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就是构建一幢牢固的教育大厦
2017-02-13郭立勇
郭立勇
办学就像在建设一幢教育大厦,管理中“营造主流文化,创建共同愿景”就是教育大厦的“长”;“架构课程结构,拓宽课程体系”就是教育大厦的“宽”;“强化校本研修,培育人才高地”就是教育大厦“高”。如果要让教育大厦的长更长、宽更宽、高更高,还要挖深根基,把握方向,让教育大厦向更高层面发展,就要确保发展的“深度”与“力度”,即“落实教育科研,促进持续发展”和“坚持力量整合,提升人格魅力”。
营造主流文化,创建共同愿景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面,主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浅层面,主要用制度文化强秩序;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面,用行动文化导行为;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面,学校以精神文化铸灵魂,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2005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正式提出把“为每一位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确立“让更多的人在更优越的环境中受到更全面优质的教育”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的可爱的世界人和永远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形成特有的育才校园文化,这就是育才的基因,“一两基因大于一吨教育”。
架构课程结构,拓宽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怎么样的人。育才基于学校“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的可爱的世界人和永远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了“新六艺”思想,建设“乐学园”课程。
学校根据孔子“六艺”分别提出“雅、美、体、毅、智、慧”育才的“新六艺”思想。根据学校“三会”培养目标,即会生活、会学生、会创造确立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分别指向“文雅、尚美、健康、勤劳、好学、聪慧”育才“新六艺”。学校根据校情构建以培育“新杭州人”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六艺·乐学园”课程体系,多维度构建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特色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六艺·乐学园”课程的分别是“文雅礼仪课程、品味艺术课程、阳光运动课程、生活自护课程、翰墨书香课程和探究实践课程”,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注重实践锻炼,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培养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实现德艺双修。
同时,学校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贴切新杭州人成长需要的有教育价值的教育内容,如“G20峰会主题队活动”“足尖上的运动”“杭州的桥”“e时代的未来生活”“家长义教”等特色课题活动,让孩子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形成“活”的教育资源。
强化校本研修,培育人才高地
这个“高度”,首先是校长志存高远,能够依据自身的优势占据教育的“制高点”。校长可能在某个方面并不是最内行的,但一个好校长绝对是一个内行的引领者,善于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促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
学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教师素质是关键。建设“人才高地”是学校近几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形成独特的“教师成长文化”,即“五项专业提升与六项行为修炼”。“五项专业提升”指“长远的专业规划、高超的专业技术、宽阔的专业视野、深思的专业研究、团结的专业共同体”;“六项行为修炼”是指“听、说、读、写、行、思”,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路径与发展标准。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还应熟悉新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助推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落实教育科研,促进持续发展
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引擎,科研兴师、科研兴校,通过科研活动以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优化学校发展,形成学校教育品牌。
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抓手。学校从小课题入手,把课题的研究和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边探索边实践边研究。学校根据实情,以“草根式”研究为主,如“流动人口家族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新杭州小公民多元家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书香班级的建设与阅读活动的实践”等。学校进行充分论证与指导,多层互动,辨明方向,并重视过程、展示推广。
坚持力量整合,提升人格魅力
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并确保发展的速度与强度,学校认为还要依靠多方的“力”来保驾护航。学校发展至少要依靠并把握好“五个力”,即“政府力量的支持,学术力量的支撑,市场力量的把握,教师力量的激发,家长力量的参与”。通过这些力量的整合与资源开发,拉近与社区、家长的距离,学校才能得到科学的发展。
学校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义工义教等活动,构建和谐的家校共同体,携手培育“新杭州人”。在学校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氛围下,教师也从专业成长走向精神成长。如学校每年开展“最美育才人”评选活动,通过“眼中精彩、心中赞美”撰写宣传优秀事迹,通过演讲,歌颂师德楷模,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就要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