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2017-02-09刘维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堂氛围新课程技能

刘维花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善,使课堂更加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笔者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循环教学已有7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尝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氛围 情感 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73-0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善,使课堂更加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而笔者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循环教学已有7年,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转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尝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的确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当前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透彻,在教学当中往往会陷入新的误区。比如:为了营造一种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老师们会挖空心思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但是过于花俏的课堂活动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难以分辨重点,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局面,上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有所收获呢?又比如:老师在上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下面分享自己在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轻知识、技能

新课标在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笔者在教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时,考虑到学生依然存留小童习性,思辨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欣赏卡通等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预期目标是达到了,但是反馈在课后作业与测试评价上,却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模糊不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参与了“瞎子背瘸子 ”的游戏。在游戏当中,学生很好地体验到了集体的巨大力量,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看似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当让他们用文字表述出良好班集体的主要特征时,不少学生是写不出来,或是写不全。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不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简单相加。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用教材而不是唯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针对此弊端,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的理念。在浅显理解这一理念下,我就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喜好调整教材内容。例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教材《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就对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了调整。通过设计小品《超市购物》,将教材安排的“维权的途径 ”内容放到“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前面讲,结果无论我做多少次引导,学生很难得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的结论,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了。据此,我领悟到在新课程下,老师一方面要做教材的主人,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内容和体系的限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选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另一方面又不能随意抛弃教材,不加分析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或是删减。毕竟教材是重要的课堂学习平台,是教育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制而成的前人丰富经验的结晶,编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倡导探究而不是反对接受

传统的接受教学一直因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备受诟病。为了纠正这个教学弊端,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于是,我也积极去贯彻这一理念。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资料,探究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正含义。学生虽然能够举出事例,但是让他们说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时,课堂陷入沉寂。这也难怪,让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关于国情的信息实在有些为难,面对这些“探究”,学生因缺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什么话好讲。可见,许多知识往往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记录(尤其是涉及国情教育的知识),难以观察、探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性学习方式往往更有效。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益。只要我们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时,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接受新知识,还是能够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的。

四、因材“优媒”而不是“为媒用媒”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品德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平面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立体有声读物。它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当前,我在听课教研活动中发现少数教师仍走进了一些误区。如在五年级教材《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一课中,一教师把大量现代科技的动画、视频资料充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没有强化、巩固学生的现代科技知识,反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分不清教学的重点。还如在备《学会和谐相处》这一课过程中,一教师把教材分析得很细很透,设计先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MV,教学结束前播放《三个和尚》动画,让学生进行课堂延伸,讨论是否人多力量大,但是当该教师按程序展示“刻录”在课件上的教学内容时,就遇到学生一开始因看《众人划桨开大船》MV谈到自己的启示是 “人多力量大”。由于受课件的限制,教与学的程序被硬性固定下来,当时该教师只是把学生的这个说法当作问题留到最后解决,没能及时抓住契机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这些教训,我们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材优媒”,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一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实验、体验和品味,要避免“机灌”,避免喧宾夺主。

猜你喜欢

课堂氛围新课程技能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画唇技能轻松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