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驰与他的“气候适应性”绿色设计
2017-02-13
沈驰与他的“气候适应性”绿色设计
人物名片
沈驰
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深圳)高级合伙人、 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深圳市观筑建筑发展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深圳市建筑设计审查专家库专家;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首批理事;荣获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过去十年,在关于气候适应性的绿色生态建筑领域,沈驰先生做出了独特研究并付诸实践,成为这个领域为数极少、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建筑师。
沈驰先生是个电影迷,曾经在高中时代想成为一个电影人,后来发现了建筑设计专业,从小学习美术的渊源让他很快投入到这个专业中。设计建筑与做一部电影非常相似,同样需要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思维,执着又开放的心态、安静与热情的性格,还有独立的精神,这些都与沈驰先生很贴合。
在担任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期间,沈驰先生作为主要设计人之一完成了中国绿色建筑生态领域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建科大楼。这座建筑因为率先提出本土、适宜的绿色理念而被行业广泛关注,并获得一系列大奖。参与这个项目之后,沈驰先生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之路。
沈驰先生主持设计了2011年世界大运会运动员村公共建筑群、深圳梅林办案基地、杭州汇金国际大厦等,并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论文,开始获得行业的关注。
建科大楼和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公共建筑群两个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沈驰先生自己也因为突出的业绩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并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该奖项是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2011年,沈驰先生的作品收录在《前进中的中国建筑》,在(东京)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展出。2012年,其作品入选文化部“建筑中国100”,在欧洲曼海姆博物馆展出。
普通大众在谈到绿色和生态时常常有两个误区。其一,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中多做些绿化;即便有较深层次认知的人,也常常把绿色建筑看作是太阳能等技术所堆砌起来的建筑。而实际上,绿色建筑所包含的层面,是很广泛的。其二,有人把绿色与昂贵的高舒适度等同起来。很多人将“恒温恒湿”的住宅理解为绿色建筑,这显然是极大的误解。“恒温恒湿”的空间是依靠大量能耗来维持的人工环境,其本身与绿色建筑的节约精神背道而驰。
事实上,对于绿色生态建筑,发达国家并不比中国大陆更有优势,因为基础条件不一样。他们的绿色节能标准是建立在营造高舒适度的人工环境基础上的,甚至他们的绿色建筑的实际能耗比中国一些普通建筑都要高,他们的绿色建筑放在中国很可能算不上绿。而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所谓绿色建筑,不仅意味着昂贵的造价,也意味着放弃了建筑学的价值。
如何让建筑不像一个机器般的炫耀自己,尽可能做到“绿”?如何让绿色设计不那么曲高和寡,从而让大众可以产生共鸣? 沈驰先生希望自己不止步于技术型的绿色建筑,他更希望绿色思维影响创作的本质,强调创新的被动式绿色设计,并强化绿色设计带给人空间、环境的知觉体验。好的设计应该给人知觉的体验,从而引导人们主动的回归健康的生活模式,比如开窗通风、走楼梯等,这是沈驰先生所追求与致力实践的。
沈驰先生的作品“2011年世界大运会运动员村公共建筑群”是继建科大楼之后有一定代表性的项目。这是一组回到建筑内在、由内而外设计的一个项目,形态和空间直接回应南方地区气候,外观就是内部空间的真实反映,由此诞生了一些独特的建筑感受。该项目既作为“2011年深圳大运会大运村”使用,也将在会后成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
在有限的成本下,沈驰先生试图通过建筑形体、空间设计的手段,探讨在深圳地区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及舒适度的普遍方法。举例来说,其中的图书馆建筑体量方正,却在紧凑的用地内实现建筑的空间品质。四个“切口式”天井是这个建筑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天井能让阳光渗透到阅览室的每一个角落。“切口”避开了日照直射方向,是对南方地区“冷巷”效应的再现,窄切口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建筑内,更多是漫射光,实现建筑的“自遮阳”。 “冷巷”也作为空调新风的采集处,将阴凉的新鲜空气带入室内。另外,高耸的科技楼则采用另外一种策略。有一个完全不依靠人工环境的高大中庭,能为四周的办公室带来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日光。太阳能中庭和风塔经过了精心设计,根据主导风的走向,按照风道低进高出、宽进窄出的原则布置多个空中花园,引导自然通风。中庭及“风洞”的合理布置将风压作用与热压作用结合,并相互补充,为使用者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品质。这两座建筑,沈驰先生用传统岭南建筑的——“冷巷”做了总结!
在这个项目里,因为成本的限制没有条件做完整的绿色技术,但建筑师们尽可能用建筑的本体回应了气候,而且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提供了高品质、生动的建筑空间,沈驰希望它们建成后让人看到设计本身的力量。目前该项目已投入使用了五年的时间,据业主反映,大部分区域白天完全不用开灯,而且在科技楼中所有的公共空间里都没有安装中央空调,却能时常感受得到凉风习习。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建设项目,没有财力、没有技术能力、甚至没有愿望去做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但他们依然可以让自己的建筑更节能、更舒适,沈驰希望大运会公共建筑群能给这些项目一些启示,沈驰先生称这样的设计策略为“绿色设计的空间策略”。
建筑是个复杂的系统,绿色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沈驰先生倡导在设计中融入绿色思维,但并不愿意把“绿色建筑”当成一个标签。他认为这个可能会让“绿色建筑”变得类型化,一旦被类型化,绿色建筑就成为多元世界中的一元,人们绞尽脑汁给一部分建筑做绿色技术,其他类型建筑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这显然不是发展绿色节能的初衷——这个结果可能让人很悲哀。
从建筑学的原本意义上讲,建筑本来就应该适应气候、应该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应该高效利用资源。“绿色建筑”这个命题或许是个时代无奈的选择,有这个词就证明很多建筑背离了建筑学的初衷。沈驰先生说,绿色建筑真正发展起来的标志就是不再有“绿色建筑”这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