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戎马一生风雨历程
——记老红军郭应春

2017-02-13文康家林

老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军

文康家林

戎马一生风雨历程
——记老红军郭应春

文康家林

他曾担任周恩来的警卫员,受到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和教导;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经受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严格要求自己,自始至终保持革命本色;他不仅在革命战争中战绩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我国装甲兵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北京军区原纪委委员、军区原装甲兵副司令员、离休干部郭应春。2016年,郭应春的长子、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副院长郭振峰少将撰写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风雨历程——老红军郭应春戎马一生》一书。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兰州军区原政治委员李宣化为此书作序。

难忘担架情深

1914年1月,郭应春出生在江西省泰和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共有兄弟姐妹7个,全家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艰难度日。由于贫穷,郭应春被过继给姨妈,勉强念了几年私塾。他的二哥郭光祥、三哥郭光禄先后参加了红军。不久后,郭光禄向家人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打土豪、杀劣绅、推翻反动军阀和郭光祥已光荣牺牲的情况,革命的火种便在郭应春的心里生根发芽。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泰和地区的农民协会、贫农团、少年儿童团和赤卫队相继建立起来了。郭应春参加了儿童团,并任小队长,站岗放哨、批斗地主、张贴标语,表现非常积极。1931年4月,他参加了红军,被安排到中央保卫局训练班学习。后经严格审查,他被调到周恩来身边担任警卫员。身着粗布衣、脚穿草鞋的周恩来总是不分昼夜地工作,郭应春多次向周恩来提出注意休息,周恩来每次都风趣地对他说:“你看这艰苦吗?眼下是艰苦,不过我们是在干一番不简单的事业,为共产主义而斗争。”周恩来等领导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废寝忘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诚恳待人的风格给郭应春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1932年6月,他被批准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五次反“围剿”前,他被调到红军总部侦察支队担任分队长,1934年10月,他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经历了千辛万苦胜利到达陕北。他曾对郭振峰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令人一生不能忘怀的事情,尤其令我心情激动的,就是周恩来副主席对我的照顾。”

那是1935年年初,红军从遵义向四川逼近。一天清晨,侦察支队突然遭到军阀王家烈部的截击。侦察支队虽然只有200多人,但个个久经沙场,能征会战。一阵猛打猛冲,敌人狼狈溃退。侦察支队乘胜追击,忽然被一个陡崖拦住了去路。战友们纷纷跳下继续攻击敌人,郭应春左脚一抬,右脚却踩了空,身体一斜,摔到崖下,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时,他的左脚痛得钻心,站不起来。不一会儿,红军总部人马过来了。远远看到在那匹黑色骡子前面步行着、魁梧而又熟悉的周恩来时,郭应春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高兴,但又有些紧张。周恩来来到跟前,他更紧张了,两手紧紧地捂着脸,热泪不由自主地顺着指缝流了下来。“小鬼,你趴在这里干什么?”听到这以前常常听到的话语,郭应春慌忙抬起了头,想说话,可喉咙像被卡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嘿嘿!”周恩来笑了起来,“红军战士还哭!快说,小鬼,怎么啦?跟了我几年,还怕羞?”“腿,腿摔坏了!”他支支吾吾地回答。周恩来突然严肃起来,弯下腰问:“严重不严重?我看看。”“不要紧。”郭应春忙用手去捂左腿。“都肿成这样啦,还不要紧?”周恩来用慈爱的口吻斥责他,并对身边的警卫员冠朝东说:“把小鬼放到我的担架上!”这副担架是党中央和红军总部专门为周恩来准备的,自己怎么能躺在上面?何况满身是泥,郭应春心想。周恩来催促道:“快上,不要耽误行军。”郭应春为难地说:“把担架弄脏了……”“什么时候了,还顾这个!”周恩来对冠朝东说:“快,把小鬼抱上去。”冠朝东把郭应春抱到担架上,周恩来一行急速地继续前行。遵照周恩来的嘱咐,冠朝东像亲兄弟一样照顾他,加上医生的精心治疗,郭应春的伤很快就好了。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周恩来非常关心郭应春的成长,亲自把他送进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一直惦记着他。1964年10月15日,周恩来将郭应春一家9人请到中南海西花厅的家里做客。看到他们全家人都穿得很朴素,周恩来高兴地说:“这很好!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身经百战考验

战争时期,郭应春担任过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八路军连指导员、营长、作战科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华北第3纵队团长、作战科科长,解放军63军188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和189师副师长,志愿军63军189师副师长。在数以百计的战斗中,他精于指挥,敢打大仗、苦仗、硬仗,有“郭老虎”之称。战争中,他的头部、背部、下肢和小腿多次负伤,被评为“三等乙级伤残”。他去世火化后,家人还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一块在他身上存留了几十年的弹片。

1936年年底,郭应春从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结束学习后被分配到红29军256团担任副团长兼参谋长。当时,陕甘宁三省土匪如麻,抢杀奸淫,无恶不作。郭应春分析了土匪的作战特点,在孙家楼战斗中运用围三阙一、虚留生路的计谋,几乎全歼了来犯的土匪。肃清匪患后,这一带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尔后驻守镇原城的红770团3营营长张怀兴贪图享受,准备带着3营投敌。危急时刻,上级调派郭应春担任3营营长。郭应春即刻赶到镇原城,积极了解各方面情况,组织3营干部战士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央关于河北等地摩擦问题的指示》等文件,肃清了张怀兴的影响。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他组织战士挖通了一条通往城外的地道。1939年夏,国民党军队攻打镇原城。3营没有重武器,而是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因敌众我寡,要想突围也很不容易。郭应春派出一个排佯攻来袭的敌人,主力部队和骡马、粮食等全部家当都从事先挖好的地道安全撤出了城外。770团团长张才千高兴地说:“这次成功突围,如果诸葛亮在世也会手执鹅毛扇点头称快吧!”

在郭应春指挥的战斗中,攻下西北重镇耀州是较为突出的一例。耀州位于陕西铜川、黄堡之南,三原以北,是通往陕北、内蒙古的要道,被称为“延安的门户”,也是胡宗南部队进攻陕北的总补给站。由郭应春担任团长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警备3旅5团担负攻击耀州城的任务。在他的巧妙策划下,1947年5月4日傍晚,5团4营干部战士伪装成从战场上溃退下来的国民党伤兵进入城内,隐蔽在敌保安司令部、省专员公署、火车站等重要目标附近。4日晚上10点钟,根据郭应春的命令,由精明强干战士组成的尖刀班化装成敌正规军靠近敌驻点喊话说:“我们是胡长官的中央军,从铜川到耀州来押运物资。”敌人信以为真,尖刀班顺利通过驻点。5日凌晨2点半,郭应春亲率臂扎白毛巾的1营战士在城东北角发起了攻击。突击队架起云梯,俘虏了两个班的守敌。3连冲下城楼,扫清守敌,打开北城门,二梯队进入城内,投入战斗。敌人猛烈顽抗,各主要街道工事和据点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到处火光冲天。在提前进入城内的4营配合下,5团一开始就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这次战斗我军俘虏了1000多人,缴获轻重机关枪70多挺、步枪1500多支、迫击炮1门、炮弹1000多发、军装3000多套、骡马100多头、电台4部以及大量粮食、布匹、药品和金条。上级对他指挥的这次战斗给予高度评价,1987年5月26日,郭应春去世后,上级组织在给他的悼词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多次战役,曾身先士卒以勇猛机智的战斗行动,一举攻破耀州,迟滞了胡宗南向延安以北推进的企图,为整个战役争得了充分准备时间。”

抗美援朝时期,郭应春担任志愿军63军189师副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在参与和指挥的各次战斗中,他总是亲临第一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保持革命本色

1954年4月1日,郭应春进入军委装甲兵坦克第一学校学习。针对学员们职务高、资格老、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特点,他积极向学校建议改变按苏联军队训练大纲制订的教学方案。学校采纳了他的意见,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教学方法,加大了实训操作课程。郭应春从不以自己是学员中资历最老的人自居,而是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加班加点地刻苦学习。大半年的学习结束时,战术训练、兵种知识、共同训练专业技术等29门课程,他都获得了全优的成绩,为以后指导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建设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购进了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大批武器装备。新组建的坦克某师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发生了几起事故。上级征询郭应春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该师师长时,他坚定地表示:“共产党员干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要革命工作需要,干什么都行。”刚上任,他便接到了中央军委要求某师移防的命令。他带领人员走遍了移防地的大小山川,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以团为面、以营为点的安排制订了《坦克某师部队移防总体方案》。1960年,他领导全师官兵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运用“干打垒”的建筑方式,建起了宿舍、生活设施、坦克车库、器材仓库,为国家节省了大批钢铁、水泥等重要物资。

在担任某师师长,尤其是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副司令期间,郭应春均强调装甲兵战士要军事过硬。他培养出的尖子战士能驾驶五九坦克爬陡坡,能驾驶苏式76自行火炮跳两米断崖,能用步枪百米打鸡蛋,能用坦克并列机枪打钢靶。1964年,在全军大比武中,他亲自组织指挥的装甲兵部队代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训练课目,因成绩特别突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及解放军总部机关的赞扬和好评。1973年下半年,解放军组织了打击敌人集群坦克研究性演习,郭应春担任总导演。这次1.3万人观摩的演习进行了3场,叶剑英和李先念等人亲临现场指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郭应春在训练基地帐篷外留影

1967年初冬,北京军区决定派郭应春率军宣队进入首都钢铁厂。临行前,周恩来接见了他们一行,叮嘱说:“你们到首钢后的根本任务是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尽快统一思想,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早日成立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把首钢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把钢铁生产和经济建设搞上去。”郭应春带着周恩来的嘱托,走街串巷,深入几百户工人家庭,与老工人谈心,很快在首钢群众中建立了威信。从到首钢的第一天至1969年3月离开的所有日子里,他始终和工人们一道在大食堂排队买饭吃。1968年9月10日,几万名首钢工人推选他担任公司第一任革命委员会主任。自此,首钢恢复了铁水奔流的喜人景象,有力地带动了北京市经济的发展。

“文革”中,郭应春蒙受了莫名的冤屈,但他一直无怨无悔、忠心耿耿地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着。1985年,为了纠正对他的不公平对待,组织上决定给予他享受副兵团职待遇,他被人们称为“没有授予将军军衔的将军”。离休后,他给自己“约法五章”:不管、不问原单位的事;不插手干部、人事工作;不下部队,不吃请,也不宴请部队人员;不去外地,不参加疗养;不给组织找麻烦,有问题自己解决。他说到做到,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巴山送红军
红军坳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