戏曲娱乐功能的体现。
《儒林外史》从民俗文化角度描写宴客、生日或婚宴时请戏班子唱堂会等戏曲习俗,如第3回范进搬新房、第24回薛乡绅生日、第25回杜府老太太做寿,均请了戏班子;第23回、第27回有做朝时演唱戏剧的描写;第26回王太太叙述送继女出嫁、唱戏吃酒一整夜,而第10回鲁编修招婿也请了戏班子。这些场景可证明当时戏曲的流行盛况,同时也表现了在婚宴或聚会时请戏班子唱戏助兴的习俗。
(二)戏曲与祭祀 诗歌、音乐和舞蹈是组成戏曲形式的基本因素。中国古典戏曲正式形成时间虽晚于其他文学样式,但戏曲萌芽可追溯到巫觋兴起的上古时期。祭祀时由尸的扮演者身着与神相似的衣物,“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曲之萌芽,已有存者焉。”《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描述早期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形态,所歌之乐与祭祀有关。而“周代乐官整理和创作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等乐舞,是由王室和贵族子弟演出,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以歌舞娱神的祭祀活动不断发展,宋代演戏与祭祀场所相连,王安石《相国寺启同天道场行香院观戏者》:
侏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
发展到后来,中原地区大部分神庙都有戏台建筑,借祭祀以演戏娱乐。《儒林外史》第42回请戏班子来谢神;第47回方家老太太因节孝入祠,方家请戏班子演戏,反映出清中叶时戏曲与祭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从上古发展演变而来的。
《儒林外史》中的戏曲资料对于揭示主题、塑造形象、展开情节有着重要的艺术功能;小说中的戏曲描写反映了戏曲的民俗功能,这些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了解当时戏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董康编.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二十五史(卷11)·元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 周密著.李小龙,赵锐评注.武林旧事(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中华书局编.吕氏春秋.诸子集成(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 王安石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临川先生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 者:李成,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常世荣,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