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资 新征程
——2016年上海国资高峰论坛侧记
2017-02-13上海国资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 铮
新国资 新征程
——2016年上海国资高峰论坛侧记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 铮
2017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仍不免波谲云诡,许多变局亦会始料未及。但希望和机会恰存于其中
刚刚过去的一年,经济环境令人疑虑和焦灼。无论是经济格局、产业格局还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让人倍感陌生和不适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在持续。
但在这种大环境中,国企改革的战果却有惊喜之声。从中央层面来说,随着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完成,“十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央企加快了兼并重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紧试点,目前试点企业已达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更高达68%。
在2016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成绩依然独步其他地方,无论在建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战略投资者引进还是推行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方面几乎均占鳌头。
事实上,最近一年来,可以看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手法已显示其开始多路径和大尺度创新,显示上海国资改革利用资本市场手段娴熟,技术超群,其并乐于展现其所长。
2016年12月22日,由解放日报社、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共同举办“新国资·新征程——2016年上海国资高峰论坛”,各位专家学者与国有企业负责人畅谈国资国企改革与创新。
在此次论坛上,产融结合、国际化道路、员工持股与管理层激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与会者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国资国企改革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局面正逐渐形成,2017年值得市场耐心期待。
做主动改变者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此次论坛上表示, 2017年世界经济会显现出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挑战,但机遇亦存于其间。
他阐述,虽然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已过去8年,但全球经济恢复仍未见起色。按照IMF数据,2016年全球GDP增速仍只有3.1%,低于2009年以来平均增速,且全球商品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仅为GDP增速的一半,约为1.7%。这种现象已持续5年,而以往年度商品贸易的增长率总是GDP增速的1.5-2倍。
“不过,在这种现象背后,却看到了美国的出口增速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高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过去8年,世界经济低迷的背后,呈现出来的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程度造成的差异。否则我们不能解释在同样贸易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商品贸易量的增速高于新兴市场。”张燕生表示。
他进一步举例说,比如,从全球投资规模来看,尽管预见2017年甚至2018年都不会乐观,但对全球有效需求能够做出贡献的,比如绿地投资、新建投资等,对发达国家均是呈现出正增长,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则是负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要被全球低速或者全球低迷所迷惑。其实,努力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国家、地方和企业,现在的日子明显好于调整比较迟钝的国家、地方、企业。”张燕生总结。
市场多有预测,2017年,因结构调整效果差异,企业将出现显著分化。
优秀的国企是否已把握机会?
锚准“一带一路”
对于已“走出去”的国企来说,“一带一路”政策意义深远。
“过去我们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下一步需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对中国企业来说,形象地比喻是要从游击队转变成正规军。那么中国的企业是否具备在美国、欧洲、日本与全球跨国公司展开竞争的实力?相当部分企业实力其实是不具备的。不具备怎么办?其中一个策略是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去竞争趋势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完成调整和转型。”张燕生表示。
国企已经有所行动。
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童继生在此次论坛上表示,多年来积累的成熟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使得纺织业成为中国“走出去”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正处在消费能力的腾飞期,这给中国纺织企业带来了好机遇。
据介绍,上海纺织的战略,第一,集中优势,全国布局,海外发展。第二,战略布局,利用非洲原料亚洲加工中国集成全球销售。上海纺织计划用5年时间,在东南亚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建立5—10个贸易加工基地。
此前,上海纺织已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10亿美元在非洲苏丹建设新型纺织产业园,园区涵盖10万公顷棉花种植和30万纱锭产能。2016年7月,上海纺织成立了“6+6区域公司”,这是上海纺织集团实施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战略的有力举措。国内市场分为北方、南方、西南、华中、华东、新疆公司,境外则分别设立欧洲、非洲、拉美、美国、日本公司。
2016年12月22日,上海纺织旗下申达股份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英国公司IACG SA之ST&A业务相关资产,交易对价预估为3.108亿美元。公告显示,收购标的业务为软饰及声学元件,产品覆盖了美国与欧洲绝大多数的领先汽车品牌,包括通用汽车、宝马、戴姆勒、福特等。
上海纺织的国际化布局已全面铺开。
上海电气集团亦走在前列。
这一方面是迫于国内市场形势。
上海电气集团必须“走出去”寻找市场。而从全球市场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具市场空间。
据测算,“ 一带一路”覆盖国家总人口达到46亿,而绝大部分国家人均用电量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这些沿线国家人均用电量在2000—5000千万时,亦有很多国家在2000千万时以下,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则通常在5000—1万千瓦时。随着社会发展,当地本身具有加大电力投资的刚性需求。
上海电气集团必然深耕。
上海电气集团在这三方面均颇有斩获。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其利用产融结合优势,通过拓展电站、输配电、环保等成套工程业务,带动设备销售。比如总价约为30亿美元埃及汉纳维火电EPC项目;总价约为1.6亿美元的古巴生物质焚烧发电EPC项目等。目前,在海外电站建设工程中,上海电气集团足迹遍布巴基斯坦、印度、印尼、泰国、坦桑尼亚、伊朗、孟加拉国、伊拉克和博茨瓦纳等17个国家和地区;EPC/能源岛项目的总装机容量为72.2GW。EPC项目海外总装机容量为32GW。
在跨国并购方面,上海电气集团根据自身战略主动但不乏谨慎。董华介绍,“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以来,上海电气集团共完成了6项国际并购,包括并购意大利燃机安萨尔多40%股权,荷兰汽车紧固件企业内德史罗夫100%股权,瑞士危废处理企业CTU公司100%股权,德国风洞技术企业CFE公司100%股权;另有两家德国自动化技术企业并购在2016年刚完成,上海电气获得德国BAW公司全部股份和MANZ公司19.67%股权。
事实上,产融结合,放大资本杠杆是目前大多数国企所看重的。
融产结合
在上海国资系统企业中,上实集团的产融结合基因优质,亦由此作出表率。
上实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周军在论坛上表示,上海实业集团的产业是一直不断和持续地进行更新重组和变革。“上海实业独特的地方在于,我们是一家具有自我更新,自我重组,自我进化能力的投资型企业。”
上实集团善于资本运作已是业内公认,其善于收购兼并,尤其熟于海外融资。其目前的三大产业,医药、基建和地产无一不是通过融产结合方式形成。
比如在基建板块,上海实业集团通过境外融资、境内收购的方式,实现了高速公路、环境水务和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其中,环境水务发展更具代表性,从2010年2.15亿港元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起步到最近收购黑龙江水务企业龙江环保之后,其水务日处理能力合计将达1700万吨,跃居世界第6位,成为中国第二大水务集团。
“上海实业集团是少数能通过购并把两三个产业做到中国领先的企业。”周军介绍。
医药和地产莫不如此。
据了解,上实集团未来仍决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利用资本金融手段,兼并收购拓展自身业务。
“未来3—5年,上海实业集团将围绕融产结合、创新发展,深度资本化、再次国际化、拓展新边疆、聚焦大健康。”周军表示。
所谓再次国际化,意味着上海实业集团未来将在国际化方面有一些新举措,而拓展新边疆、聚焦大健康则代表着,上实集团旗下的医药产业和环境产业将面临更快升级和扩张。
上实集团发展路径已被市场同业视为样本。
市场认同,与其他地方国企比较,上海国资国企其实都更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和创新金融手法。比如,作为一家功能类的园区开发企业临港集团,相比其他竞争类产业企业,亦不遑多让。
临港集团认为,功能类企业的身份并不妨碍自身建立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其于2015年6月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上海临港园区开发基金;2015年11月,临港集团旗下园区资产成功借壳上市,实现竞争类“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目标,并且承诺将持续注入核心竞争类园区资产。最近,其正建设两支产业投资基金。
“第一支作为母基金,我们正在筛选相关专业团队,实现以投资促进招商,以招商服务投资良性互动。同时组建产业并购基金,为相关园区企业服务。”临港集团副总裁翁恺宁在论坛上表示。
临港集团的资本运作正持续扩张,临港集团希望把园区运营和产业投资结合起来,打通国内外金融资源,在已有的园区开发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小贷公司基础上,成立以园区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临港金控平台。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临港集团将坚持以土地和资金为生命线,开展多渠道融资、制度化投资,建立跨境投融资双向拓展平台,集聚国内外优秀的股权投资资产管理机构。
科创中心建设的国企角色
2016年,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上海国企角色更加举足轻重。
比如,临港集团负责开发的临港地区和漕河泾地区被上海市委确定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2016年6月,临港产业区被确定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
“承担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重要承载区的建设,对临港集团推动产业转型和园区转型提出更高要求,也成为集团转型发展新动力。”翁恺宁表示。
他介绍,未来临港产业区将代表上海科创中心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最关键的,我们将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布局,比如会支持条件好,影响力大的企业,推动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化车间。并利用已有的优势,高度重视标杆性龙头性项目落地示范,进一步形成产业群规模。”翁恺宁介绍。
另一方面,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仍然离不开资本之手。
“服务上海的创新创业事业,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是上海科创集团的中心工作。”上海科创集团总经理沈伟国在论坛上表示。
上海科创集团于2014年整合上海科投和上海创投成立,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
“我们目前形成了4个业务框架,即上海市引导基金投资管理平台、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出资管理平台、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沈伟国介绍。
他介绍了四大业务平台的操作路径。
“比如,我们作为引导基金投资管理平台,运作模式是‘风险投资母基金+股权投资母基金+专项基金’,这种模式能让我们吸引到全球投资团队,投身科创事业。”沈伟国介绍。
据了解,目前,其作为引导基金,上海科创集团已对50只基金承诺出资50亿元,基金总规模达260亿元,投资规模放大5倍,并引进了42个基金投资团队,共计投资590余家企业,战新产业占比达到99.27%,早期、早中期项目占比9 0.4 6%。“对引导基金参与或支持的投资基金来说,我们的投资方向有明确要求,要投向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要求围绕信息技术、围绕生物医药技术,围绕节能环保技术,围绕新材料技术,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等。同时,我们对投资的阶段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招募的投资团队多投资种子期和早中期。当然,成熟企业也会适当跟进。我们的引导基金运作已有多年实践,应该说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做法。”沈伟国表示。
与引导基金投资管理平台一脉相承,上海科创集团严格恪守其他三大平台定位。比如在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平台建设上,上海科创集团不仅重点聚焦早中期项目,且积极投资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已有多个项目挂牌上市。“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海外等公开市场上市企业近100家。”沈伟国介绍。
展望2017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仍不免波谲云诡,许多变局亦会始料未及。但希望和机会恰存于其中。国资国企惟有不断深入改革方能突破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