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验教学中的提问
2017-02-13陈永祥
陈永祥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教学中的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一、问题从情境中来
提问首先要创设好实验的问题情景,当学生被问题的情景吸引,对实验感兴趣了,这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最大,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讨论了,问题的效果自然会好。例如: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情境:有没有烧过铜丝?会看到什么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了,再实验演示“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块铜片”当学生观察到铜丝变黑了,提出“这层黑色的物质是什么?”,这样在情境中去提出问题,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接近真相,实验效果自然就不成为问题了。
二、掌握好提问的“三度”
《学记》中有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其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就是说: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所以,教师课堂上首先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难易结合,面向全体,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作答,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够初步明确问题的思路或得出答案,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质疑。例如,某教师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②水为什么会倒吸入广口瓶?③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乍一看上去,这实验的问题不多,也突出了实验的重点,但实际课堂上,学生面对这3个问题,除了第一个比较容易得出答案,其余两个就绝大部分人不知如何下手了。其实如果结合教材设计的4个问题:空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瓶内出现什么现象?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松开止水夹你看到什么现象?再补充: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水会倒吸进入广口瓶?为什么只吸五分之一瓶?说明了什么?这样由3个问题变成7个问题,貌似问题多了一倍,但问题却是从易到难梯度上升的,对整个实验抽丝剥茧,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思考难度不大,能很快得到答案,学生也有兴趣、有信心去思考答案,实验的效果自然相对较好。其次,问题的频度和量度要适中。提出问题不要过于频繁,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做到张弛有度。中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在实验课中,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看”和“做”上,不会同时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完成之后,才会把注意力和思维转向问题,所以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开始叫学生回答或教师说出答案。
三、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提问应遵循灵活性原则,实验前设计好的问题有可能在实验中出现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地方,授课时与原教学设计有出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与预期不同,不同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不同等等,这些都考验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时调整问题,使问题更符合实际,让学生更有收获。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这要求授课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灵活运用。问题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和全体。问题的提出可以在实验之前一次性呈现;可以在实验中逐一提出,一步一步引导,一步一步渐进;也可以实验之后再提出。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中提出:为什么要先将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再熄灭酒精灯?这个问题往往学生回答的情况也是不够理想的,我们不妨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我们不妨学会逆向思考,假如我不这样做,会怎样?然后示范一下错误操作,通过事实让学生观察到倒吸现象,再追问:为什么会倒吸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再从物理热胀冷缩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然能够掌握“先移后熄”的必要性和原因了。
四、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实验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本实验的操作、现象、原理和拓展应用等进行提问,少问或不问与实验无关的问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的负担。其次,问题要适当加强开放性,即少问一些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定向性的问题,多问一些如“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你觉得还可以怎么样?“等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