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特色办学浅识
2017-02-13ZhangJie
张 杰/Zhang Jie
关于特色办学的话题,学界与教育界已有诸多讨论。湖北美术学院在特色办学这条路上走得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的历史时期,许多高校面对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所谓特色办学,既可以说是在面对新形势时的必要应对,也是在努力解决新问题时的主动求变之举。特色办学的关键在哪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挥自身优势,避开自身的劣势,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化自身的劣势为优势,实现正值和负值的转化。
一、特色办学的前提条件
谈到特色办学,离不开几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特色办学一定是在尊重一般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的特色办学;一定是建立在对大的办学环境、自身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对象的深入认识前提之下的特色办学;一定是建立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既有基础之上的特色办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定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要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妄加变革。一方面要防止大而空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谈。建立在地域文化这一办学大环境、自身办学条件以及地域生源的了解程度等基础上的特色办学的方向性设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寻求特色办学之路能够走多远。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楚美术有着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延续至今。从这个角度而言,湖北美术学院在研究生与博士生阶段开设楚美术研究方向的课程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但如何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渗透到特色办学的具体实践之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要重视对学校校史校风和师资队伍的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校,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曾涌现过一大批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师长前辈,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创造过现象级的地域美术景观。如何通过对学校人文积淀的追溯重新确立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定位,这对我们今天的特色办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关注特色办学对象
特色办学必须考虑学校的生源问题。离开了对学校生源心理状态、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考察,我们的特色办学只能成为无的放矢的空话。在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如今的艺术专业考生不要说和二十年前的学生,就算是与十几年前的考生相比都有很大差别。今天的考生大都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再加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无论是文化积淀还是专业基础方面都呈现出普遍偏弱的态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阶段过于偏重学生刻画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形成影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一大障碍。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基础薄弱反而具备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转化为优势的可能。
二、特色办学与创造力的培养
谈到特色办学,就不能不提到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表现最为突出,不独美术院校如此。创造力的培养在艺术领域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作为美术专业院校,我们所谈的创造力和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创造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而言,其基本规律却无疑是一致的:即给予创造者足够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既有的表达习惯。在这个环节上,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将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模式。这些年来,湖北美术学院基础课部在教学改革方面动了很多脑筋,费了很大力气,就是希望我们的基础教学工作可以立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来展开特色办学实践。秉持这一办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础课部教师勇于突破传统示范式教学,设置图式语言等相关课程,建立通识艺术课程研究体系,构建艺术教育的基础平台,旨在激活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突破艺术语言探索的瓶颈,鼓励学生进行材料和手法上的跨界实验,多维度训练其感性及直觉判断能力,进而激发学生造型思维的创新及拓展,全面发掘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此外,基础课部还通过架构新媒体教学模式,鼓励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力求在大一入学的新生中,以发散性的自由的教学模式,扭转其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僵化思维和固化的艺术创作模式。
三、特色办学与艺术语境的关系
艺术语境的变化,是特色办学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发展到现代、后现代以来,不仅各种新材料、新媒体的艺术实践正在深刻影响着传统意义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固有格局,就连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正日趋模糊。艺术门类的跨界现象与日趋综合的态势也愈益彰显。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一方面带来了语言的开放化姿态,另一方面也将艺术家选取语言表达方式的自由限度推向极致,而某种特定语言元素为某一学科门类所独断的现象基本宣告结束。我们在这种全新的艺术语境下来讨论特色办学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到这种大的艺术语境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湖北美术学院基础课部在特色办学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打破各种材料和语言界限,将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视作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除此之外,基础课部也强烈呼吁各兄弟院系能够开放专业壁垒,多一些开诚布公的对话,少一些专业本位主义的自闭。这对于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增加其艺术素养,甚至反过来促进其本专业的学习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基于这种考虑,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促进选修课的改革与深化,让选修课含金量更高,以选修课的形式将各专业系部最富特色的教学内容和创作理念更好地与兄弟系部分享。选修课应成为系部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不是学生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而在大学学习阶段所做的可有可无的点缀。二是鼓励各系部多举办一些与本专业学生无关的美术展赛,并就展赛展开学术沙龙、艺术工作坊、学术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增进不同专业系部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目前的学生毕业创作情况来看,这种跨学科、多专业门类的交叉正在日益显露,可能以后还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鼓励这些特色办学中的教学尝试,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语境。
四、特色办学与艺术实践
学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艺术实践是高等学校特色办学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教学实践在很多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都处于长期被忽视的位置,而艺术院校虽然设置有艺术实践课程,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够。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就长期生长在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当中,和社会缺乏接触。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多毕业生刚踏入社会时普遍都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的学习环境有关。学生看待社会的理想化、片面化倾向表现突出。我们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大都是以采风的形式展开的,根本收不到真正的实效。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学校可以系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应与学科设置的各专业方向密切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社会实践课程也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创作和就业产生良性的互动影响。学校也可以在学生假期期间,设置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课题,并要求相当篇幅的实践论文或报告,促使其自觉地投入社会实践。有人说:“能不能毕业是学校的事,能不能就业是社会的事。”其实不然。对于学校而言,一个开放的包容的高等院校既有责任为社会培养有专业素养的、合格的毕业生,也有义务让学生做好踏入社会、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我们应该和社会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尤其是美术院校的特色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基础课程,更应立足于尊重教学规律、培养创造力、适应艺术语境、重视社会实践这几个方面,对特色办学道路进行有益探索,力争使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