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镇长的“闭门羹”
2017-02-10
冯副镇长是记者的朋友。才3个月,他就越来越不喜欢到县城的局行办事了。
他去年换届刚履新副镇长,此前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了基层他才明白基层的难处。这不,就连自己过去“最擅长”的协调工作,几次办下来觉得吃力不讨好。
按乡镇党委书记老刘的想法,冯副镇长是县府办出来的,和一些局行领导“关系不错”,让他去争取或协调项目有优势。但几次办事受挫,让冯副镇长发现过去的“交情”没啥用。
按流程,他一般先是电话和这些单位的分管副局长沟通:“某月某日,我要到贵局协调某某事宜。”第一次,对方很客气,说自己在外地学习,会告诉同事接待好。
结果上门去谈时,该局股长说忙,先让他等了半个多小时。到了面谈环节,股长问:“刘书记怎么没来,他对这个事有什么想法?全县那么多乡镇,对此项目有意向的多着呢!”
接着,股长聊起天来,但就是不肯对项目推进情况表态,说要开了局长办公会才能定。用赵副镇长后来对人发牢骚时的话来说,“把推进会生生开成了研讨会”。赵副镇长觉得憋屈,“当年我在县府办工作时,你们局长见了我还客客气气的呢!现在怎么会这样?”
他出门后给老刘拨了个电话,老刘安慰他:“有些局行觉得一把手不去,就是不重视。回头我跟他联系一下。”没一会儿,股长打来电话,说文件批下来了,叫他派人去取。
另几次,对方的副局长要不就说自己在村上蹲点回不来,要不就说市局有领导调研要陪同,没哪次见到“正主儿”的,甚至吃过“闭门羹”。后来,他在晨练时遇到过去的一个老领导,聊起了这事。
老领导说:“过去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个人,而是你所在的部门。这种风气不好,得改。但客观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听后,冯副镇长终于释然,也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毛病。
他说,两个单位的人碰在一起都是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但有些干部非要过分看重对方的级别、职务,这不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吗?对此,记者深表同意,给他建议:“以后你们各项活动要写简报的话,不妨把深入、亲自、出席这些字眼改了,效果可能更好。既然大的改变需要过程,那不妨从小的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