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实践”
2017-02-13高喆
高喆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在阶段目标中把该要求凸显出来了。《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要紧扣《标准》“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综合性学习:
依托教材
依托教材,使综合性学习内容成为课文的有效延伸。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加工”——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教材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教师可以凭借教材中文本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优化课堂教学。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教师做主持人,邀请了五位学生当嘉宾,前两排的学生是现场观众,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和现场进行交流。全员调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书本、伙伴、老师的丰富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又如在执教《观潮》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任务大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在收集处理资料中讨论合作,在展示、交流、欣赏学习成果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最终问题达成解决,从而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整合学科
整合学科,让综合性学习搭建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要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如学习《说茶》一课,可让学生开展以下六种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茶史小灵通。收集有关茶的种类及中国名茶。第二,名茶脱口秀。学生所竞赛的形式说出各种名茶,比谁接得快,说得多,并评出“名茶脱口秀”。第三,茶掌故大王。看谁讲得清楚,看谁讲的故事精彩,吸引人,并评出“茶掌故大王”。第四,茶文鉴赏家。看谁背出的关于茶的诗歌多,通过朗读,看谁读得有节奏,有感情,有韵味,通过赏析,看谁能品出茶文的韵味,并评出“茶文鉴赏家”。第五,茶歌小百灵。赛唱关于茶的歌曲,看谁唱得好,并评出“茶歌小百灵”。第六,品评茶专家。在品了清茶,看了“茶画”,赏了“茶文”,听了“茶歌”之后,你想说什么,请你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感悟,并从语言、内容、意境等方面评出“品茶、说茶专家”。全体同学在课件配放的音乐下同唱《采茶曲》。本次活动,渗透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将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融入生活
融入生活,让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走向生活的窗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社会生活更是天宽地广。应该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觉得语文就在身边。如根据家乡特产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家乡特产做广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教师可根据本地盛产的有名水果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题为‘“正是桔熟飘香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写桔。组织学生到定塘镇桔子种植地区观察,描述家乡桔(写短文)。第二,画桔。为家乡桔子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第三,访桔。采访种植户,了解家乡桔子的生长周期及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第四,看桔。实地察看种植家乡桔子的环境及土壤,提出改良家乡桔子的建议(调查访问,小组汇报)。第五,致信。为了家乡桔子更香甜──致桔种植户的公开信(应用文)。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要有内容的综合,又要有能力的综合,活动步骤要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组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结合,才能为小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其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