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信成为书艺交流的神器
2017-02-12管季超
◎管季超
让微信成为书艺交流的神器
◎管季超
列位看官一定记得电影《手机》里的一个桥段:少年时代的严守一骑着自行车载着漂亮的表嫂吕桂花,到公社去排队打电话,问在三矿干活儿的表哥牛三斤啥时候回家。
在通信技术落后的年代,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在湖北省孝感市东门中学当语文教师。这个学校是市属重点中学,师生员工加一块儿4000多人,校园里却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校长办公室,一部用个木头盒子锁上,放在后勤处。
那时候书法爱好者要与异地书友进行交流,只能借助书信往还。笔者就是通过书信交流,与朱培尔、唐吟方、一了、于建华等朋友取得联络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专业化的书法报刊还很少,《中国钢笔书法》是很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的一本杂志,有许多现今的书法名家,就是从这本杂志起步而逐渐为人所知的。
那个年代,邮递员送来远方朋友的书信或订阅的报刊,是最让人高兴的时刻。
再后来就有了书法网站的兴起和BBS交流方式的盛行。跨地域的书友交流变成现实。
微信技术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微信可发文字短信,可发图片,可发视频,可语音留言,亦可语音视频对话。
更让人兴奋的是,微信好友之间可以创建微信群。大家同处一群,俨然是一间可供聊天的茶舍,可共商艺事的沙龙了。
也许列位看官与笔者的感受相同吧。在最初的新鲜感、兴奋劲儿过去之后,微信群交流的弊病也显现出来。
一是在微信群里,会被群友拽着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投票。你都不认识这个你要将票投给他的人,又不了解那件事儿,被硬拽着投票,能开心么?
二是有许多朋友,特喜欢在微信群里起哄让人发红包。有人发了红包了,抢到手了,还得道个谢吧。这样一来,小小的手机屏里见天儿上演这百演不厌的“固定节目”。开心固然开心,但咱们当初是以“书友”这样的身份奔着“以书会友切磋技艺”的目标去的,这正事儿倒给忘脑后了。
三是有一些朋友,喜欢在微信群里发一些貌似搞笑实则缺乏思想性,也没有多少智慧含量的段子或图片视频。这个比拉人投票也许可爱一点点儿。但也颇容易将一个以书法爱好者为主体、以书艺交流为主旨的微信群弄得怎么也不能正经聊会儿书法了。
四是有一些朋友并不仔细看群友所发图文,或泛泛一赞了事,或随意置入一图一帖切断了群友正在进行的讨论,或不用心参与群的内容建设而只顾自个儿发广告。
微信群交流之“病状”,还有一些,不一一尽举,相信凡使用微信参与过微信群内交流的朋友都有切身感受,也对这样的弊端有久郁于胸的烦恼和不满,只是碍于情面,少有人直言批评罢了。
鉴于微信交流群常出现的这种状况,管季超工作室创建的6个书画类微信交流群在“让微信群成为专业化的掌中交流沙龙”上作了一些尝试,效果比较好。
我们坚信,微信群是一种优于传统交流方式的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应该兴利抑弊,让群的交流专业化程度更高一些,学术意味更浓一些。假如一个以来自五湖四海的书画界朋友组成的微信群沦为只能发发红包抢抢红包闲扯淡的闲聊之所,岂不太可惜了?
我们在建群之初,就会公布《群规》,作为群内交流行为的“公约”,凝聚共识,共同营造友善的专业的学术化的交流氛围。
群的管理者,也会每天关注群内的交流动态,及时作提醒和引导。对屡屡违犯《群规》的朋友,果断地移出微信群,个别沟通达成共识之后,再重新约请入群。
笔者认为,吸纳新群友时审慎一些,将认识水准大体相当、专业兴趣方向大体一致的微友约到一个群里,是保证群交流品质的重要前提。
微信群是个好东西,它是跨越时空的立体交流平台。它的传播方式是超文本的(hypertext),互动性(interactivity)明显优于其它网络交流方式。
专业微信交流群的核心功能,是书法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无论群成员身处何地,只要一机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原创书法作品、评议群友作品,或转贴书法类图文信息与群友共享。这种率性而为的信息呈现形式,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交流方式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一些微信好友上传的文字或者照片,就是当事人参加某次会议或某个聚会的空当时间完成的,或者是在等车或候机的无聊时间发布的。
微信群内的成员,可以在群内看到这些书法图文信息,参与讨论或点赞,形成互动。
专业化的微信交流群的第二功能是前一个功能的自然延伸。那就是人际网络的构建与维护功能。
微信交流中,人际网络的构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既有的人际网络在虚拟空间的延续。二是基于共享信息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注——被关注”关系,一方有展示信息的欲望,另一方有获取信息的需求,双方会有不同程度的互动,并都能在这种“关注——被关注”的状态下,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
在这种力求专业化、学术化的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情感愉悦或休闲娱乐的附加功能,这也是微信交流的趣味性。但我们坚决反对“娱乐至上”,反对娱乐信息泛滥淹没掉专业化的交流。所以建立调控与自律的约束机制非常必要,既要保障微信群交流的专业化学术化的主调不至于走音,也要有适当的宽容度,给群友以交流的舒适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凝聚共识,且行且珍惜。
管季超工作室所创建的6个微信群,都一直坚持比较严格的管理方式,基本实现“专业化、学术化”交流的目标。譬如,我们在《中国书画家论坛》微信交流群举办过朱健翔先生版画微展等十余次微信群内的书画个展;在《中国民营美术馆动态》微信群里汇集全国各地近百家民营美术馆的动态信息,发布过中国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提供的长篇学术论文;在《民营美术馆策展人联谊群》里集中推出过陈克年、欧阳荷庚、黄文泉等二十余位书法家代表作品的微信展;在《教师之友网》微信群开展过关于校外书法培训机构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专题研讨。
2016年秋,笔者与《中钢》杂志郑家禾先生在南通客舍闲聊,谈及“如何让微信群成为书艺交流的神器”这个话题。家禾先生说:“书友在微信群中交流,应该有三大意识。一是虚心学习的意识。从群友发布的书法类图文中吸取营养,特别好的资料可按收藏钮予以保存,以备再看。二是真诚探讨的意识。泛泛一赞只能让书友开心一小会儿,诚恳的探讨直率的评议或许能让所有的群友从中获益。三是自律的意识。将图文置入微信群之前,略略想一想,这个图文确实值得放入群内吗?会不会浪费群友们的时间呢?换位思考一下,稍稍节制一些。”
笔者深以为然。如果微信群的每一位成员都作如此想,那么,微信群专业化、学术化交流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微信群就真的可以成为书艺交流的神器。
(作者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西湖明珠阳光宅6号楼2单元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