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术实践中的“想象”及其运用

2017-02-12王个松

歌唱艺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表象表演者想象力

王个松

引 言

任何经典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想象的发挥,想象伴随艺术创作的始终,丰富的想象力是造就伟大艺术家和经典艺术作品的基础。在声乐艺术领域,不管是在声乐作品创作、声乐作品表演、声乐作品欣赏以及声乐教学中,想象活动都贯穿始终。在理论研究领域,声乐艺术中的想象与心理学紧密相关,近年来一些学者开拓了被认为是“声乐心理学”的新领域。声乐心理学,顾名思义,即声乐学科与心理学科的结合,是新近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门类。邹长海在其《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想象是人类大脑中凭借记忆提供的材料和观念,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进行加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和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一词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作为动词用。如果将其拆分,“想”是动词,是人的大脑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的过程;而“象”是名词,是在客观物质世界基础上,通过“想”而形成的某种形象、图像、影像等。通过“想”而形成的“象”,是思维再造形成的新“形象”。这种经“想”而形成的“象”,是在想象者既有知识结构和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重新组合,这种产生“想象”的能力被认为是“想象力”。想象力属于意识的一个方面,它源自于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它将人们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

一、想象与声乐艺术实践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想象在所有的艺术实践中都不可或缺。在声乐艺术中,缺乏想象就不可能理解和领悟声乐的本质和内涵,就不可能将抽象的音乐落实到现实世界。“作品所描述的、所表现的、所刻画的东西就不容易让人接受,或者是不能准确的认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形象、艺术价值、艺术魅力及艺术生命也就无法让人去体验,如此也就很难反映客观现实或者去再现和揭示生活的本源,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①就声乐艺术而言,其借助音调、音色、旋律、表情、肢体语言和有规律的节奏来塑造某种意境。歌唱者在进行声乐活动时,此起彼伏的心理状态自始至终发挥着某种平衡作用。想象作为心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它可以使人们在情感上不断升华,通过大脑将声乐作品与某种意境相联系,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表现。如以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鞭打我吧!》为例,歌唱者如果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曲式结构认识不到位,在演唱时就不可能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融入,只能把音唱准,但不可能领悟歌曲的情感基调。反之,歌唱者对歌曲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下足功夫,深刻把握其内涵,在演唱时再将自身理解融入其中,观众则能体会到作曲家和作品的伟大。声乐表演者在整体上把握好曲风,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表达,在咬字吐字上注意其中的细节,如“batti”(鞭打)中的“tt”是双音节结构,演唱过程中要表现出作品暗含的诱惑感和放纵的语气。作品的前半部分,在演唱中可以领悟到采琳娜对马塞托的情感流露,准确地说是女性的媚态与诱惑,充分展现了她对自身魅力的信心,哪怕知道犯了错,她仍然深信马塞托一定会原谅自己。该作品运用了较多的颤音和切分音,与连音对应,突出不同节拍之间的强弱对比,以达到一种摇摆晃动之感,彰显采琳娜容易受到诱惑,是一个内心不沉稳、贪图享乐的女性。后半部分,马塞托原谅了采琳娜,采琳娜也期盼未来能够继续美好的生活,在节拍上由原来的拍转为拍,莫扎特在此运用节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逻辑基础: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知,以及在感知基础上对大脑中各种形象进行重新组合与加工;又高于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类似。它一般被认为是介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具有感性认识的某种具体形态,但又没有达到理性认识的深度。声乐表象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声乐想象的前提与基础。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象,“它是出现在感觉、知觉之后的,在大脑中或者是内心视觉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性的感性形象,属于感性认识的较高级形式。”②例如,当我们演唱国歌时,歌词所表现出的特定场景,就会让演唱者联想到中国人民在过去遭受苦难的画面,歌者脑海中的场景和画面就是声乐表象。林华认为:“表象是感官在非自觉意识层次从客观世界得到的各种零星感性意象上升到自觉层次,经过反思运动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形式。”③表象作为人体器官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所留存的形象,其依赖于主体的感受、知觉、经验和生活中的实践。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对声乐表象的训练不可忽视,这种训练需要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注重心理和生理上的培养,促进个体在声乐学习、表演、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效能提升。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声乐表象分为听觉表象、视觉表象、触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几个部分。

声乐的听觉表象在既有音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听觉分辨出音色、旋律、节奏、节拍等内容,不同类型的音色对个体产生不同的表象,通过表象所传达的情感亦不相同。以歌剧《弄臣》所塑造的利戈莱托为例,演唱时,用男中音更能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般而言,男中音和男低音在歌剧中往往用来刻画丑陋与邪恶。在歌剧的前半部分,利戈莱托是邪恶无耻、搬弄是非的小人嘴脸,后半部分他担心自己的女儿被诅咒、对公爵进行报复,低沉的男中音音色可以更加精彩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声乐学习者和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掌握各种音色,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大脑要将其归类和排列组合,形成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奠定表象的基础。声音的高低强弱经过大脑的加工之后,可以完整、清晰地重现,这就是成功的听觉表象。

声乐的视觉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于听觉表象,视觉表象是通过演唱作品时的场景表达,传达创作者或者演唱者本身所欲表现的某种特定含义,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在视觉表象上会形成某些差异,形成不同的艺术画面。此外,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可以用内心去“观看”和“审视”作品,通过形象再现的方式将作品刻画的人物和场景在大脑中“播放”,犹如歌词中的场景在眼前浮现。

声乐的触觉表象,某种意义上说亦是身体的感觉表象,这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声乐初学者对声音还比较缺乏理性认识,对声音的“脾气”还不熟悉,要想记忆音响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触觉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从低音到高音的转变,声音是发生微小而递进的层次变化;在高声区,声音发生明显的变化,高亢透亮、穿透力强,与低音区的厚重沉稳形成明显的对比。这种变化需要个体用身体器官去“触摸”,去体会。在声乐学习中,指导教师常常会说“声音很厚重”“声音薄了一点儿”“声音要放松些”等,这都是触觉表象的体现。声乐学习者要在触觉表象中去寻找正确的声音位置,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声音表达。

声乐的味觉表象,即对声乐作品的“神韵”与“风格”的把握,我们通常说这首歌“很原生态”“很有草原风格”“很有民族韵味”就是这个道理。如草原风格的歌曲,一般的歌唱者很可能无法领悟其“神韵”,唱出来可能就是平淡如水,也无法将观众的思绪带入歌曲欲表现的意境中。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演唱不同的作品时一定要把握住歌曲的风格和发声特点,准确把握“风格”和“神韵”,如南方民歌清新柔美、西北民歌粗犷、东北民歌浓郁,这些都是声乐学习中要把握的味觉表象。

三、不同类型声乐艺术实践中的“想象”运用

1.在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想象”运用

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哪怕是幻想。声乐创作是高层次的音乐活动,它需要作曲家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来实现,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创作出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作品。想象力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在感知外在事物、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增添各种元素,根据想象中的“图景”,将各种材料有机整合,升华为艺术作品。音乐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超越生活,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可以超脱时空的限制,将想象之形化作美妙的音符和乐章,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融现实之有形于音乐想象之无形。

声乐作品创作离不开想象,但是这种想象是基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主观臆造,凭空的乱想无法上升为艺术层次的想象,更无法造就伟大的艺术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声乐作品创作,是从作曲家内心的“感”和“触”出发的,两者都具备想象的基础。当然,作曲家想象的发挥以及想象能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毕竟声乐创作的想象要求创作者热爱生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想象能力的高低需要现实的基础。首先,要用心去感受这个广博的世界;其次,对声乐专业知识,如作曲技术技法的熟练掌握;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各种素材的创造性运用。经验积累属于表象的范畴,想象力的发挥离不开经验的支撑。作曲家积累的素材越多,经验越丰富,就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作的声乐作品水平就会越高。

2.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的“想象”运用

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集脑力、体力、想象力、创造力于一身。在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声乐表演被认为是二度创作。声乐表演除了声音传达之外,更是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融入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和情感抒发,创作出独特的意境效果。声乐表演中的想象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要尊重原创作者的意旨和目的,忠实再现其初衷,尽可能展现作品的“原味”,这种“原味”体现在乐谱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上。乐谱是原创作者意图的表达,表演者忠于乐谱就是尊重创作者。此外,应该在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作品欲表现的时代特征和音乐风格,因为任何经典的声乐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对音乐作品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音乐的历史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使音乐获得明确的社会意义的保证。”④其次是声乐表演中想象力的发挥要体现出“创造性”。创造性不是随意发挥,它要求表演者有高度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创作热情。作为二度创作的声乐表演,如果表演者没有艺术追求,没有艺术热情,他就失去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表演者的创作追求和富有个性的表演,可以让声乐作品提升至更高的层次。这也说明,表演者只有对原创作者充分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寻求一种更为独特、更有影响力的表演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独有风格的表演模式。最后是通过即兴表演检视表演者创造性发挥想象的能力。即兴表演与即兴演讲一样,是最能体现表演者水平的方式之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和表演经验等因素影响着表演者水平的发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表演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在即兴表演上,表演者的身体状况、情绪情感、心理素质等都有可能影响表演的效果。

3.在声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运用

声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不仅仅涉及作为普通群体的社会公众,对声乐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同样重要。音乐欣赏与个人品德、审美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密切联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因此音乐欣赏与音乐教育是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缺少音乐素养,那么他在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精神世界就会受到影响,而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精神世界丰富、心理健全的人,必定拥有最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这种欣赏能力与想象力的发挥成正相关的关系,即想象力越丰富、其音乐欣赏水平就越高。作为音乐欣赏中的想象,与音乐的联想相一致。有人将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分成两种成分:一种是创作者所预期的,另一种是创作者非预期的。“所谓‘预期的’,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料想到人们在欣赏中将会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实际上也是创作者所构想的艺术内容的有机组成。”⑤以《保卫黄河》为例,演唱者运用齐唱、轮唱的方式,展示黄河在咆哮、在怒吼,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气概。该曲旋律由弱到强不断扩张,气势一浪高过一浪,极其生动地表现出黄河危急时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决心。这种画面便是作曲家在创作之初所欲实现的,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热血沸腾的场面,从而激发出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是一种极为成功的想象运用。

4.在声乐教学中的“想象”运用

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积极互动来完成。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精深的掌握,对学生的客观条件、心理状态、情绪等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毕竟声乐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心理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还要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专业进度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具体而言,声乐教学中的想象一般包括对作品整体意境把握的想象、咬字吐字的想象和发声过程中的想象几个部分。

(1)对作品整体意境把握的想象。每部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意蕴和风格等。作为声乐学习者,必须对作品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在这个基础上迅速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至作品需要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想象发挥的过程,是学习者将作品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图形化”处理,然后将这一“图形”输出为声音练习的正常状态。这一“信息输入—图形化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想象过程。

(2)咬字、吐字过程中的想象。声乐学习中的演唱,实际上是“读”和“唱”,或者说是“说”和“唱”的结合,也是“朗诵”和“说”的夸张表达形式。这种艺术手法要求学习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咬字、吐字要超越读和说,这个超越的过程就是想象发挥的过程。在发挥想象基础上的咬字吐字,会让大脑和发声器官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从而实现表达清晰、吐字圆满,使形态适应于舞台表演。在声乐课堂的训练中,如果学生发声不理想,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把歌词读几遍,以解决咬字、吐字的问题。

(3)发声过程中的想象。声乐学习中的发声,前提是呼吸。这种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所区别,它要求胸腔和腹部的配合,而且喉咙要处于“开放”状态,这样气息才能传入肺部的下端,让学习者有一种“气沉丹田”之感。学习者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呼吸的过程犹如水流经过,则“气沉丹田”如“由江入海”。在发声过程中,还要掌握不同声区的处理,“向高音的转移会给共鸣带来某些变化,但是如果声音在下面(中低声区),就很好地安放在“面罩”(原意指化装舞会戴的假面具)中,而且随后很小心地把它转移到头声区,那么嗓音会是均匀的。这就是喉部和声带的正确的体育活动,它会产生极好的效果。”⑥可见,不同声区的转移,不同声音的安放都要进行充分的想象。

四、如何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培养丰富的“想象”

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想象的发挥。想象能力并非人人都有,有些人的想象能力与生俱来,这种人谓之“天才”,然而大多数人的想象能力是通过后天习得。换言之,想象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积累与努力学习获取的。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1.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何声乐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的支撑。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敢于尝试生活百态,让自己的心境时常处于愉悦状态,激发自我对生活的不同体验。热爱生活,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任何声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和教学行为都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支撑,只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为声乐艺术作品提供内涵上的保障。一位声乐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和教育者,缺乏文化知识的积淀就不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远。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让个体的想象力得到升华,从而在声乐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3.认真研究声乐名家名作。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歌唱家,任何一部经典音乐作品无不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研究名作的创作背景、技巧和技法,以及探寻作曲家、歌唱家背后的“故事”,都可以让我们在运用想象、发掘想象的逻辑路径上获得深刻的启发。

注 释

①卢姣姣《论想象在声乐艺术中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践应用》,郑州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吴蓓蓓《论声乐学习中的想象》,山西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③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④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⑤唐喆《调动积极心理因素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关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⑥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猜你喜欢

表象表演者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妙猜两数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