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看马洛与莎士比亚的犹太观(上)

2017-02-13

影剧新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洛马耳他威尼斯

李 江

从《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看马洛与莎士比亚的犹太观(上)

李 江

英国16世纪诗歌、戏剧的文学巨匠: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和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 1616) .前者被看作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或现代早期戏剧文学的先驱,后者被视为英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学的巅峰人物.尽管在英国数百年的戏剧文学研究史中,马洛对莎士比亚影响巨大,但仍有研究者偏爱于将他俩的个人生平、性格气质、作品的美学风格和思想特征等等作为比较研究的内容,而本文的重点是试图通过分析时代背景,解读作品《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及作品中的人物,透视马洛与莎士比亚犹太观之异同.

马洛和莎士比亚同属于一个时代:伊丽莎白时代(1559-1603).

这是一个宗教改革的时代.英国宗教受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影响,其改革始于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执政,1534年颁布的《至尊法案》.从此,英王亨利八世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统治者.英国所有教会不再听罗马教皇的指挥,将英格兰教会("安立甘宗")立为国教.但是继位后的玛丽一世(1553-1558在位),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通过血腥统治,在英国复辟罗马天主教势力,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势如水火.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初,致力于教派各宗和解.1549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会统一法案》,规定英国教会统一使用官方颁布的个人祈祷用的小型图书,并重立"安立甘宗"为英国国教,由于该宗各教会之间,无从属关系,英王仍为最高统治者,大主教只是名义领袖,只要不违圣经教义又兼各家之释说,皆为天主教和新教大多数所接受.女王本希望借此举措,一方面试图实现宗教和解,从而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打击那些天主教和新教的激进分子,对非国教徒处以残忍的酷刑,很多天主教士、判国者被处以极刑分尸弃市,处刑者的头颅就插在伦敦桥的杆子上.因此,伊丽莎白时代,即是女王致力于宗教和解、政局安定与神权王权相互纠缠的血腥暴力的统治时代.

这是一个探索世界的时代.1577年,"未知世界的盗窃大王"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受女王默许,开始他历史性的环球航海之行,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二次环球航行.一路上,德雷克率船袭击西班牙的商船,夺取他们从印加古国和新世界殖民地掠夺的财富.1580年,满载着从西班牙夺得的价值50万财富的商船返回英国时受到了英国民众空前的热烈欢迎.次年4月1日,伊丽莎白亲自前往泰晤士下游的德普特福德干船坞,登上德雷克的"金雌鹿"号,用宝剑亲自册封德雷克为爵士,赐绰号"我们的金色爵士".11年后,英国皇家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迈出了海上争霸的关键一步,而指挥官英国皇家海军上将正是昔日的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此外,各国许多股份贸易公司也纷纷成立,它们领有政府的正式特许状、获得了特权在海外从事贸易活动.探险、抢劫、贸易结合在一起,为英国攫取大量财富,增强了英国的国力,英国对世界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由于,各国贸易探险商船的船长拥有女王的授权,可以绝对地统领命令、纠正管理并使用包括监禁、暴力、处死在内的手段,执狂于"损人利上帝"信条.因而,那个时代是商贸探索与海盗抢劫如影随行的时代 .

这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女王将英国文艺复兴推向高潮.英国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和建筑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马洛、莎士比亚则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戏剧文学代表,在女王支持下,戏剧有了规范发展.中世纪英国就有许多道德剧,多由行业协会在各城镇使用户外移动舞台演出,也有不少小型剧团在乡村或旅馆庭院表演.但这些活动常遭到议员们的反对,他们担心人群聚结容易导致疾病传播、扒手偷窃等不良社会现象.1572年,实施流浪法案,将流动艺人归为无业游民,规定没有执照不能演出,获得执照需要有贵族的赞助,由此诞生了一批由赞助人命名的、以伦敦为基地的大型演出团体,似乎一时间流行戏剧与许多贵族的名字都联系在了一起.如诺丁汉伯爵、萨塞克斯伯爵、沃里克伯爵、埃塞克斯伯爵以及牛津伯爵、武斯特伯爵等都赞助过演出团体,贵族对戏剧的赞助体系很快发展起来.1574年,首家专门用于表演、被命名为剧院的场所出现在伦敦,接下来的20年里,有6家剧院先后在伦敦出现.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集结在伦敦的集市和剧院.中世纪虚饰的传统道德剧被改造成充满生机活力且扣人心弦的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艺术达到了雅典黄金时代以来从未达到的高度.然而,另一方面是犹太医生被处死;剧院大多与烟花柳巷为邻,是扒手和妓女的光顾之地;未注册演员、郎中、看手相的、修锅壶的乃至游吟诗人,都被看作是无业游民,要么施以鞭刑之后在耳朵上烙上印记作为第一次惩罚,要么处以绞刑作为第二次犯法的处罚--除非他们能立即找到收留他们的主人;1598年甚至还颁布了一项法令:只有去邻居家乞讨才算合法.文艺复兴繁华与风尚的另一面是喧嚣与贫穷.

伊丽莎白时代充满了宗教冲突、政权更迭、种族偏见、国际竞争,交织着智慧与阴谋、进取与暴力、文化塑造与道德颠覆,英国也在冲突与竞争中逐渐由贫穷变得富有、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动荡变得相对稳定.这个剧烈动荡、蓬勃发展的时代促使英国现代早期剧作家们对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造就了一批反传统的近代早期戏剧文学家.马洛与莎士比亚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将伊丽莎白时代浓缩在戏剧里、角色上,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英国过渡时期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作品,而犹太人问题正是他们思考的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同时,不同作家个人经历不同,所处小环境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各自的性格气质、思想倾向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他们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也有所差异,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也不例外.

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中世纪的英国虽有其独特性,但总体上与西欧基督教世界主流倾向类同,是西欧基督教世界的一个部分.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表现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在观念上,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存在极端仇视与相对宽容的两种倾向,主流倾向是将犹太民族妖魔化.犹太民族从整体上被看成是出卖、杀害耶稣的"敌基督者",是"与撒旦沆瀣一气的民族",而犹太人的宗教场所则被说成是"流氓的贼窝" "野兽的巢穴""恶魔进行盲目崇拜的庙宇" "鬼怪的栖居地" "策划杀害耶稣的地方" "魔鬼的避难所",是制造灾难和带来灾难的民族.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出于人性的考虑,一部分文艺复兴人对犹太人的态度表现出相对宽容、对犹太民族的处境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倾向.由于掌握希伯来语是正确解释《圣经》和研究哲学的先决条件,当时诸如伊拉斯谟(Erasmus,约1466-1536)、加尔文(Calvin,1509-1564)、 路 德 (Luthet,1483-1546)等 许 多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曾潜心学习希伯来语.在行动上,西欧对犹太人的态度也表现出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欧各主要国家都曾主动招徕吸引犹太人,并颁给犹太人特许状,将犹太人置于保护之中.中世纪犹太人被看作"皇家农奴(Servi Camerae regis)".同君王的这种特殊关系充分说明了他们所处的地位和他们所受的苦难.他们是国王的下人,国王可以随意向他们收税.12世纪,犹太人聚居点逐渐在英国各大城市出现.另一方面,排斥与迫害在整个中世纪西欧各国间歇性地连续发生,其最主要手段有隔绝、驱逐和强迫改宗.英王爱德华一世时期,随着英国犹太人在英国长期盘剥下日趋贫困、意大利银行业崛起,英国爱德华一世在与意大利银行签订了长期借款协定后,于1290年下令驱逐了英国境内的犹太人,直到17世纪中叶,在长达近400年的历史中,公开的犹太人族群在英国不复存在.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是一个没有公开犹太族群存在的国度.但如前所述,这一时期正是西欧宗教改革、探索世界、文艺复兴的时代,是西欧剧烈振荡、蓬勃发展的新旧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对犹太人的政策与态度最矛盾、最复杂的时期,英国学者身处其中.

宗教改革从1517年开始,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亨利八世时英国开始了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公然决裂,安立甘宗被确立为英国国教,虽几度反复,但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国教的地位得到稳固.英国国教基本上是天主教教义与新教礼仪的结合,是新教中最为保守的派别,但它仍然简化了天主教教义,其中许多对犹太人不利的教义理论如耶酥受难、圣母马利亚学说、对圣徒和殉教者以及对他们的圣骨的崇拜等,已不再是英国国教教士修行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在一些天主教势力强大的地区如西班牙、那不勒斯、意大利等,对犹太人的隔绝、驱逐也更加狂热.1492年,西班牙在夺取了阿拉伯人的最后一个据点格兰那大,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再征服运动"完成了.同年3月30日,西班牙国王费迪南、王后伊莎贝拉共同签署了一条法令,在4个月内把他们领地上的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境,…… 他们不许带走任何的金银,生怕王国再为缺乏金条犯难.据保守估计,流放的人数大约在15万以上.1540年,阿拉贡控制之下的那不勒斯王国也开始驱逐犹太人,1541年那不勒斯犹太人被全部驱逐出境.16世纪中叶开始,意大利这个曾经是欧洲犹太人生活的天堂,第一次成为迫害犹太人的模范地区.

马洛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故事场景所在地马耳他岛和威尼斯,在16世纪西欧对犹太人宽容、同情和驱逐、迫害兼有的大背景下,是最典型的犹太人聚居之地和受迫害之地.

马耳他岛,它位于地中海中央,素有"地中海心脏"之誉,是大西洋通往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冲,在中世纪马耳他岛一直是周边强国来来往往的必争之地.也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交流碰撞的文化舞台.历史上,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分别控制过马耳他群岛.地中海东部长期因宗教纷争而战事不断,马耳他岛处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边缘.1530年,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查理,为了抵御不断侵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将其控制下的战略要地马耳他献授予了圣约翰骑士团.

1565年,圣约翰骑士团取得马耳他岛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围攻马耳他岛,在长达4个月的对峙之后,圣约翰骑土团成功击溃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此役使"马耳他岛"成为基督教骑士"英雄主义"的见证,也对马耳他岛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自此,马耳他岛确立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保留了其欧洲特色,同时,也不再成为强国争夺的对象,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1492年,岛上犹太人全部被官方驱逐流放,但在1555年的土耳其人的大围攻中,仍有犹太人和基督教骑士团共同作战,捍卫马耳他岛,可见这里的投资机会吸引了不少犹太人.

威尼斯与马耳他岛历史文化氛围非常相似.作为意大利东北的一个岛城,威尼斯同多数中部、北部的共和国一样,尽管敌视犹太人的活动一直存在,但却是欧洲迫害犹太人唯一未形成制度的地方.

13、14世纪以后,欧洲北部驱逐犹太人时,这里成了犹太人生活的天堂,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犹太人社区,其中的威尼斯也在1366年出现了犹太人社区.威尼斯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重镇,被称为"亚德里亚海的明珠".中世纪的威尼斯与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关系错综复杂,东征的十字军曾在此集结,奥斯曼土其人也曾使它蒙受损失.但至15世纪末,这座岛城成为了世界的珍宝箱.利亚尔图的圣吉亚科米多教堂前面的广场上,进行着全世界的商业交易;在广场四周和附近街道的门廊里边坐着数以百计的兑换商和金匠,而在他们头上则是一排排一眼望不到头的店铺和批发货栈.相对宽容的犹太政策、繁华的商业环境,使威尼斯一直是犹太人活动的重要城市,尽管人数上并不多,但到了16世纪,因商业竞争,威尼斯共和国发出命令,将城市中的犹太人隔绝.

西欧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的态度,既是宗教问题、又是种族问题,是中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存在的复杂而尖锐的问题.作为人文主义者的马洛与莎士比亚,对西欧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把自己难以驯服的血液注入作品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物代表着创作者深藏的欲望;他们是作者的主观折射,有学者甚至说"巴拉巴斯就是马洛";莎士比亚自己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揭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的涉犹作品,自然也是有关当时犹太人问题的模型,关乎作者对有关犹太人问题善恶的揭示.细心的读者根据前述史实不难发现,《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场景"非常"真实",《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威尼斯商人》分别是马洛和莎士比亚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犹太人问题思考的见证,巴拉巴斯和夏洛克都是中世纪生活在西欧的犹太民族的抽象化身.(未完待续)

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全集》第2卷[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2、Marlowe Christopher.The Jew of Malta.Christopher Marlowe The Complete Plays.Ed.J.B.Steane. New York:Penguin Books,1980:343-430.

李 江: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马洛马耳他威尼斯
寻常威尼斯(节选)
马耳他想让英国还化石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嫉妒的丈夫
威尼斯狂欢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