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的鉴定

2017-02-13高亚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传世古钱币真品

高亚康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亦随之增高,收藏成为许多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众多收藏品种当中,古代钱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其中清代钱币近几年尤为火热,但是仿品也随之增多,因为仿品永远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生的。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古泉收藏爱好者,小时候家里就有几枚清代钱币,从小拿在手上玩,耳濡目染。随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经常去古玩市场上逛,加之不断地研究、向别人请教,自己总结出了一套清代钱币鉴定的方法和要领。针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仿品,特将本人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各位泉友予以借鉴,擦亮眼睛,谨防打眼。

清代钱币从顺治开始,与之前钱币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钱背加了满文,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重要的一次历史变迁。清代钱币的鉴定与其他朝代的钱币鉴定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说穿口,在后文会详细解说。清代钱币的鉴定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制

清代的钱币延续了中国自秦代以来的“圆形方孔”的形制,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早期的顺治钱币除了年号不同外,与明代后期钱币几乎没有差异,相当一部分顺治通宝是光背,所以在民间有“早期清钱似明钱”的说法,当然,这里面也包括钱币的字体。

我们勉强把钱币的字体也归入到形制里面,仔细对比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时期钱币的字体,你就会发现,字体变得越来越趋向于规范化,最终在乾隆朝走向成熟与稳定,如果对比钱背的满文将会体会更深。如图1~图5,图1顺治通宝和图2康熙通宝无论汉文还是满文,字体均流畅自然,笔画藏头露尾,像手写一般;图3雍正通宝与前两者相比稍显呆板,字体流畅度不足,书法艺术性不如前两者;而图4和图5当中两枚乾隆通宝的字体艺术性,与图3雍正通宝相比稍微逊色,与图1图2相比则更显不足,满文尤甚。自乾隆朝开始,清代钱币的字体朝着规整化、严肃化发展,直至咸丰朝,各地钱局活跃、铸钱量大增,这种情况才稍有改观,甚至出现了“戴书”铁钱这种钱币中汉文书法艺术性、欣赏性相当高的钱币,但是,自乾隆朝开始的规整化、严肃化、略显呆板的字体,可以说影响了整个清朝中后期,在清朝中后期的铸币中出镜率相当高,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钱文字体的变化绝对不是偶然,与清代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掌握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并挖掘其出现的原因,对于清代钱币的鉴定尤为重要。市场上许多低劣的仿品,完全与真实的钱币背道而驰,掌握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对于那些低劣的仿品自然可以一眼认出了。

二、穿口

所谓穿口,就是指钱币中间的方孔。首先要弄清楚修穿是什么定义,修穿即是单枚钱币的穿口经过人为打磨修整以达到一定目的。翻砂铸钱在钱币取出之后用一根签子捅入一串钱币进行批量修整。纵观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历史及方法,修穿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直修穿”,二是“双面修穿”,三是“单面修穿”。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顺治早期,直修穿一直是主流的修穿方法。

由于清代钱币在对雕母“开金口”时出现了“单面修穿有坡度”的情况,用雕母翻铸母钱,母钱一般还要再进行“单面修穿”,然后再用母钱翻铸子钱,子钱就是普通的流通钱,子钱铸出来后一般还要对穿口有毛边、棱刺的子钱再进行一次“单面修穿”,所以直接导致清代普通流通钱币中穿口与之前朝代的钱币的穿口大有不同。所谓“单面修穿”,在清代钱币中就是指背面穿口修出坡度,为了便于理解,下文姑且称之为“背面修穿有坡度”。图6为清代钱币,我们从背面带有满文的一侧看,会看到正反两面穿口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坡度,这就是所谓的“单面修穿”后的结果。如果是侧面剖视图,那么图6中钱币的穿口将是一种“一侧高,一侧低”的状态;而图7宋代钱币中穿口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直上直下的状态,并没有明显的坡度,这就是“直修穿”。

清代钱币“背面修穿有坡度”出现的时间,从存世的实物上来分析,应该萌芽在顺治、发展在康熙、成熟在雍正、稳定在乾隆,乾隆之后一直延存了下来。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背面修穿有坡度、正面穿口开小决”“背面修穿有坡度、正反面都开小决”“背面既修坡度又开小决,正面穿口无变化”,这三种也是清代钱币中修穿的工艺手法。从实物上分析,这三种修穿的手法在清代钱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乾隆朝,并在乾隆朝已经达到成熟而且广泛应用,往后各个时期都存在以上至少一种修穿手法。“背面修穿有坡度”在清代钱币中继顺治早期直修穿后出现的最早,而后才是开小决,开小决只是“背面修穿有坡度”的辅助,简单的理解就是可以没有开小决,但一定存在“背面修穿有坡度”。如图8所示,开小决就是在穿口的四个角上各开一个小口儿。

以上四种修穿方法之所以在普通官铸小平钱币中的出现,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母钱。总之,笼统的说,母钱穿口什么样,普通子钱穿口就什么样。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乾隆之后所有的清代翻砂钱币都是背面修穿有坡度,私铸钱币、部分地方钱局铸币(比如新疆红钱)、清代后期比较薄的钱币及咸丰大钱排除在外,我们在这里只研究普通官铸小平钱币。另外在面世的清代后期的普通小平钱币中,比如光绪通宝,穿口常见有毛刺,这只是因为清代后期国力衰弱、生产力不足,做不到以前对刚翻铸出来的子钱进行穿口精修,加之钱币流通时间较短,磨损状况轻,所以才导致了部分后期钱币穿口出现毛刺,但是以上四种修穿手法中的其一还是能清晰地体现出来的。如图10所示,虽然穿口有毛刺,但是背面既修坡度又开小决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由于清代钱币在穿口上的特殊性,所以了解清代钱币穿口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对于鉴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上四种修穿手法在钱币中的应用,也可以增强了清代钱币在收藏过程中的观赏乐趣。

三、锈色(包浆)

钱币的锈色及包浆对于钱币的鉴定尤为重要,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民间作伪分子不断追求的目标,更是钱币收藏者不断学习的目标。清代钱币与之前朝代的钱币相比,由于距离现在时间较近,所以常见的多是黄亮传世品及黑漆古传世品,但是也有大量的清代钱币入土时间较长,加上所在土壤环境,形成了锈迹斑斑的样子。下面我们就从生坑钱币的锈色及传世钱币的包浆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钱币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如果后面埋在碱性土壤当中,碱性土壤中碱性物质与还原类物质,比如说有机物糖类等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从而呈现出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04)呈大红色,同时还会保留部分绿色的碱式硫酸铜,所以有的古钱币呈现出一种红绿绣,民间通常叫做“红斑绿绣”。不少作伪分子从红斑绿绣入手,开始伪造,对于这种伪造的红斑绿绣,鉴定时只需要抓住两个字——层次。从以上形成的机理上不难看出,红斑即氧化亚铜(cu2O),是绿绣即碱式硫酸铜进一步反应而生成的,所以氧化亚铜和碱式硫酸铜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分层,斜放钱币观察可以看到两者相接的部分有明显的层次感,如图9所示;而作伪的红斑绿绣氧化亚铜和碱式硫酸铜之间多杂乱无章,相接处没有层次感,这是鉴定时的一大要点,如图10所示。有的真品钱币红斑和绿绣之间的层次不是特别明显,鉴定时需要擦亮眼睛、仔细观察。

再说传世钱币的鉴定,传世钱币大致可分为传世黄亮和传世黑漆古两类。传世黄亮是存放在大气中自然氧化的钱币,呈现出古铜色,经长期把玩触摸的,表面色泽光亮,整体有一种非常“熟润”的感觉,如图11所示;没有经过长期把玩触摸的,也会呈现出铜的本质,但钱币整体光泽暗淡,如图12所示。无论是否经过把玩触摸,传世黄亮钱币的包浆均自然、不做作,地章一般呈黑色状态,而作伪的传世黄亮钱币包浆生硬,没有变化的美感,显得死板、生硬,如图13所示。传世黑漆古一般是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下而生成的,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似一种坚硬的黑色皮壳,用手用力搓不会出现变化,如图14所示。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伪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之所以钱币的锈色和包浆对于鉴定钱币是重要的,那是因为真品钱币的锈色和包浆是千百年自然反应而得来的,具有历史的积淀,最能直接反映钱币的保存状况。另外不同环境对钱币的影响差别是非常大的,因此不同地方出土的钱币锈色往往不一样,即使是传世钱币,也会因为钱币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可以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在古泉界“坑口论”十分盛行,许多泉友不断收集不同地方出土的钱币,并加以研究和欣赏,这也是一大乐事。

要想很好地利用锈色和包浆鉴定古钱币,并非一日之工,需要不断的观察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土的真品钱币,并细细揣摩,只有经手大量的真品钱币,才能对锈色和包浆的基本状态了如指掌,鉴定时才会成竹在胸。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老前辈对赝品钱币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需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必须通过日积月累的研究和观察。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知道钱币是假的呢,我往往都会说一句话:等你什么时候摸过的古钱币比摸过的人民币都多的时候,你自然就学会了。当然,我不是钱币鉴定大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钱币收藏爱好者。

现在市场上不少钱币作伪分子能够把古钱币的锈色和包浆做的很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形制、字体、穿口等诸多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多资深泉友为此打眼,我们称这类赝品钱币为“高仿”。锈色和包浆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知道,作伪技术更新的时间永远在人们掌握该作伪技术的时间之后,只有作伪的东西出现了,并且有人打了眼,人们才会注意这种钱币,并仔细研究总结规律,即为什么假。所以,要想练就一双好眼力,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深入市场,不断挖掘,只有经常去市场,才能及时了解市场上出现的新的作伪的钱币,否则当这种钱币出现时,卖家添油加醋把钱币的来历说得非常精彩,加之你鉴定水平不足,上当打眼是难免的,所以,古钱币鉴定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纸上谈兵。

四、声音

通过钱币的声音来判断钱币的真伪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方法,也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用手把钱币拿到适当的高度,松开手,任钱币做自由落体运动投向地面,听钱币和地面接触所发出的声音。如果声音柔和、悦耳、淳厚、喑哑、没有转音,则为真币;如果声音又尖又高,非常清脆,明显的刺耳的声音,则为假币。这是因为古钱币中主要含有铜、锡、铅、锌、镍等各种成分,经过长时间在土壤中的反应,哪怕是传世未曾入土的古钱币,其中含有的各类物质也会慢慢反应析出一部分,这样古钱币内部之间金属分子的排列密度会大大降低,不再是以前紧密的状态,掷地之后的声音就会发散出去,所以真品钱币在多年之后也就没有了原来的“火气”,声音变得柔和淳厚。要想掌握这种方法,需不断地听真品钱币和赝品钱币掷地的声音,心中明白什么是真品钱币的声音,什么是赝品钱币的声音。

当然,通过声音来判定钱币真假本身带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作伪分子直接用老铜来铸造,或者作伪多年并经过强烈腐蚀的钱币声音也会变得和真品钱币相差无异。作伪的老手会把新钱放在火上烧一下,烧过的钱,再放到桌上,发出的声音发哑,或者有意破坏钱体,敲碎一角,使之破裂,破损后的钱,也只会发出哑声,而且给人一种古旧的假象。所以,对于被火烧过的钱和破损有裂纹的钱,鉴定时要特别留神。此外,对于改刻的钱,因钱体本身是真的,鉴定时也不能单凭手感或音韵来判定。

所以建议把通过声音判断古钱币真伪这一项作为鉴定时的辅助手段,不能全权依赖声音,需要结合钱币的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五、铸造工艺

了解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对于鉴定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清代钱币的铸造采用的是翻砂法,开铸新钱之前,要先设计样钱上交中央,以待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按照样钱在铜饼上雕刻母钱,我们称之为“雕母”,然后用雕母翻铸母钱,母钱翻铸出来之后一般还要对母钱的穿口、字口、地章及各处流铜等进行精修,接下来才是用母钱翻铸子钱,即普通的流通钱币。而母钱的质量高低对于铸造子钱时的效率,尤其是子钱的质量几乎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整个铸造流程中对于母钱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般在精修的过程中会对母钱的字口进行精修,只有字口挺拔深峻,才不至于在拔砂的时候造成“刮砂”,这样才能提高铸造的效率。

了解这些之后,再来看市场上赝品钱币作伪的手段,就不难判断真假了。常见的赝品多是以存世的保存状况较好的真品子钱作为造假时的“母钱”进行拔砂,因此作伪出来的钱币一般会带有拔砂时使用的子钱上的流通痕迹,这就是所谓的“同模伤”,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另外由于作伪时用普通的子钱就行翻铸,铜液在冷却成型的过程中会发生回缩,所以利用“同模”作伪出来的钱币,会比真品子钱稍小。在清代真实的钱币铸造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常都会雕母大于母钱,母钱大于子钱,因为只有把会回缩的那部分提前加进去,才不至于导致子钱翻铸出来后比规定中的子钱的重量和直径变小,造成钱币减重。

另一方面,真品钱币是用字口挺拔深峻的母钱翻铸出来的,而赝品钱币大多是以子钱翻铸出来的,所以用子钱翻铸出来的赝品钱币在字口上不如真品子钱,利用翻砂法铸造钱币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减重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真实的铸造过程会雕母大于母钱、母钱大于子钱,利用真品母钱翻铸的真品子钱的字口本来就不如母钱,更何况再用子钱翻铸出来的伪币的字口呢!所以,市场上常见的赝品子钱在字口上不如真品子钱,赝品子钱字体臃肿无力,不够挺拔深峻,有一种松松垮垮、软软塌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体无神”。

当然,也有一部分赝品钱币对以上在铸造工艺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防范。比如用真品子钱翻铸时,适当改变铜液中各种成分的比重,以避免铜液在冷却成型的过程中造成回缩,对于这样的钱币,只要我们常看真品就不难看出。钱币中各种成分的比重,对于钱币的发色,也就是钱币铜质的色泽有决定性的作用,稍加改变,就会改变钱币在铸造出来之后的发色,比如图13赝品雍正通宝,钱体大小虽然和真品钱币无异,但是其铜质的色泽却和真品传世黄亮钱币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为了避免铜液回缩造成钱体比真品钱币小,而改变了钱币的成分比重。另外一种高超的作伪手段是用存世的真品母钱来进行拔砂,用老铜进行浇铸,这类钱币无论是在字口、色泽,还是钱体大小上,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高仿”,这就需要结合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还要加上自己玩古钱币的经验。

市场上也有很多赝品雕母、赝品母钱,对于雕母和母钱的鉴定手法,我们不做叙述,在这里只研究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

总之,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复杂多样,赝品也层出不穷,我们在鉴定时不能仅靠一种方法进行鉴定,既要看钱币的形制、穿口和锈,也要看钱币是否符合铸造工艺,字体是否“有神”,最好再听一下钱币的声音,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综合判断,不要妄下定论。要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位耐住性子,潜心钻研,多看多想,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多思考一下“为什么”。建议从普通的不怎么值钱的钱币入手,不要贪大,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研究钱币的同时,也用心去体会钱币上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等社会百态,这将是一种沉浸在历史当中所能带给人的独特的愉悦感。

以上为本人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老师予以批评指正,在此不胜感激。

猜你喜欢

传世古钱币真品
豆腐是怎么来的?
译者素质和翻译主体间性再谈
一刀传世 无处不充值
爷爷教孙写“人”字
花嫁良缘
画错的恶龙
画错的捕猎图
回归祖国的五牛图
古钱币被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