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也能充满生命活力

2017-02-13单超

教育 2016年46期
关键词:活力师生数学

单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解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自身的生命活力。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自信:活力课堂的心理支柱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帮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自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自信是理想之帆,自信是成功之船。培尔辛说:“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的教育与评价。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从低起点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实际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探索新知识,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教师巡视时,优先帮助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提出希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表现着自己,作为教师,都应该想自己的学生得优秀一点,而每个学生希望老师给自己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心理素质培养。为了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教师尽可能“退居二线”,给学生走上讲坛,当一回“小老师”去表现自己的机会。

平等:活力课堂的根本保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的教师任务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引导者”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合作者”的任务是参与小组研究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师生对话,交流互动,必要的解疑、补充、讲述、总结、板书等。

在此就新老教材的教学而言:老教材的教学,重心是“教师教”。新教材教学重心是“学生学”。新教材的教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体验到平等、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其乐无比。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课,才能够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讨论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与往常一样,同学们争先发言。有一名学生非常胆小,想说又不敢说,笔者发现后,信任地朝他点点头,示意他发言。他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说:“我认为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把平行四边形的边拉直就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就成了正方形。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好像是爷爷,长方形好像是爸爸,正方形好像是儿子。”这位同学一说完,笔者立即表扬他,“你的发现太精彩了”,大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进步很快。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尤其是差生,需予以更多的关爱。笔者经常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用这样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你回答得真好”“成功了”“向你祝贺”“还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好吗?”……像这样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氛围:活力课堂的广阔舞台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后天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个性化行动,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换钱的过程,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方法:活力课堂的利兵锐器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

有人曾说: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笔者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生活:活力课堂的源头活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大有裨益。实践也证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首先,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其次,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充满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煽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其智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活力师生数学
活力
改制增添活力
麻辣师生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