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2017-02-13姚毅萱

音乐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材音乐

■姚毅萱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

随着大众文化快速成长,人们对流行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理性,流行音乐演唱作为一个专业,在国内各类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美声、民族唱法几呈鼎足而立之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拟针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本科教材的建设、中外相关教材的现状,从教材体系、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思考。笔者认为,这类教材应立足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特色性的编写方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满足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与课程体系相协调,以更好地符合本科教学的任务要求。

一、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材体系构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本科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体系不尽健全、专业基础课沿用传统音乐基础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不使用教材而完全凭教师的教学经验随堂教学等问题。同时,其他辅助类课程又显得有些各行其是、缺少针对性,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比如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专业辅助教学内容与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三个层次之间有脱节之嫌等。这会让流行音乐学科体系的内容模糊,概念和学科特点不够清晰。

当然,国内有关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教材已有不少初具成效之作。其中,市面上常见的直接针对流行音乐演唱的有:付林主编《流行声乐演唱教材》;郭鹏、吴寒冰主编《音乐剧与流行演唱实用教材》;尤静波主编《流行演唱分级训练教材:中国作品》、《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杨士春主编《通俗歌曲演唱教程·外国作品》;徐元勇著《通俗歌曲演唱教程》;姚毅萱著《声乐演唱·流行篇》;等等。另外,相关的周边教材还有尤静波主编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以及一些零散的《合音演唱训练教程》、《流行音乐节奏训练》、《流行合音演唱训练》、《通俗歌曲演唱技巧》、《通俗唱法入门一学通》、《流行音乐节奏系列教程》等。不过,这些教材多以文字呈现,多延续传统唱法的特征,对流行音乐的属性和规律虽有体现但还有深入的空间,且没有形成教材体系,很多正式出版的教材是以歌曲汇编成册的形式呈现的,教材形式和内容相对依旧比较单一和集中,而对流行音乐风格、历史、美学甚至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少有涉足。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即便是在作为当代流行音乐发源地的欧美国家也是十分普遍的。例如,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流行音乐学府之一,其流行音乐演唱方面的教材只有《当代流行歌手技能训练》、《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巧基础》、《歌手秘笈:演出、试音与排练》以及一套内部教材《视唱练耳训练》。当然,这也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教学风格有关。该校与我国的类似院校相比,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学生多以“慕课”(MOOC)的形式在老师的辅导下组织合奏、组合、风格等方面的训练,理论课程和学术课程不多,应该说与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让话题回到我国。我国相关院校的专业目前没有催生出流行音乐演唱教材体系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是当前高等院校师资的中坚力量普遍来自传统形式的音乐专业,无论是流行音乐演唱的演唱理念还是理论依托,都缺乏历史梳理和建立。另外,当前学界普遍对传统音乐研究投入较多,而对流行音乐的研究较少,有人还对流行音乐存在一定的偏见。

教材是学科规范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献。教师依托教材,不仅能完整体现教学内容、教学规范,还能指导教学大纲和教案的修订,而且便于把控教学进度。另外,教材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流行演唱专业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中,专业教材举足轻重。可以说,没有一套体现专业特点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就基本是一句空话。而教材的建设无疑需要相关教师付出大量心血,需要对学科有全面思考,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国内外同行业标准,而且要兼顾专业之间的横向融合。教材编撰过程既凝聚教师智慧,又激发教师创造力,促进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将对教师的自我塑造、知识更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流行音乐演唱离不开展现平台,实践教学举足轻重;实践教学又离不开理论支撑,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持续发展,比拼的就是文化高度。所以,理论教学不可或缺,与实践骨肉相连,无法割裂。笔者通过多年教学,深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其重中之重就是要建设一套互为关联、行之有效的流行音乐演唱教材体系。

二、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材体系构建的支撑系统

要厘清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材体系的框架,首先要确定流行音乐演唱人才的定位。经过高等教育的流行音乐演唱人才,是以专业高度(如在大赛中获奖)来衡量,还是以有文化、高素质、一专多能来判定,直接左右着高等院校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人才培养定位清晰,教材选择也随之清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和技校教育有质的不同:技校更强调专长,由专业能力高低衡量教学质量;而高等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能很好地演唱几首歌并获奖不等于人才的全部,奖杯虽是歌手的光环,但若不想让光环转瞬即逝,歌手本身就不能黯然失色,需要让自己的专业高度和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成正比。所以,高等教育应以让学生在某一领域既有高度又平衡发展为目标。依据上述观点,流行音乐演唱教材体系的轮廓就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应立足于三个层面展开教材研发:专业技能、专业基础、专业综合。三者的关系是依次被包含的关系。

专业技能系列教材针对的是专业核心内容,体现专业实质、技能技巧和水准,内容包括声乐技能练习、专业演唱、舞台演唱、录音实践、演唱组合、流行舞蹈、乐队合作等。专业基础系列教材为专业人士应该掌握的基础内容,包含体态律动、器乐演奏、流行节奏训练、歌曲写作、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技法概论、流行音乐概论、流行音乐史、流行和声、流行曲式分析等,这些课程是演唱技能的依托,是夯实专业技能的前提。专业综合系列教材为专业的辐射内容,涉及音乐心理学、流行音乐美学、音乐评论、当代音乐思潮等形而上思考,以及舞台包装、个人经纪等与社会接轨的内容。三个教材系列中,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教材开发应围绕专业技能系列展开,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教材与教材之间要有有机联系,环环相扣、平衡衔接、互为补充,形成难度递进或彼此辅助的关系。

此外,流行音乐教育不能割裂音乐整体而设置通识教育,但可以从操作形式上实施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模式。这方面不妨以牛津大学的双课、三科专业模式为例。该模式为英国学生提供了宽广的、综合化的知识基础,突破了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藩篱,建构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既解决了知识分化带来的专业教育问题,也满足了自由教育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需求。

三、流行音乐演唱教材体系构建实施的路径

笔者记得怀特海指出过,没有哪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他认为,为了普通的教育目的而学习的学科,其实就是专门学科。他这样说,其实就是认为不能把“无缝”的学问割裂开来。目前,欧洲的大学基本都追求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笔者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尝试探索以下实施路径。

第一,专业技能系列教材应有明确的阶段标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其中,初级阶段教材重点体现的是:探索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和感受,并用乐章、舞蹈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进行表达;有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改进;分析和比较声音的不同;在多声部的歌唱中提高歌唱技巧水平和音乐表现力水准,同时有意识地在不同场馆面对不同类型的观众进行练习、排练和演唱,并在团体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做出不同的贡献。而高级阶段教材重点体现的是:在特定用途中,音乐是如何被使用的;音高、音长、力度、速度、音色、结构等这些音乐元素是如何在音乐结构中组合起来的,如何用于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效果;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对音乐的创作、演唱和闻知的方式产生影响的;识别音乐元素、设备、音调和结构的表现力作用;识别用来选择音乐风格、流派、传统的资源、惯例、流程;识别语境影响对音乐的创作、演唱和闻知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演唱技能教材为例,要体现对音准、节奏、速度、音色、气息、强弱、发声器官、语言、装饰音、风格、情感、调性和声(和弦)、生命灵魂的感觉阐述。例如:包含细微而灵敏的音准感,包括装饰音;有准确而稳定的节拍感,对不同节拍和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有复杂和复合的节奏感,包括力度与速度的转折、过渡和变化;有单一及混合的音色感;有复杂而内在的和声感;对音乐整体及局部的结构感;对音乐有生动而丰富的形象感;对音乐有感性及意境的想象感,包括情绪、气氛、气质、性格、环境及再造想象等。换言之,高级阶段教材内容应让学生具备的能力是:根据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改变乐思,精炼并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音乐作品;分析评价和比较音乐片段,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音乐记忆进行思想和感受的交流,并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专业基础系列教材同样需要较多的改进。目前的专业基础教材普遍沿用传统的音乐教材,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中国音乐史、音乐学、和声等。这些传统的音乐教材内容宏大,理论体系健全,对流行音乐演唱本科生专业素养的确立确实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无论理念、风格还是内容,都建立在古典音乐基础上,鲜有涉猎流行音乐,对日益变化的流行音乐而言,其感悟功能有缺失之忧,不利于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的乐感、乐思、节奏型等的培养。教学中,古典音乐内容和风格与专业技能教学可能脱节,学生在打基础的阶段无法深入感受流行音乐的属性特点的话,就容易混淆概念并留下延续性的缺陷。由此,专业基础系列教材应更侧重于将音高、音长、力度、速度、音色和结构等这些音乐元素在简单的音乐结构中组合起来,并使之富有表现力,以及声音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被运用的,声音在被创造、被运用的符号和标识中是如何被描述的。具体的教材建设首先要强调流行音乐的属性,重在表现流行音乐乐感和乐识,要体现流行音调表象能力(即流行旋律及和声)、流行节奏表象能力(即速度与拍子)及流行音乐感受能力(即分句、平衡和风格),以及流行属性的音高辨别、音程辨别、拍子辨别、大小调辨别、调性中心的感知、聆听视谱辨别、音高识别、乐音及旋律识别等,并具备更高层级的音乐技能(音乐风格、听视辨别、和弦识别、终止识别),同时还要关注音乐的横向和纵向积淀,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及详细形成背景,对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流行音乐风格种类有较好的认知,为提高“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能力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第三,专业综合系列教材的出发点是包含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以及演唱专业的延伸课程,目的在于提供更丰富的思考视角,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个系列可以包含重在体现理念的流行音乐美学、流行音乐评论、当代音乐思潮、音乐心理、音乐社会学,也可包含跨学科的其他内容,如音乐传播、音乐经纪学等与社会和市场密切接轨的领域。总之,专业综合系列教材是多维度的,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选择空间。

第四,所有教材的内容应该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宏观潮流,结合当代科技手段,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流行音乐演唱教材不仅可以强调对发声基础的生理阐述,还可从心理、美学、历史等方面全面阐述流行音乐演唱应具备的观念、意味和形式。教材中,不仅可以用文字、图片及谱例的形式把知识传达给读者,还可以运用音频或视频的形式从侧面加强对历史、社会、美学、经济和音乐形成的关系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用演唱的形式参与其中,运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在理性层面做梳理。

第五,教材内容应突出流行音乐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历史线条等,对流行 音乐的语言、声调、情绪、留白等具有中华传统审美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尽量使之在教材中得以凸显。另外应将情境学习、协作学习、会话学习、意义学习等学习观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加大实践课程内容所占比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编写时,不妨占用更大的篇幅去提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引导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以发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六,教材内容应该体现学科前沿和时尚。流行音乐本来就是时代的音乐,它的思想、形式、内容、技法等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变化迅捷。以流行演唱技能为例,当前的演唱特征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和技法特点。因此,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材内容应当至多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调整,成为常写常新的教材。

流行音乐演唱本科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教给学生成长的能力、自我突破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技能上,而且也表现在心理上、智力上。这个领域的高等教育,不应当满足于培养一个善于唱歌的人,更应该从提升演唱者的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培养能在演唱领域独树一帜,并能将各种知识理性地梳理起来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独立思考且平衡发展的人。因此,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也应当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突出体现训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并能融合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笔者相信相关的教材建设在未来的本科教学中会越来越重要。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教材音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