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聚奎等扮乞丐历艰险千里寻党

2017-02-13

晚晴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路军警卫员红四方面军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生死,但他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为党奉献一切并奋斗终生。部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这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与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这句话,李聚奎用毕生的实践去履行。尤其最能印证之的是: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迢迢行乞找党。

1926年9月李聚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彭德怀等影响下,毅然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为加强两军联系和交流,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参谋长,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由于张国焘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的任务;11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李聚奎与红九军军长王树声同红五军、红三十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这些战斗对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马家军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区悲壮失败,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红九军参谋长李聚奎率领300余人的部队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流离转徙,几天后,因缺水断粮而饥饿和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一个警卫员,警卫员也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警卫员委托给一家老乡,自己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开始了等待和瞅准时机设法寻找中央的迢迢征途。

此时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躯,更何况河西走廊距延安千里之遥……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座大山,沉甸甸透不过气来。但他给自己打下一剂强心针——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上刀山下火海,无论如何心中也无比坚定地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绝不能脱离党的队伍,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东山再起,继续为伟大理想奋斗!

李聚奎拄着一根棍子沿着祁连山麓艰难地向东行进。为避开敌人的搜查,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叫花子模样,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流亡中,李聚奎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在千里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

这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家骡马店里,同几个赶毛驴做生意的人同睡一条大炕。临睡前,这几人议论不休,说:“离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着一支军队,那些军队可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和老百姓……”李聚奎一听,立即振奋起来,凑过去问他们那是支什么样的军队。其中一人说:“听说是红军,是红二十八军一团的部队。”

两个多月了,这是李聚奎第一次听到关于红军的确切消息,他顿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聚奎便爬起来,匆匆赶往王家洼子。傍晚时分,到达王家洼子援西军指挥部,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与李聚奎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开国上将朱良才、开国大将王树声、开国中将欧阳毅,他们也是历尽艰险,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沿途乞讨终于到达延安,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

猜你喜欢

西路军警卫员红四方面军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水壶”和“仨锅”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紫桑葚
彭德怀喝茶:公私分明
陈毅拒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