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览,卖画还是学术
——商业画展泛滥现象评析

2017-02-13陈是吾

中国画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卖画巴扎主题性

前因后果

“库车县每星期有七个大巴扎。

库车的物产,大多半就装在那些毛驴车上,不停地在全县转。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从一个巴扎到另一个巴扎,把驴蹄子都跑短了。

一筐半生西红柿,转遍七个巴扎回来,就彻底红透了,价格却由原先每斤一块掉到七毛。

半麻袋黄瓜,转上三个巴扎卖不完,剩下的只能喂驴了。

熟透的杏子,一两个巴扎卖不出去,全烂在筐里。”

因为写这点文字,不由想起了刘亮程《在新疆》中的这段描述。这好像是在说现在的画家,像艺人走穴一样,不停地在各地赶场子卖画。

“商业”展与“学术”展,好像是近年才有的说法。要称“学术”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卖画展—他们把这叫做“商业展”,以示区别与高级。

那么,在没有商业展的年代里,是不是都是“学术”展?好像也没有“学术”这一说。

那时的画展都是主旋律与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但好像到现在,这类展览也没有称“学术”的。

那么,是不是不是主旋律-重大题材展主题性创作,又是不卖的,就是学术展?

是不是,不论卖不卖,加个“学术”研讨会或者加个“学术”主持,就“学术”了?

再说,“商业”展也没惹你“学术”—就像巴扎毛驴车上的西红柿和黄瓜。干吗你们非要用鄙视的口气说“这只是个商业展,卖画的”!

赵健雄认为:“商业不存在‘泛滥’,谁会嫌住宅近处多一个可供选择的超市?竞争结果对消费者而言,必然是更好的服务、更适宜的价格、更多的方便。”但他还是说:“艺术是多么美丽与有价值的人类产品!在讨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却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与现象,不能不感到遗憾”。

郑利权认为:“当大多数书画家迫不急待地冲入市场、大办商业展览、在艺术市场中如鱼得水的时候,画坛正呼唤少数有远见‘沉潜书斋’的艺术家,静静等待他们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曹增节认为:“盈利和牟利就一定会让艺术家迷失方向?学术性展览背后没有商业利益?这让人大惑不解。在学术性本身难以定义的情况下,限制商业展,只能让所谓的学术展更带上商业性。”

猜你喜欢

卖画巴扎主题性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青蛙卖画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贫生卖画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皇帝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