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视角下非遗整体性、生产性和传承性再思考
——佛山市民对非遗认知的问卷调查分析

2017-02-10彭莹

关键词:佛山市佛山市民

彭莹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佛山528000)

一、问题提出与调查样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经历了前十几年的普查、挖掘、抢救、建档、申报等阶段后,目前大部分省市关于非遗的工作重点都转向了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创新地传承。非遗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实践和观念表达,是集体记忆的构成与审美价值观念的认同,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从学理层面来说,非遗的所有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界定的“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但客观实践上,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就注定了其自身的社会属性,脱离了与人的关系,它可能失去活力变得难以延续。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界的专家还是活跃在非遗保护的基层工作者都强调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活态性”,“活态传承实际上是随着文化生态演替而进化发展的过程”[1]。对“活态性”的理解首先就要正视非遗与文化生态的关系,而文化生态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非遗应该是所有人的非遗,是大众的非遗(就某些完全以营利为目的,为迎合大众需求而丢失了文化内核与传统技艺的伪非遗项目需另做讨论)。因此,新时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者应该更加重视对非遗所处人文环境的研究,政府相关部门、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市场资本等各方主体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有效地去评估、规划和参与非遗的相关工作。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拥有14项国家级非遗、43项省级非遗、79项市级非遗,其中石湾陶塑技艺、狮舞(广东醒狮)、剪纸(广东剪纸)、粤剧、香云纱染整技艺、咏春拳等项目更是闻名全国。本次问卷调查的主题是佛山市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整体认知与情感倾向,其中又以武术非遗作为代表项目进行了相关调查,目的是为新时期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实证研究。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至8月,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主要是对政府人员、社会人员、企业人员、学生等群体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佛山市五个辖区,共发出1 100份问卷,回收1 076份问卷,其中1 022份为最终有效问卷。由于本次问卷调查大部分是在佛山市委党校进行培训的班次中进行,调查对象当场填写,课题组成员当场回收,所以有效问卷率较高达到92.9%。调查问卷一共有27道题目,未标明具体选项说明的均为单选,考虑有些题目存在误选(比如将单选当作多选)、漏选和不选的情况,只要误答题少于5道题(即错误率低于18.5%)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在有效问卷中除了误答题目以外其他题目的选项结果均列入统计范围之内。有效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如表1所示,问卷调查样本男性比女性偏多,年龄分布相对均衡;受教育程度较高、除去已知的199名在校中学生外,其余的对象比较集中在大学本科学历,占有效基数48.6%;81.2%的调查对象在佛山工作与生活超过10年以上,该群体对佛山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底蕴应该是相对熟悉的;在“每月收入水平”题目上误答(如对象明确为在校高一学生但选择“30 000元以上”选项有悖常理)和不选的情况相对较多,因此1 022份有效问卷中该题的有效基数为990份。

表1 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佛山市非遗的整体认知

问卷调查的第7题“您了解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佛山市民普遍表示“一般了解”648、占该题有效基数(1018)的63.7%,其次是“比较了解”182,“不了解”153,而“非常了解”和“完全没有听说过”分别只有26人和9人。市民对非遗整体了解程度的自评结果与我们预期设想的结果一致呈现橄榄球型的正态分布。我们以主观题(第8题)的方式请他们写出自己所知道的非遗项目(无需考虑项目所处哪个级别和名称精准与否,只要写出主要名称或关键词即可),得到的结果一共有83个关键词,排在前15位的分别为剪纸277、粤剧274、舞狮256、咏春拳238、香云纱160、陶瓷154、龙舟148、武术140、秋色111、祖庙99、木板年画89、通济桥71、石湾公仔60、南风古灶42、黄飞鸿37,其余68个关键词的人数则相对比较分散。在该主观题的表达上,调查对象呈现出对3种类型的项目比较关注,分别是武术、饮食和实景地点。83个关键词中出现了咏春拳238、龙形拳15、蔡李佛拳27、佛山鹰爪拳2、洪拳8,与佛山市现有武术非遗项目基本一致。结果中还出现了12个实景地点:祖庙99、大旗头村3、南风古灶42、西樵山4、梁园21、清晖园13、南国桃园2、逢简水乡1、中山公园4、顺峰山公园2、文化里1、岭南新天地2。而实际上这些地点除了祖庙、南风古灶、西樵山与非遗项目有关以外,其余均无关系。将非遗与实景地点进行关联认知,表明了大众对非遗、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概念的混淆,也是对非遗文化空间类型的集体认可,是对非遗实施整体性保护的主观倾向。

问卷第9至15题是对非遗传播途径、保护与传承方式、责任主体、市场消费等主题的调查,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市民对佛山市非遗的整体认知情况

从统计数据得出,新兴媒体在非遗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媒介如书籍、报刊、电视、博物馆、文化馆等依旧是非遗传播最主要的途径。市民比较感兴趣的非遗都是实用性和参与性较高的项目,选择最多的是传统技艺516和民俗501。在非遗传承的方式上,市民对传统式的静态展演和动态式的互动体验给予了较高的热情,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大众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式的产业化表现相对冷淡。同时,市民更愿意将非遗视为大众文化进行认知与参与,而非作为精英文化来研究与学习。关于谁是非遗的所有者,调查对象的选择分布相对平均,大众认知中对非遗所有者的泛化倾向本质上体现了非遗与人的密切关系,对大众认知的研究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前提。超过一半的市民认定政府是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主体,其次才是“老佛山人”、常住居民和非遗传承人。关于非遗消费倾向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市民关于非遗的低消费倾向与他们对非遗所有者的泛化认识和对非遗的公共性认知是息息相关的。

(二)对佛山市武术非遗的认知

佛山是我国南派武术的发祥地,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尚武风气浓厚,武馆林立,名师辈出,随着近几年岭南武术影视的再传播,佛山武术文化的热潮再次被掀起。在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佛山岭南文化特质的城市品位,重点打造佛山“世界功夫之城”的文化名片。[2]在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探讨市民对作为武术文化根基的武术非遗的认知程度不仅有利于城市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对武术非遗这一代表项目自身传承的研究。调查问卷第16题“您知道佛山市正在申报‘全国武术之乡’吗”,在1019份有效基数中只有529人选择了知道,调查样本对武术非遗的认知情况则如表3所示:

表3 市民对佛山市武术非遗的认知情况

数据显示武术代表人物971和影视作品455依旧是大众对佛山武术根深蒂固的认知与想象,而市民所熟悉的具体拳种排在前三位的是咏春拳989、蔡李佛拳559和龙形拳152,这与目前三个拳种的发展情况是正相关。在武术非遗的主要价值上,大部分人选择了文化与精神类的价值体现,与笔者走访调研中非遗传承人多次强调的武术技击内核、竞赛实用价值、武术门派与族群的自我文化认同价值有所错位。文化产业输出类的价值依然不被看重,只有233人选择。市民认为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比较有效的分别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510,举办活动与赛事467,建立博物馆、出版书刊418。问卷22至24题是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具体问题,见表4。

表4 市民对佛山市传统体育非遗传承的认知情况

在1011份有效基数中,近九成的市民表示愿意自己或者让孩子学习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从数据可以推断武术非遗在佛山具备大众传播的基础,但只有少数人表示会进行专业学习,武术非遗相当缺乏专业的传承群体。市民对与传统体育非遗相关的工作人员和传承人都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市民与非遗相关的核心人群缺乏交流的平台。

(三)对非遗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认知

问卷最后三题是对佛山市民对非遗与城市文化关系认知的调查。市民对城市文化中的美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非遗表示出较大的兴趣,这个结果和第2道主观题的结果前后呼应,吻合度极高。绝大部分市民对非遗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示肯定,近八成的人认为文化认同是非遗影响城市文化品位的关键因素,具体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市民对佛山非遗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认知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文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佛山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市民中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和科普,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被市民熟知。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存在混淆,在对非遗的认知上倾向将其与客观实物和实景地点相关联,对非遗十种类型中实用性与参与性较强的项目接受程度较高。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与网络社交对非遗传播和传承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传统的静态展示和互动式的公众参与依然是非遗进行大众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大众对非遗生产性转换的认同程度和期待值都较低,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产品和衍生品的消费市场基础薄弱。

3.非遗的所有者在大众认知中有泛化的倾向,而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主体。大众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和作用高度肯定,但与传承人缺乏实质上的交流,普遍认为政府引导不够和传承人缺失是非遗发展的最大阻力。

4.武术作为佛山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在大众传播中依然被早年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所辐射。大众对武术价值的判断更多集中在文化精神范畴,与武术技击本质有所区别,对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倾向的方式比预期略显保守,但对武术非遗“六进”的接受程度比预期高出许多。

5.大众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非遗意识形态功能作用的肯定程度较高,对非遗的审美认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众对非遗的参与和实践集中在兴趣爱好层面,涉足专业研究领域的较少,与其对非遗文化精神层面的认同形成鲜明的反差。

对上述基本结论,我们仍需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往往不是将其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而是将其置身于历史文化背景或通过客观实物载体来产生联系。因此在非遗的保护上我们要对“整体性”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加强建设文化生态区、文化类特色小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途径探索保护非遗整体性的有效方式。非遗的整体性传播可以使项目之间形成联动效应,体现非遗文化的整体形象。[3]对非遗整体性的理解除了人、物和环境以外,还要探索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寻找同类型非遗项目之间的共性或差异,实现抱团或错位式的发展。比如佛山目前有咏春拳馆约100家,正式弟子超5000人,近年来因为门派和分支较多,保护主体也不明确,所以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时并不顺利。但从我们的调查中会发现大众对非遗的认可程度是一种结合物质载体与精神层面的综合式的认知,不会过多地拘泥于传承谱系中错综复杂的细节。对此,佛山科技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佛山市武术协会会长刘永峰也认为,佛山咏春的申遗要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如果觉得只有一个“yong”字,其他分支都不正宗那没有必要,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得好比正宗与否的争论更有意义。[4]

其次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再思考。生产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最终实现非遗保护与文化消费双赢的结果。虽然说生产性保护可能是最能有效激发传承人、传承主体以及各级政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保护方式[5],但调查数据显示,大众对非遗传承方式的认知更倾向于公共文化共享的立场,对非遗文化产品的兴趣与消费欲望并不高。对此,提升大众对非遗的文化与审美认同,培育非遗文化消费市场是创新性保护的前提。同时,非遗的产品转化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才可行。以问卷中武术非遗为例,大众对武术非遗的文化源流和精神内涵认同程度较高,但在作者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武术非遗传承人认为技击性才是武术的灵魂核心,在武术培训市场中关注的是技能的培训。类似这样的认识错位导致武术非遗在产品转化中忽略了消费者最重要的文化诉求。相比之下,韩国国技跆拳道在进行产品输出时就特别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礼仪规范的塑造,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服装、道具)也得到广泛的销售,加上规范的动作评定标准和清晰的段位晋升制为其奠定了牢固的市场化基础。传承人重视武术技击性本质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正确的,而与大众消费之间产生的缝隙就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扶持来弥补。政府对非遗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的挖掘和塑造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的殷切期盼,也是促进整个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涉及非遗具体的传承方式还是文化价值内涵方面,如专题讲座报告、沙龙活动、学术研讨等领域都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体现了大众更愿意将非遗界定为一种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参与程度更多地会集中在兴趣爱好的层面。非遗的传承是指对非遗历时性、跨域性的传播与承续的实践[6],在实践中专业与兴趣两个取向应该呈现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状态。大众在兴趣层面对非遗的关注和参与可以增进专业传承主体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激发非遗所有者的文化觉醒,也为培养新的专业传承人提供机会。而非遗的专业传承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非遗具备文化吸引力的关键,目前非遗的专业传承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界的深入研究。

[1]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护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1-7.

[2]佛山日报网.在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6-12-05].http://www.fsonline.com.cn/p/18099 1.html.

[3]黄仲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传播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4(12):90-94.

[4]凤凰财经网.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功夫·咏春拳[EB/OL].[2017-07-04].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70 4/15509251_0.shtml.

[5]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4-71.

[6]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9.

猜你喜欢

佛山市佛山市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巨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广东省第六届留守少年儿童佛山市福彩夏令营顺利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