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2017-02-10丹敏

大学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上海爸爸妈妈

丹敏

妈妈背后的男人

“每次我去上海,我都会非常非常伤心。好像看见了小时候那个委屈伤心的自己。走过上海的那些街道,我就会想:我妈妈是不是曾经来过这里?穿着她那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漂亮衣服,从这里走到那里,美美地拍照。然而却没有我。”

每次和Y见面,一旦聊起他的家事,他便满屏槽点。他说他有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每天忙着干活,忙着在孩子们面前抱怨她的老公,后来就是忙着跟孩子们抱怨一辈子有多辛苦,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多少然而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是的,她一直在抱怨,极少关注孩子们的内心。

Y从上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便不再拿家里一分钱,所有的学费都靠自己打工。他寒暑假也不回家,拼命接活,不停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而,他的母亲并不会夸他一句。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北京继续打拼。当年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纷纷在县城安家立业娶妻生子,每次电话里他妈必会说:“你成天在外面也没混出什么来,干脆回来结婚算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更觉得愤懑,“我之前全部的努力,就被你一句话全部抹杀了,而我之后全部的人生,也被你一句话全都安排好了!我凭什么到现在还要听你的?!”

他当然没有听她的。但他仍然觉得受伤,心里有一块地方永远是空的。这几年他不停地在几个城市间游走,最后回到北京,依然觉得空落落的。不久前他从上海回来,当他跟我讲起在上海的感受时,说了文章开始的那一段话。大概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们家一位上海的亲戚来家做客,多年不见,亲戚走前兴之所至,问他妈妈要不要去上海玩,他妈一口答应,然而这说走就走的旅行里,没有他和他妹妹。当时他和妹妹看着妈妈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衣服,心里充满了恐惧:怕妈妈又要离家出走。而这样的事情曾经在父母吵架后发生过不止一回。

“你的爸爸在哪里?”我终于听不下去了。

“我爸看着像逃难一样冲出家门的妈妈,跟我们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没事,她去上海玩了,过几天就回来。”

他的爸爸,总是躲在他妈妈的阴影后面,他虽然觉察到孩子们情绪上的异样,却对这异样无能为力。爸爸一直后退,妈妈一直紧逼,动不动歇斯底里,这样的关系让他害怕回到家庭。

为了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他学了两年心理学,他觉得他和妈妈的关系正是所有情绪的症结所在。他对妈妈的恨及互相的冷漠,已经快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问他,为什么不单独跟你爸爸谈谈?

跟爸爸谈?还是单独?

这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从来没有单独跟父亲谈过话。离开家以后,几乎家里所有的电话都是他妈妈打的,他有事打电话回去,若恰好他爸爸接,也会像大多数爸爸那样说:“我让你妈妈来接。”

他不知道这个被妈妈骂了一辈子的父亲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的现状,是真的如他妈妈的评价:就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也许这个世界上也有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对话,那是多少美剧里的桥段,却从来没在他的生活里出现过,从来没有。

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了,如果不试一试的话。

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父亲,朱自清笔下样式的占了大多数。他可以默默地为你爬八个站台去买一兜橘子放你怀里感动死你,就是不会跟你说更多的话。

我的父亲也是这样的。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要从家乡坐轮船去上海,再在上海坐火车去天津。我的父亲,在我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刻,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非要在我的新皮箱上再绑一圈绳子,那绳子非常难看,这么一绑简直跟民工没什么区别。我一边嘟囔着一边想赶快逃离,但是父亲坚持认为我的皮箱经不起长途颠簸,必然会在半路散掉,而这根绳子就是万无一失的保证,“双保险!”他说。

大一我给家里写了很多信,都是给我妈的。记得大一下半学期,春天的样子,我第一次看到北方柳絮如雪的奇观,写信给家里,提到了这样的风景,并表示也很惦念家中屋檐下每年都会飞回来的燕子。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我妈写信给我:“今年多来了一对燕子,做了两个窝,每天会在檐下拉很多屎,你爸嫌脏,要赶走其中一窝,好说歹说才被我们拉住了。”我当时看完,真的快气死了,生气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爸爸。暑假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跟他理论燕子的事儿,觉得他作为一个资深农民作出这样的事情来简直不能被原谅。“太脏啦!”他说。

后来我基本放弃了和父亲交流的努力,他说他的,我做我的。他也是,我说我的,他做他的。大概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坐汽车去杭州倒火车了,再也不用坐一天一夜的轮船去上海。有一次我姐姐说到交通的便利,突然跟我说:“你大一刚去上学那天,老爸找了个梯子爬到咱们家的楼顶,站了好半天,说看看你坐的轮船会不会经过,他真是想起来什么就是什么……”我当时一听,眼泪就快下来,我坐的轮船离家四五十公里,又是北上的路线,怎么可能在家门口的楼顶上看到?他对这个嫌弃土气的“双保险”飞奔出门的女儿,还是用了最“不可理喻”的方式,默默地去爱……

对着这样不善言辞的父亲,我们该如何去尝试另一种沟通方式呢?

新时代父亲的烦恼

当然,随着父亲知识系统的迭代更新,认字儿的且文化水平高的父亲逐渐占了半壁江山,我们跟他们的沟通如何呢?曾经看到有专家发文吐槽,大意是中国的父亲处境太悲惨:不管是在外面多么风光的人物,还是名满天下的专家或受人尊重崇拜的学者,回到家里,在老婆和孩子面前,却要忍受一个又一个白眼,得不到半点基本的尊重。“不,尊重都是奢望,人家压根儿就不搭理你!”此文一出,引来诸多父亲的声援与共鸣。

我想起来,父亲在家被挤兑好像是中国家庭习以为常的现象,无论在社会上多大的身份或成就,在家都要做好随时被挤兑的心理准备。被挤兑而不生气,甚至其乐融融,这仿佛才是中国父亲应有的气度。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汪曾祺先生,貌似在家也是个没地位的。2016年《汪曾祺小说全编》发布会上,他的女儿回忆了家庭这样的温馨时刻:“老头是有一点狂气的,但是在我们家真的没有发挥的地方。他喝点酒会说,我的东西会流传下去的。我们说,行了吧你!我妈妈也不拿他当回事,但是他乐在其中。”

中国父亲和孩子们中间,隔着一个强大的母亲,父亲说的话,要不因为拧巴纠结的沟通方式而根本不被听到,要不就经过母亲一番强力消解后变成可怜的残渣,下面在电视剧里出现的场景我们大概都不会陌生,因为它频频在生活里真实发生:

你:我们俩现在虽然没房子,但是租一个房子也没什么,一起打拼呗。

妈:你真是太不现实了,现在你们感情好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等你一旦结婚过日子,就知道没有房子有多难!

爸:其实,还是要看人品的,要是你们俩感情好,小伙子又有闯劲,日子还是可以过得嘛,当然关键是小伙子一定要对你好,心里得有你……

妈(提高一个八度):别听你爸瞎扯!他当年是什么都没有我就跟他了,那是当年,他这一辈子,也就是因为工作早才落一分房,还有什么出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你:………

怪不得北大毕业的心理学从业者武志红,这几年不停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又以中国家庭关系研究为起点,声称自己终于研究明白了中国男人的心理特点,用他的巨婴理论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终其一生,找妈!

我并不想评论这套理论如何,我们姑且当一家之言听之。我的问题是:找妈模式开启得太久,会不会有些无聊有些烦?下次我们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如果是妈妈接的,要不要勇敢而直白地说:我想跟我爸说几句。

如果恰好是爸爸接的,那就更好了:我想听你说,爸爸。

猜你喜欢

上海爸爸妈妈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和爸爸
不会看钟的妈妈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