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擅 面面俱全
——浅谈京剧尚派艺术特色
2017-02-12郑钰
郑 钰
文武兼擅 面面俱全
——浅谈京剧尚派艺术特色
郑 钰
尚小云先生是京剧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三位并称“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早年曾习武生,后因老师见其面容清俊、扮相秀美而改旦角。也正因为尚小云先生有武生行的功底,在其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他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学艺经历不断地探索求新,形成了刚健挺拔、清新飒爽、歌舞并重的尚派艺术特点。
尚派的艺术风格以阳刚见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在做功上强调大开大阖,大起大落,予人一种抑扬顿挫、棱角分明的冲力。另一方面,其在演唱上刚柔相济、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尚小云先生在艺术前期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后受旦角名角陈德霖影响,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且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
尚小云先生有“铁嗓钢喉”之誉。其青衣戏所表现的“贞节烈女”,在唱法上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和极具特色的疙瘩腔。他的唱腔讲究攻坚碰硬,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使得唱腔整体错落有致,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又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尚派的做工身段亦有特别之处。如跑圆场,有前激后荡之势。起落准确,跬步不失。如《御碑亭》中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一段,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这个“三滑步”既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又有恰如其分的艺术处理,从而能够很好地展现剧中的此情此景。
尚小云先生的武功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也最为人所称道。如《战金山》一戏,尚派“梁红玉”的扮相就与别的流派不同,尚派梁红玉挂“千斤”,在身段劲头上吸收杨派武生的表演特色并化为自身所用,更好地体现出梁红玉既帅又美、英姿飒爽的风采。《昭君出塞》一剧是尚派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为载歌载舞,声情并茂。但在传统昆曲《昭君出塞》中,其歌舞比重并不大。尚先生移植后大大丰富了剧目的歌舞性。他把京剧旦行几乎所有的步法都组织进去,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充分反映了尚派饱满、强烈、清健、豪放的风格。其表演手段层出不穷,通过种种程式化的舞姿创造了一系列动态画面。他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和边塞的荒凉。其表演着意强调“马下昭君”和“马上昭君”的不同点。“马上昭君”的表演要领在于既要有马,更要有人。通过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烈马的奔腾,以达到“马是烈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顾”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必须既要有内心的体验,又要有艺术技巧的表现,也就是通过艺术手段把王昭君的心境运用程式动作外化表现出来。不论舞蹈动作多么复杂和激烈,都不可因为动作而破坏角色本身的美。例如:当王昭君唱到“汉岭云横雾迷”时,左手扯斗篷,右手横握马鞭,创造了一种俯冲式的圆场动作,宛如云鹰展翅,俯冲而下。这种身段的圆场是颇见功底的,它需要腰里的“撑劲”和“拧劲”,胸部几乎擦地,疾如旋风,席卷整个舞台,犹如脱缰的烈马,奔驰如风。就在势不可挡的瞬间,突然来一个仰面向上的“大卧鱼”。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谓巧夺天工,把情与技完美地统一起来,表现出王昭君此时强烈爆发的情绪。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踏着“朔风吹透征衣”的道路前进,这样就把王昭君一路颠簸、历尽艰辛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一幅意境幽远的“美女烈马图”跃然于舞台之上。
以上这些是我在“京剧尚派艺术人才培训班”中所学习到、了解到的京剧尚派艺术。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京剧尚派艺术的美,更加努力地学习尚派艺术,不辜负为尚派学习班付出心血的各位老师和领导,为弘扬京剧尚派艺术而努力前行!
郑钰:福建京剧院
责任编辑:童孟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