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7-02-12蔡青
文/蔡青
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文/蔡青
导 读
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我们深知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全民之举,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是全局之重。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实践能力缺失,因此探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在多方面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之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大致想法和措施,旨在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深入培养,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进一步提高。
法律意识是人的思想层面对法律的一种认识、信仰,它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过去我们总是把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寄托在领导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身上,这是片面的。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全民之举,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希望,同时也是法律知识的拥有者、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传播者,是法治精神、理念的践行者。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全局之重。尽管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多年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但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发,如马加爵、药家鑫、付成励杀人案,复旦大学的室友投毒致死案等,折射出我国教育的缺憾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因此,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如何提高此意识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我们试图来通过下面一份调查问卷寻找答案。以下是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生(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截取部分):
1.有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14.87%的大学生认为无关。
2.有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利益,8.21%的大学生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有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的大学生则不认同,6.15%的大学生认为得看钱数额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4.有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了解得不是很清楚,73.33%的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的大学生了解很透彻。
5.只有14.36%的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经历。
6.如果被侵权,5.1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的大学生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的大学生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的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7.有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的大学生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的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基本上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一)期待法治,但缺少法律信仰
首先,关注点落在第1、2、3条,可以清楚地得知一半以上学生是期待法治的,法律与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观念已经在他们心中形成,即人们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并与他人构建成不同关系,而法律已经作为旨在解决人们之间基于不同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时的一种正确的方式和途径。法律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渗透性已愈加明显。但是大学生们只意识到法律表面的存在,真正的法律意识、法治信仰并没有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14.87%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密切关系”,“8.21%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不能为他们解决纠纷和维护他们的权利”,虽然占少数,但足以说明坚定的法律信仰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法律信仰即对法律的“臣服”,认为法律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相信法律的正义性与公正性,所以是值得社会每一个去尊重、遵循和维护的。但是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在部分大学生心中并没有这样一种信念,他们不觉得法律在解决冲突、维护权益的准确性、效率性方面有可以称道可以遵循的地步,更不用说法律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威严性与庄重性。
(二)认同法治,但行为选择会出现偏差
这一点需要我们把5、6条结合起来看,“67.6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有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经历”。比较大学生的想法期待和实际行动,可得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赞同并认同法律的,也清楚地意识到法律现实的强有力的存在,基于这种想法他们才渴望了解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并没有选择法律这条路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在不能“抛之脑后”的,则又选择通过关系或者私力去解决,最后如果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考虑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就说明大学生虽然赞同法治,但在行为选择方面会与法治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差。这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用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来衡量是非对错,解决问题,而非主动客观运用法律去认知和判断。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状的成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人们崇尚“仁义礼智信”等古老的训诫,信仰“礼治”,崇拜“仁政”,人们习惯于处在人治之下,缺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法治的观念,而法律大都是扮演着治世工具、治国手段的角色,法律并没有显示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功能,这些传统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法治教育的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教育对于法学这一方面可以分两点来说,一方面,法学专业的同学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显然高于非专业学生,但是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的主要形式就只是更注重法律条文教育,单纯讲解枯燥的法条阻挡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向往与兴趣。另一方面,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校的法治教育更为欠缺。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涉及法律、普法性质的活动又有多少呢?专业学生没有对枯燥法条的“热情相拥”,非专业学生又对法律的认识寥寥无几,那么法律意识从何而来?
(三)学生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费精力的方向,一部分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认为把时间用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所以根本没必要去了解法律。另外,据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没有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法律没有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法律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与不当往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重大障碍。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影响大学生们法治意识方面尤为明显,从古至今,很少有家长能够从小就教导自己的孩子一定要遵守规则,言传没有,身教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赶时间硬闯红灯、为了争抢东西而从不排队等一些小事,家长们没有很好地约束自己,那么在孩子眼中呈现的便是混乱无秩序,从小就形成这样的观点,必定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则体现在过于严苛或是放纵溺爱,无论是这两种的哪一种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意识,前者可能导致对规则的叛逆心理,后者则可能导致藐视规则的心理,如此都会影响学生正常法律意识的产生。
(五)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正处于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种媒体以排山倒海的形式传递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凶杀、暴力、色情等负能量的非法音像制品、网页等。在这些内容的传播和误导下,极少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法律意识淡薄也就从此而来。
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方式、途径
(一)学校应采用不同方式加大对法治方面的教育
亲身实践有利于兴趣的培养,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使大学生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二)发挥家庭在学生法治意识养成中的积极作用
在家庭关系处理上,必须树立起依法治家和以德治家相结合的正确理念。依法治家要求家长主动学习国家出台的最新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理念,尤其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和禁止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和遗弃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践行国家关于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基本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弘扬和实践传统家庭道德的精华,形成良好家风,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促进他们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增加对法律的宣传力度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广泛组织和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行政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要切实加强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法治教育工作。鼓励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网信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积极鼓励弘扬法治精神的图书、期刊、网络游戏、动漫作品、少儿节目等文化产品以及创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鼓励设立提供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教育机构,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无疑具有向导与指引作用,全社会应按《大纲》所言,各方都应为青少年(这里尤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大学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与社会法治环境和学校法治环境有关,还与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是为了让自己达到更好状态而自觉获取知识,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获取基础的法律知识,甚至是掌握法律的理念,但如果碰上具体问题,通常仅靠课堂上的法律知识是不足以解决的,因此,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深入学习了解涉及到自身权利义务的法律常识,增强权利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进行权利救济,同时也要增强义务意识,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是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们有必要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重权利的同时更要主动履行义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大学生才会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自觉尊法、守法、护法。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权利义务观构建的过程中,也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新一代接班人法律意识水平。“青年的素质,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只有当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形成排除外在强制的对法治的认知、归属和信赖的内心自觉时,社会主义法治才有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我国的未来才是光芒无限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