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此岸”还是“仰望彼岸”?
——关于“幸福中国”的八大选择题之四
2017-02-12单一良
文/单一良
“守候此岸”还是“仰望彼岸”?
——关于“幸福中国”的八大选择题之四
文/单一良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所在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认真去接纳、体验这一切。
根据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中有这样的一幕:刘晓庆饰演的尊主得了重病,认为只有“彼岸花”才能让她起死回生,于是不惜深入地下墓穴,妄想以此脱离生死之困,结果却更早地奔向了彼岸。
在东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中,寻求来世幸福似乎是共同的终极追求。“此岸”、“彼岸”来源于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梵语为“波罗蜜多”)。佛学认为,此岸是充满罪恶而苦恼的五浊恶世;彼岸则是极乐而宁静的佛国净土,人们渴望能够由现实苦恼的此岸,到达理想而幸福的彼岸。有种说法是“彼岸花开开彼岸”,这里的“彼岸”就是生的彼岸,传说彼岸花是接引之花,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因此,它就成为《寻龙诀》中能够达至涅槃境界的神物。
寻求彼岸花的心理,实际上是对幸福追求的一种消极出世的态度。《佛经》中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有生有死的“此岸”有着健康生活的快乐享受,也有着病痛折磨,而彼岸花得以指引而至的“彼岸”,却被描述为天堂般的超脱生死的异域空间,无忧无虑,无生无死,可以达到圆满的幸福结局。“守候此岸”的艰辛与“仰望彼岸”的愿景,确实会让很多人对残缺的人生感到失望,转而寻求宗教或神灵的帮助,并开始消极对待现世生活,把幸福寄托在来世的圆满上。正如俄国作家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所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之所以会出现寄望彼岸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们对已知世界残缺性认知和对未知世界圆满性认知的偏差所造成的。在哲学上,“此岸”、“彼岸”有着另一种解释。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于是,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就成为人们期待圆满幸福的“彼岸”。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是一个美好的未知宇宙世界,无异于彼岸的“自在之物”,但实际上无论是星空也罢,彼岸也罢,自在之物也罢,在未探知之前似乎是最圆满的,而一旦真正抵达,也许仍如此岸一样残缺。
谈到幸福美满,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月亮作为比喻,所以有“花好月圆”之美词。但事实上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的人从残缺中看到美感,于是就有了“一镰钩月”之雅说。同样,一幅画,没有留白是残缺的,泼墨留白已然成为艺术;若是给维纳斯安装上假肢,肢体健全了,形态完整了,而美感却没有了。张爱玲曾说,“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追求完美似乎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无论是财富、健康,还是地位、名誉,人的欲望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都希望人生尽如人意、尽善尽美,期冀一切都完美。但事实是,生活里本就没有完美,更多的也许还是残缺,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东西,只是相对存在而已。一个完美主义者,也许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可能到最后才发现,只有懂得了残缺,也就懂得了完美,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的形态。残缺与完美是辩证与矛盾的统一,生活赐予我们的也都不是完美,有苦难,有挫折,也有失败,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和完善的。现实的残酷,物质与精神上的残缺,总是让我们去追寻一种完美的生活,因为抱怨,生活总是不完美,因为寻找,我们总是不断地努力向前。因此,史铁生有一句名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一个经历过残缺的人,精神上至少是完美的,而一个精神上残缺的人,即使身体完整的一点瑕疵都没有,那也是残缺的,有缺陷的人生才会是完美的,残缺其实也是一种美。比如,成功人士不是天注定的,他们也会经历坎坷。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惟一‘存在’的是现在。”只有经历风雨的彩虹才是最美的,同样,只有经过苦难洗礼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残缺,是一种岁月的历炼,是一份人生智慧的提炼,是一种生活的熏陶与享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有人请佛陀指点。佛陀邀他进入内室,耐心聆听此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存疑的各种问题达数分钟之久,最后,佛陀举手,此人立即住口。“你吃早餐了吗?”佛陀问。这人点点头。“你洗碗了吗?”佛陀再问。这人又点点头,接着张口欲言。佛陀在这人说话之前又问:“你有没有把碗晾干?”“有的,有的,现在您可以为我解惑了吗?”此人不耐烦地回答。佛陀回答说“你已经有了答案”,接着把他请出了门。几天后,这个人终于明白了佛陀点拨的道理。佛陀是提醒他要把重点放在眼前——必须全神贯注于当下,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要点。活在当下、守候此岸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所在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认真去接纳、体验这一切。或许,幸福并不在你仰望的遥不可及的彼岸,就在此岸,就在当下,就在你与亲朋好友一路陪伴走来的点点滴滴之中。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此岸”中的当下,或许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呢!
(作者系《人民法治》杂志社执行社长、人民法治网总编辑,法学博士、管理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