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
2017-02-09陈勇
陈勇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民素质获得提升的重要途径。高中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有所不同,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让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成为高中阶段学习的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我们常说的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种学生每个班级都存在的。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老师重点要把握的,把此项工作做好,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是知识比较广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一大考验,普遍学生的化学成绩都不是十分的出色。
一、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没有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化学学习困难,在学习中感到失败和挫折,从而产生消极情绪。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如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但如果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钻研教材,对课本知识不求甚解,学习只是被动应付,必然会感到学习困难,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活动是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学困生由于认识不到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知识,导致学习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没有学好,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就举步维艰;初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溶解度、元素百分含量等知识,都是高中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直接影响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化学概念抽象,不易理解
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例如,分子、原子、电子云、化学键、同系物等化学概念,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又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学习效果,影响学习自信心。而且高中化学知识点相似的很多,如电离与电解、同素异形体与同分异构体等概念极容易混淆,再加上大量的符号、文字、化学规律,使得化学学习困难重重。
二、实现化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很多学困生求知欲差、兴趣低的特性,要想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我在讲解“金属钠”这一专题时,为让学困生充分理解掌握该专题知识,我补充了一个化学实验:在一支试管里加入约5mL的水,然后加入5mL的煤油,再将黄豆大小的金属钠丢入该试管中,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让学困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其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分析,充分提高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融入其中。通过有趣的实验操作,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解答与钠相关的性质特点,最后了解到钠的密度是比水小、比煤油大,在水中能发生剧烈反应,但可以在煤油中保存等知识。再如,一道涉及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的题目。正确的反应方程式是:2Na+CuSO4+2H20=Cu(OH)2+Na2SO4+H2↑,而化学学困生经常写成2Na+CuSO4=Cu+Na2SO4,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物质的性质,Na首先会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OH,强碱然后再与CuSO4反应生成沉淀。教师让学困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基本性质,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进步。
(二)加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动态
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参与与配合。新课程要求的是要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教”的过程变换为学生“学”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主体对象的转换。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教师一定要强化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地了解学困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不再是以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与否作为教学进度或教学方式的依据,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可以与教师自由地交流、探讨,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质疑。例如,在学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时,笔者引导学生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向0.1mol/L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这个观点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却成为学困生的“拦路虎”。通过与学困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原来大部分学困生认为“酚酞能使碱溶液变红色,但是Na2CO3是盐溶液,盐溶液应该显示的是中性,怎么加入酚酞之后也会出现红色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盐溶液呈现酸性、碱性以及中性的原因。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转化学困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弄懂学困生疑惑的根源所在并对其进行辅导、释疑,这样才能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基础。
(三)调动家庭环境因素
学困生的化学学习还应当得到家庭的帮助,通过多因素的共同努力,转变化学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探索相应的家庭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家庭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笔者在进行“糖类,油脂”教学时,便与学困生的家长们进行了沟通,让学困生动手种一种植物,这个植物的种植既可以是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也可以完全交由学生对其进行照顾。之后,在教学中,笔者则让学困生对植物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植物所发生的光合作用,从而引导他们探究植物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质、元素。
对于化学学困生的转化,都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爱心,要以学生为主,尊重他们,同时化学学困生的成功转化也离不开家庭、社会集体的帮助和参与,这样才会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勇.高中化学学困生现状及转化措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彭琼.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孙云晓.教育的秘决是真爱[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