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2017-02-11石慧王思明
石慧,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石慧,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将西瓜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初步传入期、推广种植期及之后的全国广泛种植期。从西瓜的自然属性、西瓜的经济效用、西瓜的种植技术和西瓜的文化意蕴四个方面对西瓜得以在中国广泛种植推广的动因进行分析。
西瓜;西瓜引种;西瓜推广;动因分析
西瓜[Cirtullus lanatus(Thunb.)Matsum et Nakai],为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本草植物。[1]形态结实如斗大,而圆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麻色。[2]常见别称又见寒瓜、水瓜、夏瓜等。
中国园艺学家吴耕民认为:“原产地或谓亚细亚南部,或谓意大利南部,或谓印度,或谓阿非利加,学说纷纭,而今多数学者,认亚非利加为最可信也。”[3]根据对已有关于西瓜起源传播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热带非洲,当地土著人经历了对野生西瓜进行长期种子采集、栽培、良种培育等过程。而西瓜因其生理适应性和食用、药用等功用和价值,后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种传播、栽培收获。虽然西瓜原产于非洲,但目前世界上西瓜产量较大的国家是中国、土耳其、伊朗、巴西、埃及、美国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统计数据,该年中国西瓜总产量达到7000万公吨,土耳其以380万公吨位居第二[4],可见中国以较大优势位居鳌首,是优势明显的西瓜种植大国。
一、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西瓜一词,从字面可理解为从西方传来的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清代汪灏的《广群芳谱》中就曾有记载:“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5]
(一)传入时间
西瓜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通过文献整理可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汉代传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基本形成了古代中国与亚、非、欧大陆经济、贸易、文化沟通桥梁的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自这条古代商道被打通以来,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和传出中国的丝绸、瓷器、作物等不计其数,各国互派使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频繁。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有西瓜最早是在公元前汉武帝时代起,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西瓜。[6]
五代传入。此观点大多依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西瓜篇中的相关记载:“按胡峤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2]认为西瓜于五代时期传入中原,并是由胡峤带回瓜种。
南宋传入。此说法主要依据洪皓《松漠纪闻》关于西瓜的记载:“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予携以归,今禁囿乡圃皆有……”[7]此记载洪浩在南宋时期将西瓜带回推广种植。顺着此条线索,有学者提到,洪皓回归之后不久,中原地区种植西瓜的记载便开始出现了,说西瓜是在南宋绍兴年间由洪皓从金国带入中原也是可信的。[8]西瓜是多源产物,中国应是世界西瓜的原产地之一。[9]有学者认为,虽然古代较早文献中没有提到“西瓜”或相关记载,而古代中国文献关于“寒瓜”的记述则早已有出现,《广群芳谱》中梁书孝行传:“胜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卫悲哀切……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蔫其母,举室惊异。”[5]可见,在南北朝以前中国已有了“寒瓜”的食用记录,中国原产“寒瓜”与后来原产非洲的“西瓜”传入,则统称为现在的西瓜。
(二)传入路径
根据已有史料的记载和对已有研究考证的整理可以看到,西瓜传入中国的路径可能分为陆路和海路两种。在陆路传播方面,西瓜由非洲传入地中海沿岸后,向东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今新疆地区,契丹灭回纥将西瓜引种,后又在中原推广,渐渐传入黄河以南地区。也许正因由西传播而来的这条路线,而称之为“西瓜”,此条路线基本被学界所认可为西瓜在中国传播的路线;另一条海路传播,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地中海地区绕过印度到达东南亚传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这一说法目前还缺乏考证,但也不能排除西瓜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可能性。
总体看来,目前学术界关于西瓜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传入路径,甚至西瓜是不是外来品种与中国本土瓜种的统称等说法还未达成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历史文献资料不足、考古发现有限和实验数据缺失等因素造成的。
笔者认为,西瓜应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古老作物之一,丝绸之路打通后最晚在五代时期中国内蒙古地区已有种植和食用,西域地区应该更早,稍后时期引入中原,又在全国广泛种植,而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不能等同于西瓜引入中原的时间。中国也有瓜类作物起源,但不确定与原产非洲的西瓜品种是同一物种,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瓜传入的一条路径之一。而关于西瓜最早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和路径,也不是凭空推断可以得出准确结论的,需要将更深入的文献、考古、田野调查、科学试验数据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证。
二、西瓜在中国的推广和分布
西瓜最初传入中国后,由于气候、战乱等因素其传播出现记载不明、传播中断、路线较难描绘等特点。总体看来,西瓜的引种和传播大致经历了早期缓慢传播阶段——进一步推广阶段——广泛种植阶段几个发展过程。
(一)早期缓慢传播阶段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中国与西亚、非洲、欧洲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友好往来。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或传出中国的物品数不胜数,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作物品种,主要以果蔬为主。上文已有讨论,西瓜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能肯定,但大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一点已基本达成一致。
公元900年萨曼王朝(874年-999年)统治下的布哈拉*今塔吉克斯坦城市,公元9-10世纪萨曼王朝首都及周边地区可以被称作是名符其实的花园,据记载:“这里盛产水果、蔬菜和花卉,还有苹果、黄瓜、玫瑰等。西瓜从花剌子模*位于今中亚西部,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上出口献给巴格达马蒙哈里发和瓦提克哈里发,途中用铅质盒加入冰块一起包装运输,一个西瓜在巴格达卖到700迪拉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流通货币,1美元=3.67345迪拉姆。”[10]可见,西瓜最晚在唐代(618年-907年)已在中亚地区种植,但价格十分昂贵,实属珍贵,此时中国境内有没有西瓜种植因无文献考据还不得而知。
根据目前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中有其佚文记载:“有同州部阳县令胡峤为翰掌书记,随入契丹……峤无所依,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出所见。云自幽州西北入居庸关……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珍珠寨……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引种以牛粪复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11]胡峤记载了他在契丹食用由回纥得到瓜种的西瓜,可见最晚五代后晋时期中国内蒙古地区已种植和食用西瓜,瓜种来自于回纥(今新疆地区),此瓜种应是由中亚地区传入的,但并未提到胡峤将瓜种带回中原或后来瓜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也还没有见到其它地区大规模引种或种植西瓜的记载。
(二)进一步推广阶段
进入宋元时期,西瓜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发展。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分五十五部包罗万象,保存大量宋以前文献,但其瓜果类记载中却未见“西瓜”。有说法此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12]洪皓于1129年奉命北上赴金,十几年后归南宋写下《松漠纪闻》,其中有关于西瓜的记载:“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予携以归,今禁囿乡圃皆有,亦有留数月,但不能经岁,仍不变黄色。”[2]而据洪皓“予携以归,今禁囿乡圃皆有”之言,可见西瓜经洪皓携归后,在长江流域(至少是在南宋当时首都临安即杭州附近)已经普遍种植。南宋也是西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战乱,长期动荡,中国人口出现了一次由北向南的大迁徙,大量北方人口进入南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皆种之。”[13]南宋诗人方回《秋热诗》中:“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卷五瓜菜中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新添西瓜:种同瓜法。”[14]元代影响最大的王祯《农书》也有关于西瓜的记载:“种出西域,故名西瓜……以北方种者甚多,以供岁计。今南方江淮闽浙间亦效种,比北方差小,味颇减尔……种同前瓜法……”[15]在王祯的记述中也可以看到西瓜是由黄河以北传播到南方的,还有关于种瓜法和西瓜子仁的介绍。而元吴瑞《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16]这则是西瓜入药的最早记载。
(三)广泛种植阶段
明清民国时期不少农书中都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可见西瓜已经成为日常的果蔬品种。明代王象晋撰的《群芳谱》介绍了西瓜的生理特性、种植方法及保存方法等,“以辽东、卢江、敦煌之种为美,今北方处处有之,南方者味不及也”。[17]并指出不少地方都有了当地的名品;明《本草纲目》果部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为后人多次引用。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西瓜的记载,介绍西瓜在各地的记载情况。
地方志是记载全国各地社会、自然、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为此笔者特对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方志中物产类关于西瓜的记载进行熟悉,择其要略,并整理出表,以供参详。(见表1)
通过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方志资料中关于西瓜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到:第一,记载范围上,明清以后全国各省地方志物产类中均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其中有些记载录述详备,有些记载则是简单提及西瓜或将西瓜列在该地物产的条目内而已,但无论记载的详略与否,在全国方志的广泛被记载也可见西瓜的种植范围已经遍及全国。第二,记载内容上,除去各省一些地方志特产名录中一笔带过西瓜的,还有很多方志中有关于西瓜的详细记载,记载内容也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性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可见西瓜在各方面的用途已被人们广泛注意、利用和接受。第三,西瓜在各地均有名产区和品种。总体上看,西瓜种植遍及全国,但由于各地自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全国各省西瓜品质有优劣之分,而各省中亦有较之好者。如全国较好的品种则作为贡瓜,雍正《山西通志》太原府:“西瓜萧翰使西域得种归,今出榆次中郝东郝西郝三村……一种绿皮红瓤红子名蜜瓜,味殊甘美,今以入贡……”[73]而广西同治《梧州府志》:“西瓜产藤县者佳。”[74]福建民国《闽江金山志》:“种出西域,黄裹者佳。”[75]
表1 全国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
总体看来,虽历史上西瓜早期在北方种植而长江以南地区较晚出现,但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西瓜已成为中国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瓜果类水果,西瓜栽培也已遍及全国,并在各地形成了各自较好的西瓜产地及西瓜品种。
三、西瓜在中国种植推广的动因
西瓜作为一种农作物,它能在中国被大范围引种、推广种植,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也是值得被讨论的。
(一)我国的自然条件适合西瓜的广泛种植
通过世界西瓜主产国目前的实际分布情况来看,“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均处在北纬15℃~45℃之间的区域范围内”[1],可见这一地理气候带是比较适宜西瓜种植生长的。“西瓜种子发芽须有16℃以上的温度,30℃为发芽最适温;喜日照多,干湿得度;所喜土质依地方气候而不同。”[3]最适宜在沙质土壤生长,但其他土壤也可以栽培。
中国地大物博,原生和外来作物众多,西瓜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普遍适合西瓜的生长;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西瓜的种植和收获,西瓜在中国各地普遍种植而各地情况也不一。光绪《广州府志》记载:“每岁七月中旬村人赛神作西瓜,产番禹茭塘者亦佳。”可见西瓜种植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希望通过一些传统的农事仪式来祈求西瓜丰产。新中国成立以后,西瓜在全国范围的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根据2007年中国大陆西瓜种植情况(见表2)可以看到,西瓜种植以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五省产量为首,全国范围内总产量达到62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二)西瓜的广泛用途成为西瓜推广的助力
西瓜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其多功能性效用能够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上,正是这种需求成为了西瓜在中国推广的内在动力,而这一推广过程也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影响。
首先,西瓜中含有大量水分,还有钾、钙、磷等各类维生素,成熟的果瓤是夏日里人们最好的消暑降温的果品之一,西瓜口感甜美清爽,能够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和喜爱。方志中已有较多记载,如同治《乾州厅志》:“西瓜红而实大者为上,生啖之以解暑性。”光绪《名山县志》:“西瓜,似王瓜色青红,多浆生啖清暑。”同时西瓜皮中含有丰富养分,“还是家畜很好的饲料”。[78]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果蔬品种,增加了人们日常果品和动物饲料的选择。
表2 2007年中国大陆西瓜种植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76]整理。
表3 西瓜营养成分表
资料来源:根据《食物成分表》[77]整理。
其次,西瓜具有一定医药作用,明《滇南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治一切热症,痰涌气滞,根、叶,煎汤服治水泻痢疾。”[79]民国《同安县志》:“西瓜若入朴硝于瓜内风干,则皮满布西瓜霜,作吹药能治喉痛,壳擂末治茶汤烫火烧神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瓜的更多益处也在不断被发现,有认为,食用西瓜对高血压、浮肿还有一些炎症疾病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是,从传统中医的角度认为西瓜性寒,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2]
再次,一系列的西瓜制品的问世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除了直接食用西瓜外,其瓜瓤还可制成西瓜汁、酿西瓜酒、制作西瓜罐头等饮品和食品;西瓜子还可晒干炒过,作为人民休闲娱乐的零食;未成熟的西瓜也可醃藏以充蔬菜,西瓜皮还可炒菜或制酱食用。文献中曾有记载:“西瓜,有用其皮瓤杂入酱豉中味殊甘美……”[80]“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17]
西瓜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需要,如光绪《沙雅县乡土志》:“西瓜之类均足供本地之用并无贩运出境者。”[81]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满足日常需要外,人民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中国西瓜产业受经济价值的驱动发展较快。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看到,2012年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总产值达75亿多美元[82],且高出其他国家西瓜总产值的十几倍。
(三)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是推广的有力保障
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卷五瓜菜中首次出现有关西瓜栽培方法的记载:“新添西瓜:种同瓜法。科宜差稀。多种者,熟地岱头上,慢掷耢平。苗出之后,根下擁作土盆,欲瓜大者,一步留一科,科止留一瓜;馀蔓花皆掐去,瓜大如三斗栲栳。”[14]元代王祯《农书》中又有:“种出西域,故名西瓜,以牛粪覆棚而种,种同前瓜法,区行差稀多种者,熟地岱头上……”[15]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则有关于西瓜选种、下种、田间栽培管理及种植的记载:“秋月择其瓜之嘉者,留子晒干收作种……至清明时,先以烧酒浸瓜子……栽宜稀,浇宜频,粪宜多……欲瓜大者,每科拣其端正旺相者,止留一瓜,馀蔓花皆掐去……”[17]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方志中也有一些关于西瓜栽培技术的记载,分布在各地方志中较零碎且简略。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西瓜生产技术的研究出现较大发展和变化,研究成果有专著和论文等,以“西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搜索可见,1957-1982年研究论文呈现缓慢增长,1983年之后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涉及园艺、植物保护、农作物等学科。
可见关于西瓜种植栽培技术的记载从最初古籍中参同其他瓜类种植法,到简单叙述西瓜播种、出苗等情况,发展到对西瓜选种、种子处理、施肥等栽培技术的介绍,再到现将西瓜种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形成了关于西瓜整地施基肥、选种、播种、幼苗期管理、整枝、肥水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运输与贮藏等一系列的西瓜栽培种植技术研究。[83]可以看到,一直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关于西瓜种植的宝贵经验,而这一过程中西瓜栽培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西瓜品种资源的多样化,更是西瓜得以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推广的有力保障。
(四)西瓜与中国文化语境的天然融洽
相比于其它水果,西瓜在审美形态和意趣上是独具风格的。从颜色上看,西瓜青皮红瓤,色彩分明,主色调为红绿色,红绿在中国文化中是表示喜庆和新生的颜色,红绿相映,昭示着勃勃生机。如唐代杜牧在描绘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时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84]的诗句。西瓜的色彩正是符合这种审美,无怪乎宋代文天祥在描述西瓜时赞到“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85],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形状上看,西瓜外型厚重浑圆,敦实沉厚,给人以丰收的殷实之感。同时,也不乏文人墨客刻瓜制灯、赏灯作画、写诗吟赞的篇章,如清代黄之隽的《西瓜灯十八韵》,清代徐锦华的《咏西瓜灯》等。
另有在某些地方民俗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西瓜与节日的互动,如山西一些地区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有西瓜,“因西瓜可谐音喜瓜,形圆瓤红多子,可以寓意为一家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多子多福”。[86]此外,现在每年各地也举办各种西瓜节,比较有名的是在俗称“瓜乡”平湖举办了二十多届的平湖西瓜灯文化节,这一传统西瓜民俗活动包括刻西瓜灯、绘西瓜灯、赏西瓜灯,还有一系列关于西瓜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展,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将“瓜乡”的西瓜文化传承下去。
四、结论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西瓜在中国的种植推广大致是:最晚唐末时,中亚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西瓜;至迟在五代时期,契丹已经从回纥得到西瓜种,并开始种植和食用西瓜;北宋时期是文献较少的空白期,但此时应已在燕北、黄河流域地区有所种植;南宋时期,洪皓从北方携西瓜归,开始在南方种植西瓜;元代时,已形成北方遍植,南方江淮浙闽有种植的格局;明清之后,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而且许多省份都有自己的西瓜名种。
可以看到,西瓜传入的路径是由非洲至西亚再至中亚继而入中国,这条路径大体沿循着丝绸之路。作为举世闻名的横贯亚、非、欧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穿越千年历史的风沙为我们带来了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作物,丰富了我们的果蔬品种,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改变。而碧绿浑圆的西瓜就如同憨态可掬的文化使节,成为丝绸之路上各国交流的共同文化符号之一。在此意义上,研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作物、研究西瓜的传入,其实就是在强化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就是在深化我国与沿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友谊。
[1]朱德蔚,王德槟,李锡香.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51,554.
[2][明]李时珍编著.张守康等主校.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01,40.
[3] 吴耕民.蔬菜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书社,1936:582,405.
[4]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西瓜产量(2012年)[EB/OL].(2015-05-20)[2016-06-20]http://faostat.fao.org/site/339/default.aspx.
[5][清]汪灏等著.广群芳谱(2-4)[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592,1593.
[6] 张仲葛.西瓜小史[J].农业考古,1984(1):177-179.
[7] 李澍田.松漠纪闻 扈从东巡日录 启东录 皇华纪程 边疆叛迹[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40.
[8] 曾维华.我国西瓜种植起源考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2):122-127.
[9] 赵传集.中国西瓜五代引种说及历史起源雏议[J].农业考古,1986(1):331-335.
[10] Hitti, Philip K.History of the Arabs[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51:350.
[11][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著.新五代史(七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905.
[12] 曾维华.我国西瓜种植起源考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2):122-127.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史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隋唐五代部分)(1982年稿)[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1.
[14] 西北农学院古农研究室整理,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58.
[15][元]王祯.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66.
[16][元]吴瑞编辑,[明]钱允治校注.中国本草全书 第22卷 日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92.
[17][明]王象晋纂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25.
[18][宣统]承德县志[M].石印本影印,1908:39.
[19][民国]怀德县志(卷12)[M].铅印本影印,1929:481.
[20][民国]桓仁县志(卷8)[M].石印本影印,1930:169.
[21][宣统]长白汇徵录(卷5)[M].铅印本影印,1910:185.
[22][民国]安图县志(卷2)[M].油印影印,1929:154.
[23][民国]瑷珲县志(1913)(方志物产7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50.
[24][康熙]畿辅通志(1682)(方志物产33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7.
[25][光绪]遵化通志(1886)(方志物产44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68.
[26][万历]山西通志(1610)(方志物产10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8.
[27][民国]岳阳县志(1913)(方志物产108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16.
[28][康熙]荣泽县志(1695)(方志物产92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40.
[29][民国]杨武县志(1936)(方志物产93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240.
[30][民国]陕县志(1936)(方志物产93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72.
[31][同治]宜昌府志(1866)(方志物产218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87.
[32][道光]辰溪县志(1821)(方志物产236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35.
[33][民国]溆浦县志(1921)(方志物产236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63.
[34][同治]乾州厅志(1872)(方志物产236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315.
[35][乾隆]乐陵县志(卷2)[M].刻本影印,1762:390.
[36][民国]胶志(卷9)[M].铅印本,1931:428.
[37][民国]乐昌县续志(卷12)[M].铅印本,1934:370.
[38][乾隆]淮安府志(卷24)[M].重刊本影印,1852:2738.
[39][道光]亳州志(1825)(方志物产272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70.
[40][民国]太和县志(1924)(方志物产272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302.
[41][民国]杭州府志(卷78)[M].铅印本影印,1922:1559.
[42][民国]丽水县志(卷4)[M].铅印本影印,1926:343.
[43][同治]南昌府志(卷8)[M].刻本影印,1873:231.
[44][同治]赣州府志(卷21)[M].刊本影印,1862:421.
[45][同治]长乐县志(1869)(方志物产36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42.
[46][民国]闽侯县志(1930)(方志物产36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40.
[47][民国]同安县志(1928)(方志物产367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5.
[48][乾隆]凤山县志(1764)(方志物产379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49.
[49][道光]彰化县志(1834)(方志物产378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60.
[50][光绪]台湾通志(1895)(方志物产377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77.
[51][光绪]广州府志(卷16)[M].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号,1879:292.
[52][嘉庆]潮阳县志(1819)(方志物产39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52.
[53][雍正]广西通志(卷31)[M].刻本影印,1733:556.
[54][同治]梧州府志(卷3)[M].中国方志丛书·第一一九号,1873:86.
[55][民国]桂平县志(卷19)[M].铅影印,1920:584.
[56][咸丰]琼山县志(卷3)[M].刻本影印,1857:282.
[57][光绪]安定县志(卷1)[M].刻本影印,1878:62.
[58][民国]崖州县志(卷3)[M].铅印本影印,1962:26.
[59][嘉庆]回疆通志(1804)(方志物产137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1.
[60][光绪]沙雅县乡土志(1908)(方志物产138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90.
[61][乾隆]甘肃通志(1736)(方志物产129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25.
[62][宣统]宣统新通志(1921)(方志物产129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06.
[63][民国]高台县志(1936)(方志物产130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65.
[64][民国]西宁县志(卷9)[M].年刊本影印,1923:309.
[65][乾隆]华阴县志(卷2)[M].铅印本影印,1787:58.
[66][民国]宜川县志(卷7)[M].铅印本影印,1944:132.
[67][光绪]名山县志(1892)(方志物产144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77.
[68][民国]名山县志(1930)(方志物产144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14.
[69][乾隆]南笼府志(1764)(方志物产207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56.
[70][光绪]黎平府志(1892)(方志物产205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7.
[71][景泰]云南图经志书(1455)(方志物产184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13.
[72][乾隆]滇南闻见录(1736)(方志物产185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37.
[73][雍正]山西通志(1734)(方志物产10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84.
[74][同治]梧州府志(卷3)[M].中国方志丛书·第一一九号,1873:86.
[75][民国]闽江金山志(1934)(方志物产361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200.
[76] 陈晓华.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0.
[77] 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环境卫产营养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2.
[78] 顾元龙.西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
[79][明]兰茂著.《滇南本草》整理组整理.滇南本草(第2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124.
[80][宣统]长白汇徵录(卷5)[M].铅印本影印.1910:185.
[81][光绪]沙雅县乡土志(1908)(方志物产138册)[M].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90.
[82]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西瓜产值(2012年)[EB/OL].(2015-05-20)[2016-06-20] http://faostat.fao.org/site/339/default.aspx.
[83] 王立泽.西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8(7).
[84][唐]杜牧著.李全编著.杜牧诗集(插图本)[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26.
[85][宋]文天祥著.熊飞等校点.文天祥全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609.
[86] 詹伟志.西瓜毛豆祭祀嫦娥[N].福州晚报,2009-10-01.
(编辑:程俐萍)
On the int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its motivation of watermelon in China
Shi Hui,Wang Siming
(InstituteofChines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combs and discriminates the time and rout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atermelon in China. The promotion of watermel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introduction period, the further spreading period and the nationwide planting period. It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watermelon can be widely cultivated and welcomed in Chinafrom the natural attributes, the economic utility,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Watermelon; Introduction of watermelon; Spread of watermelon; Motivation analysis
2016-10-30
石慧(1988-),女(汉),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现代农业史方面的研究。
N91
A
1671-816X(2017)01-0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