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美术馆与论坛

2017-02-12王南溟

诗书画 2017年2期
关键词:演讲者批评家美术馆

王南溟

主持人语:美术馆与论坛

王南溟

在中国的批评活动中,批评家为艺术家吹棒的弊端一直被当作问题提出来:从批评家直接拿钱帮艺术家写文章,到展览也是艺术家搭台,批评家唱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展,邀请批评家围坐在一起,面对展览中的作品轮流发言,尽管有的艺术家会说,我想听到你们的批评声音,或者有的艺术家故意在坐谈的时候离开现场,表示不干扰批评家的发言,但事实上这种被邀请方式和环境都会暗示批评家说什么话才是合适的,也有批评家喜欢挑战,但大多在这样的现场是不被邀请的。

在艺术机构关起门来让批评家面对艺术家谈作品,除了会助长批评家七嘴八舌的毛病,我没有看到什么学术上的推进。原本批评家就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下出现。不是说批评家不应该在艺术机构中发言,也不是说批评家的发言不能涉及参展艺术家,而是说艺术机构的批评活动一定要有它的专业要求。而结合展览的论坛一直是我的工作方法。

艺术机构特别是美术馆有一个教育推广的工作。对展览中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吹棒它是两回事,有人将其混为一谈的原因是没有从逻辑和概念上区别这些东西。面对一个艺术家的展览而设的论坛,在我这里都会设立出一个背景的研究和新的成果的发布,比如这样的艺术家产生于怎样的艺术现状,我们如何评价这种现状,这个就需要去找到足以在这个方面有研究或者已经有观点和论文发表的作者来参与,再比如对一个艺术家的研究,也不能作形容词式的描述,而是要并且在自己的课题范围内拿出解释方法。还有似乎与这个展览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可以为人们理解这样的艺术打开思路的背景研究同样重要,甚至会与艺术家在论坛中自己的陈述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我们的学术讨论往往被一种随谈作风而变得不着边际,因此我强调在论坛上设演讲台,这样的演讲台会起到令演讲者严肃起来的作用。然后主持人的逻辑框架在论坛中至关重要,他不但要设定每个演讲者在这个论坛中的价值,而且要找到与其他演讲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论坛讨论诸多的话题侧面。也有一种艺术家个展的论坛,每个人上去都讲一通大而不当的吹棒话,这种话本来就没有学术的成份,而当着艺术家的面来说更显得庸俗。对一个群展的论坛设置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对这个群展的主题作出必要的回响,但也得是一种批评史自身理论中的回响,即它往往是一种批评史上下文的阐释,需要一种理论的坐标来对其进行检验;倒过来,这样的论坛中也可以有某些局部的和个别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但其宗旨是在谈论与艺术家无关的问题,那些让艺术家感觉与自己无关而不想去听的演讲,可能反而会对艺术有帮助。因为批评是与理论探讨结合在一起的,让一个没有理论背景的艺术家都能听懂的话,可能会有问题。毕竟理论是理论,创作是创作,关于理论在先还是艺术在先的争论其实是多馀的,因为有些理论就是走到艺术创作的前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论坛是一个超出艺术现状范围的理论之路,美术馆需要多贡献一点这样的论坛,我正是带着这样的企图在不断地实验着各种论坛主题,一个展览经常会因论坛中各专家的演讲,而使观众获得观看作品的方法,并了解这样的艺术何以形成的原因。我重视美术馆的论坛,不但是因为美术馆有公共教育的职能,也是希望美术馆要为理论建设创造条件,二○一七年我在主持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工作中还会继续强化这一点。

猜你喜欢

演讲者批评家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会计时的话筒
阅读自然的艺术
生日快乐等2则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