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2-13王莉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归属感满意度大学生

王莉娟��

摘要: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其的满意度是开展校园文化和管理的群众基础,是增强在校生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责任感的有效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校园文化满意度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内在联系,推测大学校园文化的满意度是一个潜在地对大学生归属感具有影响作用的先在变量;采用5点Likert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答复整理,运用数理统计中因子分析的方法,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量化的分析了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归属感;大学生;满意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2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21-05

校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的软实力,凝聚着师生深沉的精神追求,是高校的基因、血脉和传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归属感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是文化自觉的重要构成维度,因此研究校园文化与归属感的关系对于高校凝聚共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Waller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的,他定义校园文化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体现在每位同学身上,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即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对个体而言,是形成价值认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的要求,是青年个体自我成长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动力;对高等院校而言,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归属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有重要意义。所以,归属感形成无论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大学建设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量化的分析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探讨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满意度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内在关系

归属感(Belonging),或称隶属感,隶属。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二是佛洛姆(E.Fromm)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在接受并认可母校文化,形成对母校的依附和归属感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比较健全的心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有可能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大学生以母校为骄傲,学习兴趣浓烈,动力充足,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生活是学校归属感强的突出表现。反之,当大学生出现逃课、成绩不理想甚至无法毕业等现象,往往都与学校归属感弱相关。所有这些,也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学校及将来工作后的表现和发展。可见,学生归属感的培养是一项对学生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重要工作。

而学生满意度,不仅能发现影响学生满意与否的因素,还能了解学校的优势及薄弱环节所在,为及时改进和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绪、人际关系,价值选择、工作学习动机均产生影响作用。而这些是与大学生归属感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其中很多因素都潜在地表现出或者影响着大学生对待其学校的看法,也就是可以推测大学校园文化的满意度是一个潜在地对大学生归属感具有影响作用的先在变量。

二、影响归属感的校园文化因素评估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样,调查对象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学生,学年跨度为4年。发放的调查问卷共420,收回409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量为399份,问卷有效率为98.2%;样本中男生为其中男生为325名,约占总人数的81.5%,女生为68名,约占总人数的18.5%;学生干部70人,约占总人数的17.5%;党员33人,约占总人数的8.3%。

本文通过“学生对影响学生归属感的校园文化因素的赞同度”调查问卷,对校园文化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进行了样本采集。运用数理统计中因子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采用多变量大样本,该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

由于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比有可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这样就可以对综合指标根据专业知识和指标所反映的独特含义给予命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因子分析,该分析方法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相对少数的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即为因子。

本次调查问卷从11个方面调查校园文化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采用5分制打分方法,5分表示某项校园文化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最大,0分表示该项影响最小。调查数据的原始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KMO样本测度数值为0.747,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小于0.01,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进一步,计算11个相调查项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表中Que表示调查问卷中的调查项,序号如表1中顺序。

为了确定因子的数量,需要确定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总方差分解,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第一列为调查问题的序号。第二列至第四列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统计量。第二列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由于特征值中大于1的个数为4,所以可以确定选定因子数量为4;第三列为该特征值所占总体方差的比例,第四列为该特征值所占方差的累积比例。第五列为所选定的四个因子对应的负载平方和,第五列,第六列分别与第三列,第四列表示含义相同。表中数字显示,所选的四个因子的特征根揭示了总体方差的79.738%。

旋转后因子负载值表如表5所示。表中的负载数据显示因子1对调查项目中第1-3项有较大影响,反映的是校园文化中环境物质条件的情况,所以,可以定义为校园物质文化。因子2对调查项目中第4-5项有较大影响,反映的是校园文化中制定的规定条件的情况,所以,可以定义为校园制定文化。因子3,反映的是校园文化中校园精神共识的情况,可以定义为校园精神文化。因子4,反映的是校园生活中心理素质的情况,可以定义为素质型心理文化。

用各因子对应特征值与所有因子特征值之和的比值计算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结果如表6所示。本次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四个因子,对学生学校归属度影响可用下式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精神文化与学生归属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得出:学校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所有因素中影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这也为我们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应该是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素质心理型文化与学生归属感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其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程度相对与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在数值上相差近一半,但是这不能说明对素质心理型文化的建设掉以轻心。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与学生归属感之间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培养归属感的期望值较高。

三、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策略

大学生归属感是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内在存在和推动力。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越强,其认同度、参与意愿越强,大学生的活跃度、幸福感、创造力就越高。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学生对本校凝练的大学精神的领悟。“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契合于时代发展需要。要加强大学精神的领悟,首先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同步价值追求,把握好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使价值观在大学生各个层面中均形成巨大的思想共鸣和行为动力。其次,要做好融合教育,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使命责任教育等有机融合于大学精神教育中,讲清楚脉络、渊源和基本走向,形成合力彰显教育张力。再次,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改变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传统塑造方式,探索思想育人、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增强新媒体的运用,使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对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建构大学精神的认同。

二是发挥好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对精神文化的促进作用。物质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文化是承载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组织的体系。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两者的的思想内涵,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精神文化匹配。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归属感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者的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发挥两者的促进作用,首先就要充分发挥启迪和自我教育功能。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要贴近大学生精神发展实际,使其处处渗透教育因素,体现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突显育人功能。物质文化要使学校的环境与办学特色浑然一体凸显环境育人。制度文化要用德标准和行为尺度明确价值导向,赋予每个个体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道德角色期待,凸显德育功能。其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要体现相对稳定的动态升迁。要准确把握制度文化有约束性和稳定性特点,精神文化有激励性和创造性特点,紧随时代的步调和高校新的文化目标,适时地进行转型调整与创新升级,满足高校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

三是要注意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整合作用。校园文化载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包括物质载体、制度载体、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载体整合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政治方向,将文化信息储存于有形的硬件载体之中,使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大学风俗、精神思想不断动态体现。首先,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高校内在的发展战略高度,从其教学功能、科研功能、服务功能和引领与传承文化功能出发,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和办学理念。其次,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使其与彰显和创新文化传承功能的真正使命相吻合。三是创新文化载体,深化文化内涵。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重视物质文化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将大学文化活动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着眼于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学生期望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期望学校能及时,正确的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的整合,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机,提高校园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主观幸福感。使大学生将关注点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以个体为中心,转向更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融合,开始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更多的将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融入主观幸福感。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应激事件处理能力,增强自信力。通过教育传授应对方式和专项训练使高校大学生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它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多地积极主动地应对和解决面临的问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以平稳地度过心理危机。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从心理学的多元思维和正面激励的角度来激发正能量、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优秀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希镇,曹慧珍.判别分析和SPSS的使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7):3567-3571,3574.

[2]程样国,詹世友,王健清. 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23-228.

[3]苑申成.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多维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2011(10):34-36.

[4]孙涛,杜鹏东.统计软件SPSS在试卷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89-91.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归属感满意度大学生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