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质感”
——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2017-02-12贾方舟张晴皮道坚杨春时张敢黄宗贤余丁吕澎李一岛子郑工李晓峰王端廷杨小彦王林顾承峰赵力黄笃高岭杨卫王春辰刘淳陈默吴鸿管郁达乌苏拉刘礼宾俞可张强盛葳何桂彦排名不分先后

当代美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院批评家艺术创作

贾方舟 张晴 皮道坚 杨春时 张敢 黄宗贤 余丁 吕澎 李一 岛子 郑工 李晓峰 王端廷 杨小彦 王林 顾承峰 赵力 黄笃 高岭 杨卫 王春辰 刘淳 陈默 吴鸿 管郁达乌苏拉 刘礼宾 俞可 张强 盛葳 何桂彦(排名不分先后)

“时代质感”
——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贾方舟 张晴 皮道坚 杨春时 张敢 黄宗贤 余丁 吕澎 李一 岛子 郑工 李晓峰 王端廷 杨小彦 王林 顾承峰 赵力 黄笃 高岭 杨卫 王春辰 刘淳 陈默 吴鸿 管郁达乌苏拉 刘礼宾 俞可 张强 盛葳 何桂彦(排名不分先后)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四川美术学院第三次大规模在中国美术馆的集体展览。此次展览以八个学术单元系统地展示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画种,丰富呈现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

学院艺术,传统,新生代

2017年6月8日上午,“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批评家、艺术理论家以及艺术媒体约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张杰副院长主持了研讨会。在研讨会开始前,张杰副院长就此次展览的筹备情况,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四川美院两次进京展的背景做了介绍,同时,就本次展览中的八个展览单元,从学理的层面与展览结构上做了相应的陈述。

庞茂琨院长在致辞中,感谢了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批评家的到来。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的三个历史阶段,指出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代表性的作品。优秀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与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四川美院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新的历史情景与不同的文化诉求,既为美术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历史的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时隔33年,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对于学院来说,是充满期待的。就研讨会的召开,庞院长希望,与会的专家们就当下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模式、学院的转型、学科的建设、实验艺术教育的改革等能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议。艺术开场是从川美开始的,“伤痕”与“乡土”之后,四川美院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艺术家涌现,都有代表性的作品,没有断代,有很好的创作传统,这尤其难得。

贾方舟,批评家、中国批评家年会主席

具有持续性的全国影响非川美莫属。作为1982年、1984年和今天展览的见证者,见证了川美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国当代

张晴,批评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很高兴中国美术馆与四川美院联合举办这次展览,我们很期待,美术界也很期待。不管是从一所学院、一个区域的文化面貌,还是从当代艺术的发展,四川美院及其艺术创作现象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时代质感”的主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的反思,一直到今天的文化自信,整个的脉络与发展在展览中都叙述得很清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川美的创作成就斐然,在艺术理论和批评方面也非常活跃,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美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皮道坚,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以创作带动教学是川美鲜明的特点。展览的规模、影响、气势让人意外,展览主题“时代质感”让人印象深刻,反映和见证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变化。从“伤痕”、“乡土”一路走来,体现了时代的强音。除了油画的发展脉络,四川美院的版画也有悠久的传统,这次展览有很好的呈现。四川美院之所以能出人才、出作品,跟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之间保持密切的互动是息息相关的。

杨春时,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美院特聘教授

四川美院的创作总是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的精神。应该梳理历史,弘扬川美艺术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思潮,80年代后期的先锋思潮,90年代的国际文化语境和文化思潮中,以及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四川美院都积极地把握和探索艺术的发展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川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以应对当代艺术史的终结,未来还会有巨大的潜力。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川美的作品代表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川美艺术家的敏锐与勇敢,在艺术语言上和理论上有深度的探索,人才培养上关注前沿、注重创造性,创作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以创作带动教学的理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天的学院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也不全都是当代艺术,它要有一定的坚守、要有一定的追求,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里面,但是也不能完全是一个象牙塔,跟当代社会或者当代艺术是隔膜,“以创作带教学”,老师们对于创作前沿的探索很容易贯穿到教学里面去,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视野;四川美院在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之间有一个平衡,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天的学院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

黄宗贤,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四川美院始终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地成为一个话题或者是制造话题的一所学院,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川美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得益于多个因素,是在原有文脉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对时代、社会的关注,自由、包容的创作氛围,传承与超越的激情,以及发散与聚合所释放出的能量。川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好的一个品质或者是贡献是关注现实和批判精神。在这个图像时代,如何让中国当代艺术继续承担起对景观社会、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我觉得,川美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这是一个有质感、有质量的展览。见证了中国现实、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的发展与变迁,而这30多年的创作也是当代美术史写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强化传统,强化现实,强化以创作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四川美院对实验性的重视,对青年艺术家的鼓励,使其成为培养青年艺术创作与艺术先锋的摇篮。

吕澎,批评家、艺术理论家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尤其是1978年、1979年后,一路走过来是既跟中国当代艺术,也跟中国整个时代的变迁是贴在一块的。为什么它们会与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有关联?会进入历史,会形成艺术史的叙事?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如果把它放在20世纪艺术史的背景下,是否又会不同?“时代质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接下来,就应该是后续的研究。因为只有深入的研究,深入的挖掘,才能真正证明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美术观察》主编

这个展览体现了川美艺术的全面性、丰富性。展览有分量,有感染力,体现了川美的实力,有助于全面了解川美的艺术面貌。这次看到了川美的书画,过去看得比较少,所以特别关注,发现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好的作品,这也充分体现了川美艺术的全面发展。希望川美在传承传统文化,为传统的当代发展与转换性方面做出贡献。

岛子,艺术理论家、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川美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精神,所以艺术创作能结出硕果。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对创作也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像批评家王林,就在批评领域做了很好的推动。1998年,川美建立艺术史论系,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以何桂彦、盛葳、鲍栋等为代表的新锐批评家。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在川美有很好的传统。就未来的艺术创作,期待川美的艺术家们,让个体精神超越时代的整体性面貌。

郑工,艺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从一个学校,扩展到一个区域,再拓展到时代进程中,对于川美,是尤为难得的。川美的学术成就,得益于“开风气之先”和秉承了启蒙精神的使命。从77级、78级以来,“开风气之先”在于开放性,在艺术创作,体现为现实主义中的批判性。而“开风气之先”在思想层面,就体现为人文思想的自觉。启蒙性之于川美,在于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关注现实的生存状态与人文诉求。同时,也在于对时代的反思,与艺术创作观念上的自信。

李晓峰,批评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院能超越地域性,在国内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最为核心的体现为对“人性”的关注与对个性的强调。“伤痕”的背后其实就是对“人”的关注,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个性的张扬,在于尊重创作主体的自由。川美的“中国经验”表达了社会需求,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川美的艺术创作还具有开放性、原创性、自生性,有谦逊的学习精神,也敢于不断地自我放逐与破界。

王端廷,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川美报考人数突破10万人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我们通过展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形式语言,艺术观念,服务于生命的关注与人性的温度,是川美广受欢迎的原因。川美的艺术家不可谓不重视语言,同时也重视形式主义的探索;他们不可谓不重视观念,同时也注重新观念的一种引用。但是,语言和观念都服务于一个东西,就是对生命的关注。这是四川美院创作在八大美院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的整个创作有一种生命的温情和人性的温度,这个展览如果叫作“生命质感”也非常准确,各个时代生命质感的一个呈现。川美的史论在近年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中坚力量,有批评家、有策展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理论的深度会影响创作的高度,二者相得益彰。

杨小彦,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

川美有浓郁的艺术氛围,自由,开放;川美也很好玩,从校园环境到人文环境,让人感觉放松。以创作为导向,出作品为核心,充满巨大的艺术活力。川美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前沿,关注当代艺术的现场;在批评与策划方面,出了很多人才,需要高度关注,这对川美的成就非常重要。

王林,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以创作带动教学,出作品,出人才的学统已在四川美院达成广泛的共识。扩大创作自由度、批判性,发扬川美的优秀学统,加强艺术博物馆建设,为学术研究与创作建立根基。艺术与时代的关联,最核心的要义在于关注现实、反省现实、穿透现实的批判性。

顾承峰,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川美的特点在于不同时期引领艺术潮流,都与学院教育有深刻的关系;艺术观念自由、开放,教师的示范引领对当代艺术的重视,也是川美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经验。

赵力,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川美艺术创作有历史的脉络。2000年以来,川美的青年创作有自身的特点,油画、水墨、装置等更加多元。在年轻一代的创作中,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使川美的精神不断泛化、不断延续,有一个延续性和生命力的发展线索。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对未来的实验艺术有更大的贡献与推动。

黄笃,批评家、四川美院客座教授

“时代质感”的八大板块的设置让人感觉到学院内部的张力,既特色鲜明,也是一个大的整体,比如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变,从集体性到个体性,从单一性到多样性,包括媒介的扩张,在这个展览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展览的分类、整体性、学理性上都是挺严谨的。我有一个建议,就是缺乏川美理论成果的展示,老一代的批评家、年轻这代学者的研究,及其教学成果,也是学院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高岭,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在艺术家心目中,在艺术界,对川美的评价很高。这与川美关注艺术创作的生命表达、关注社会与批评的作用有重要关系,川美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对艺术创新的强烈意识,期待川美在实验艺术与国际平台方面继续发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杨卫,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美能够始终与当代艺术的前沿和中心保持密切互动,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强调创新,出人才、出作品,难能可贵。就川美与时代的发展,我的看法是:“开放的背景塑造了川美,川美又把开放变成了它的一种学风,乃至学校的一个面貌。”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当中每个学院都在变化,因为院领导的变化,其学校的特征也在变化,唯独川美没有,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始终保持着一个开放性的校风,这一点难能可贵,也尤其珍贵。

王春辰,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时代质感”给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历史部分,让人震撼。川美创作中取得的成就,与它的学院教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当代全球性艺术教育的深刻转型中,学院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期待川美在新媒体、实验艺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培养新时代的新艺术家。今天,美术馆在学院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川美有一流的美术馆,应发挥它在艺术创作与新艺术现象中的引领作用。

刘淳,批评家、《黄河》杂志主编

师生平等、创作自由,成为川美艺术精神的核心。重庆的文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巴蜀文化的传统滋养,丰富的现实经验,它们共同培育了今天的川美。

陈默,批评家、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

巴蜀地域文化培育了川美重要的文化基因,川美具有独特不可复制的人文表情。同意王林先生的意见,川美的美术博物馆建设迫在眉睫,一定要发挥美术馆、博物馆的作用;美术理论专业还要加强,希望出更多的人才。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不再是一个障碍,川美反而应发挥地缘性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

吴鸿,《艺术国际》主编、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从黄桷坪后街看川美,具有市井文化的影响,具有平民化,朴素的平等思想,对当代艺术的梳理应该深入到地域文化层面。川美的人文诉求与观察社会与现实的视角,不是贵族化、精英式的,除了“伤痕”有集体的文化意识外,大部分作品都是人文主义出发的平等和平权思想。

管郁达,批评家、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以学院之力在视觉启蒙方面居功至伟。在时代质感中鲜活的个体艺术生命让人感动。

乌苏拉(Ursula Panhans-buhler),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美是中国的另一种创造力,川美与德国卡塞尔大学的艺术交流意义重大。时代质感既是当代的,也是历史性的。

刘礼宾,批评家、中央美院副教授

时代质感展示了川美的传统,川美的文脉,线索清晰,个性鲜明。川美师生、同行之间交流平等顺畅;艺术创作面貌多元,在抽象、传统转化方面都有重要的潜力。通过这个展览,发现了一些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个案与艺术现象。

俞可,批评家、四川美院教授

这个展览应该说是川美最近几十年来艺术创作、艺术教育难得的梳理。如果以此作为提示,也许我们将通过这个展览来更多地认识自己,调整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真实联系。

张强,艺术理论家、四川美院教授

当代是视觉史的时代,也是一个将视觉经验转化为“视觉知识”的时代。四川美院群体的图像表达背后,既有视觉逻辑建构的历史性,也有其文化地理背景因素。就“视觉传译”的当代经验来说,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国画意义的传承与守护,四川美院国画的特点还需要更鲜明。不然,会导致另外一个倾向,就是以油画、丙烯和材料化表现,抵达一个对于笔墨语言的“视觉性翻译”的状态。当然,不管是历史文脉,还是视觉知识的构建来说,四川美院的创作都是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

盛葳,批评家、《美术》副主编

四川美术学院有着数十年的创新传统,不仅是77级、78级,同时也包括85新潮美术运动和90年代以后的当代艺术,以及新世纪以来更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对于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着眼于当下,也需要着眼于历史的重塑。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当代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历史所决定的,而今天的需求也反过来决定了历史的重塑。“乡土绘画”、“生命流”被看作“立院之本”,但是,一方面,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是地方主义的,相反,它们从一开始就有着全球历史叙事的基础。同样,四川美院的创作还有更为悠久的创作传统,比如夏培耀所开创的“小博巴班”对川美年轻一代的影响。今天川美的新创造应该聚焦于当代现实和丰富历史的交叉轴,并从中寻求灵感和资源。期待川美新一代给艺术界带来惊喜。

何桂彦,批评家、四川美院教授

四川美院及其创作的主要特点有两点:(1)“伤痕”、“乡土”以来,文脉一直得以延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均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代表性作品,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与艺术谱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2)自由、开放、师生平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譬如,“以创作带动教学”、“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虎溪青年艺术人才驻留计划”等。(3)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的互动。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画派”、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1993年的“中国经验”、90年代后期的“都市人格”,以及2000年以来的“图像转向”、“新卡通”、“川美青年艺术现象”等,不仅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且在新的批评视角与阐述话语下,为中国当代艺术重构本土的艺术叙事提供了川美范本。

(文字资料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提供)

TEXTURE of TIME—The Artwork Exhibition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Symposium

Jia Fangzhou Zhang Qing Pi Daojian Yang Chunshi Zhang Gan Huang Zongxian Yu Ding Lv Peng Li Yi Dao Zi Zheng Gong Li Xiaofeng Wang Duanting Yang Xiaoyan Wang Lin Gu Chengfeng Zhao Li Huang Du Gao Ling Yang Wei Wang Chunchen Liu Chun Chen Mo Wu Hong Guan Yuda Ursula Panhans-buhler Liu Libin Yu Ke Zhang Qiang Sheng Wei He Guiyan (No Preference Ranking)

TEXTURE of TIME—The Artwork Exhibition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is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s collective exhibition held i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on a large scale for the third time after 1980s. This exhibition systematically exhibits more than 300 works from 200 artists in 8 unit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il painting, printmaking, sculpture, installation, new media,etc., which demonstrates the pioneering spirit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s instructors of older generation and young artists,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achievement within the new historic period and art history after opening and reform.

academy art, tradition, new generation

猜你喜欢

美院批评家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桑坤利作品选登
2018艺术金融博士课程班开学典礼在西安美院举行
美院张老师评画
张建霖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